诸葛恪 编辑

三国时期吴国权臣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大将军诸葛瑾长子。

诸葛恪体格肥胖,聪明伶俐。成人之后拜骑都尉,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之后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职,平定山。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危时,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在东兴之战中取得大捷,名闻海内,天下震动。并因功加封丞相、进爵阳都侯。此战之后产生轻敌之心,开始大举出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

建兴二年(253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时年五十一岁。孙休即位除掉权臣孙綝之后,下诏为诸葛恪平反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诸葛恪

字:元逊

所处时代末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琅琊阳都

生日期:203年

逝世日期:253年

主要作品:答费祎

主要成就:在东兴堤大胜魏军

官职:丞相、大将军等

爵位:阳都侯

人物生平

编辑

才思敏捷

诸葛恪诸葛恪

诸葛恪身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頞广额,大口声。成年后,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向太子孙登待讲艺,并为宾友,为左辅都尉。

武元年(222年),诸葛恪担任骑都尉,与顾谭、休等人随侍太子孙登讲道艺,成了太子的宾友。后来,诸葛恪又从中庶子转任左辅都尉。

有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问他:“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指诸葛亮更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问他原因,诸葛恪说:“我的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听罢大。后来,蜀国有使到来,群臣集会。孙权对蜀国使者说:“这个诸葛恪很喜欢骑,回去告诉诸葛丞相,为他的侄子选一匹好马送来。”诸葛恪当即跪在孙权面前拜谢,孙权感到奇怪,问他:“马还没有到,为何就当面称谢呢?”诸葛恪说:“蜀国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马厩。如今有了旨意,好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谢呢?”这类现诸葛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的事还有很多

孙权觉得他不同凡响,想考察他的能力,任命他为代理度支,接替去世的徐详掌管部队的粮食供应,但这个工作往来文书繁琐,他不太喜欢 。诸葛亮听说诸葛恪代替了徐详,写信给陆逊说:“家兄(指诸葛瑾)年纪大了,而诸葛恪性格疏漏,现在他主管粮食供应,粮谷是军中最要紧的东西,我虽然在远处,也暗地感到不安。足下特别为我转告至尊。”陆逊告诉孙权,孙权立即转让诸葛恪领兵。

平定山越

诸葛恪多次要求自己领兵,平定居于丹阳山上的山越人。诸葛恪认为丹阳山势险峻,民风果敢刚劲,以前虽也在那里征发过兵众,但征的不过是边缘县分的平民,很少有深远腹地的人。想去把那里的兵员全部调发出来,并说,只要三年,就可征得甲士四万人。朝中官员议论纷纷,都认为丹阳地势险阻,地形四通八达,那里的百姓自制兵器,崇尚习武,出山就为强盗,朝廷出兵征讨就躲回山中不见踪影,自汉朝以来就无法管制,当时的人皆认为不太可能,连父亲诸葛瑾亦认为不会成功,更说:“恪儿不会使诸葛家兴盛,反而会家族遭受灾祸。”

嘉禾三年(234年),由于诸葛恪坚称他必会成功,于是孙权提拔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拨给他手执棨戟的骑兵三百人,授官仪式完毕后,孙权还特意命令摆好仪仗,兴作鼓吹,引导簇拥者他回家。

诸葛恪到任后,采用武力围困与招抚并用的方针,发放公文给四郡所辖属县的长官,命令各郡严守疆界,严肃法纪,已归顺的山民,一律设屯聚居。随后,调集各路将领,派兵据守险要峪口,修筑围困工事,不与山越交兵,又令士兵全部抢收田野成熟的稻谷。山越人新谷无收,旧谷食尽,因饥馑而被迫出山归降。

诸葛恪下令:“山民扬弃恶习,接受教化,应当安抚。迁到外县的山民,官府不得随便怀疑,加以拘禁。”山民周遗,过去横暴为恶,如今困迫无路,只好出山,心仍存异志,准备伺机为乱。臼阳县长胡伉知他心思,把他绑送到郡府。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了“不得拘禁山民”的教令,将其斩首。山民听说胡伉被杀经过,知道官府只是想让大家出山,没有别的意思,于是大批山民扶携幼,纷纷归降。

三年之后,诸葛恪先后收服山民达十万余人,和预期的完全相同,他将其中壮丁四万余人编入军队,自己统领一万人,其余的分给了其他各位将领。

孙权嘉赏诸葛恪的功绩,派尚书仆射薛综赴军慰劳,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诸葛恪请求率兵在庐江皖口屯田。他到皖口后,派轻兵袭击舒县,俘获该县百姓,然后回军。诸葛恪还向远处派遣侦察人员,察看道路和险要关隘的形势,想要攻取寿。孙权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同意

受诏辅政

诸葛恪诸葛恪

赤乌六年(243年),魏将司马懿攻诸葛恪,孙权想发兵接应,可望气者说不利于出兵,于是让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赤乌八年(245年),诸葛恪得知丞相陆逊嫌弃自己,便写信给他(《诸葛恪与陆逊书》),讲述不能求全责备,应以大局为重。不久,丞相陆逊去世,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并代替陆逊领荆州

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卧在床,而太子孙亮年纪还小,讨论可以托付的大臣,群臣都属意于诸葛恪,孙权嫌弃诸葛恪刚愎自用的性格,孙峻认为当今朝臣没有比得上诸葛恪的,坚持担保他,于是就征诸葛恪来建业。后来将诸葛恪引进卧室内,诸葛恪就在床下受诏,孙权下诏道:吾病情沉重,恐怕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所有事情都托付给你。“诸葛恪悲泣道:”我们都深受皇恩,会以死遵从诏书,希望陛下不要担心外面的事。“孙权便命令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将除了杀生大权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托付给诸葛恪。

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危,又召集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处理身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杀死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

孙亮即位后,拜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税,取消关税。每一举措,都尽量给百姓以德泽实,民众无不高兴 。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

东兴大捷

同年,诸葛恪在东兴征集人力,重建以前未完成的大堤,左右依山各筑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东、西两城,各带兵千人,自己则率兵返回建业。魏国认为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魏大将军司马师想借孙权新亡,吴国政局不稳之际乘机攻吴。诸葛诞提议三路进军伐吴,西路和中路分别由王昶毌丘俭为诱敌,攻打南郡、武昌;在东路,诸葛诞与胡遵为主力攻向东兴。十二,司马师发兵三路攻吴。西路王昶攻南郡(今湖北荆沙)、中路毌丘俭攻武昌(今鄂州市),东路司马昭进号为都督,统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伐吴,率步骑七万攻东兴,架浮桥攻东兴。

东吴军情告急,诸葛恪亲自率领四万援军到东兴,并命丁与吕据、留赞、唐咨等作前锋,攀山西进,因山路狭窄而缓前进。丁奉亲率三千人赶往,下山后改坐舟楫顺水而下,两日到达东兴并占据徐塘。因天降大雪,胡遵等人喝酒而毫无戒备。丁奉率本部人马轻装突袭魏军营垒,吕据、留赞、唐咨等部也相继到达。魏军见状便惊恐慌而逃,因争渡浮桥超载而断,落水及互相践踏的死者皆有万人,魏将韩综、乐安太守桓嘉先后遇溺,毌丘俭、王昶等得知东兴兵败,皆烧营退走,并留下大批军需物,被吴军缴获。吴主孙亮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丞相 、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 。但是,在东兴之战获胜后,诸葛恪产生了轻敌之心。

新城兵败

建兴二年(253年)春,诸葛恪又要出兵伐魏。大臣们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一致劝阻。诸葛恪不听,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晓喻众人。文中诸葛恪举出古今事例,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乘此时伐魏,将留下长远的遗憾。 大臣们明知诸葛恪强夺理,但形格势禁,一时无人敢再劝阻。丹杨太守聂友与诸葛恪素有交情,写信劝阻,诸葛恪把自己写的文章送给聂友,并在后面题字说:“你说的虽然也有道理,但没有看到长远大局,仔细看看我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

同年三月,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征发二十万人伐魏。吴地百姓骚动,诸葛恪开始失去民心。诸葛恪欲先到淮南炫耀武力,驱略百姓。有部将劝他:“如今引军深入,敌人领地里的百姓一定会逃走,恐怕士兵辛苦而收获很小,不如停下来包围新城。新城被围困,敌人的救兵一定会到来,那时再设法进攻,一定会有大的收获。”诸葛恪采纳了这个计谋,于五月回军包围合肥新城。 曹魏得到了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的消息,便派遣魏太尉司马孚率援军二十万人赶往寿春,并指挥毌丘俭、文钦等一同进击,司马孚认为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暂且使用诈巧,不要与敌人力争,于是停留一个多月才进军。

魏牙将张特率三千人拒守合肥新城,苦战月余,张特与将军乐方手下士卒病亡战死者过半。 但吴兵仍不能攻克。诸葛恪督师强攻,城池将陷。张特行缓兵之计,向吴军伪降,乘夜修补城防工事,继续死守。吴军士卒疲劳,加上天热和饮水等原因,士卒们患腹泄、脚气病的已经达半数以上,死的伤的随处可见。各营军官所报病人数目越来越多。患疾者过半,死伤惨重。诸葛恪认为军官们说假话,扬言要把他们杀掉,于是谁也不敢再去汇报。

诸葛恪自知攻魏失策,又以攻城不下为耻,怒形于色。将军朱异提了点不同看法,诸葛恪大怒,立夺其兵权;都尉蔡林屡次献策,诸葛恪都不采纳,于是他策马投魏。魏国知吴军疲病,于是命司马孚、毌丘俭趁势率军急进,合击吴军。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士卒受伤染病,流落于道路,有的倒地添沟,有的被魏军捕获,存亡忿痛,大呼小叫,而诸葛恪却安然自若。诸葛恪率军在江渚住了一个月,后又想到浔阳去屯垦,直等朝廷召他回去的诏书一封接一封地送来,他才慢悠悠地领兵返回。从此,百姓对诸葛恪大为失望,怨恨的情绪产生

同年八月,诸葛恪回到建业,当即召来中书令孙嘿,厉声喝叱:“你们怎么敢随意滥发诏书?”孙嘿噤若寒,惶惧退出,告病辞官。诸葛恪检点名录,把自己出征后选曹奏准任命的各级官员,一律罢免,重新选任。此后,诸葛恪愈治威严,动不动就对人横加责备,觐见他的人,个个屏息敛气。他还改换宿卫人员,用他亲近的人来担任,并命令部队整装待发,想进攻青州徐州

失败受诛

诸葛恪画像诸葛恪画像

孙峻想与诸葛恪争权,便利用诸葛恪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说他想制造叛乱。同年十月,孙峻和吴主孙亮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前一天晚上,诸葛恪精神烦躁不安,通宵不寐,而且,家中数有怪异,因此内心疑虑。到要朝见时,诸葛恪停车宫门之外,逡巡未入。孙峻此时已在帷帐内埋伏了士兵,担心诸葛恪不按时进来,事情败露。于是,出来迎着诸葛恪说:“假如您的身体不舒服,可以以后再来朝见,我去禀告陛下。”想以此来试探诸葛恪。诸葛恪说:“我会尽力进去朝见的。”这时,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偷偷写条子给他,上面写着:“今日宴会布置不同寻常,恐怕会有故。”诸葛恪看到后准备返回,在大门处遇到太常滕胤。诸葛恪说:“我突然腹痛,不能入见了。”滕胤不知孙峻的计划,对诸葛恪说:“陛下自从您回来就没见到您,今日设宴请您,您已到了门口,应当尽力入见。”诸葛恪犹豫了一会儿,又返回去了,带剑上殿,向吴主行礼入坐。侍者端上酒来,诸葛恪迟疑不饮。孙峻说:“你的病未痊愈,应当有经常服用的药酒,可自己取出来喝。”喝着自己带来的酒,诸葛恪的心情这才安定下来。酒过数巡,吴主孙亮起身回内殿,孙峻假托如厕,脱掉长衣,换上短装,出来厉声喝道:“有诏捉拿诸葛恪!”诸葛恪惊起,欲拔剑,尚未出鞘,而孙峻的刀已经接连砍下。张约从旁边砍孙峻,伤了他的左手,孙峻也随手砍断了他的右臂。时卫士皆冲上殿来。孙峻说:“要杀的是诸葛恪,如今他已经死了。”于是命令刀剑入鞘,把宫殿打扫干净,继续饮酒。诸葛恪死时五十一岁。

诸葛恪长子为诸葛绰,是骑都尉,先前因与鲁王串通获罪,被诸葛恪毒杀。次子诸葛竦,为长水校尉;幼子诸葛建,为步兵校尉,听说诸葛恪被杀,车载其母而逃。孙峻派人于白都追杀了诸葛竦,诸葛建欲北投魏国,行数千里后,被追兵所抓。诸葛恪被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常侍朱恩等都被杀

早前已有童谣说:“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合。”成子合反语是石子冈,石子冈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钩落就是皮带的饰物,民间称为“钩络带”。诸葛恪果然被苇席裹身,竹篾当钩钩在腰间,抛尸在石子冈。临淮人臧均上表收葬诸葛恪,孙亮、孙峻听从,并吩咐下属找诸葛恪尸体安葬

人物评价

编辑
  • 孙权:①蓝田生,真不虚也。②恪刚愎自用。

  • 诸葛亮: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

  • 诸葛瑾: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 滕胤:君以丧代之际,受伊、霍之讬,入安本朝,出摧强敌,名声振于海内,天下莫不震动,万姓之心,冀得蒙君而息。

  • 胡综: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

  • 羊衜:元逊才而疏,子默精而狠,叔发辨而浮,孝深而狭。

  • 张缉: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得死乎!

  • 邓艾: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於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昔子胥、吴起、商鞅、乐毅皆见任时君,主没而败。况恪才非四,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

  • 童谣: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阁。

  • 臧均:恪素性刚愎,矜己陵人,不能敬守神器,穆静邦内,兴功暴师,未期三出,虚耗士民,空竭府藏,专擅国宪,废易由意,假刑劫众,大小屏息。

  • 孙登:诸葛恪才略博达,器任佐时。

  • 孙休:恪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讬孤之任,死於竖子之手,不可谓智。

  • 孙峻:当今朝臣之才,无及恪者。

  • 陈寿: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周公无观,况在於恪?矜己陵人,能无败乎!若躬行所与陆逊及弟融之书,则悔吝不至,何尤祸之有哉?

  • 江表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

  • 孙盛:恪与胤亲厚,约等疏,非常大事,势应示胤,共谋安危。然恪性强梁,加素侮峻,自不信,故入,岂胤微劝,便为之冒祸乎?

  • 虞喜:夫讬以天下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至难也,兼二至而管万机,能胜之者鲜矣。自非采纳群谋,询于刍荛,虚己受人,恒若不足,则功名不成,勋绩莫著。况吕侯国之先耆,智度经远,而甫以十思戒之,而便以示劣见拒,此元逊之疏,乃机神不俱者也。若因十思之,广谘当世之务,闻善速於雷动,从谏急於风移,岂得陨首殿堂,死凶竖之刃?世人奇其英辩,造次可观,而哂吕侯无对为陋,不思安危终始之虑,是乐春藻之繁华,而忘秋实之甘口也。

  • 萧常:恪矜己自用,残民以逞,陨身覆族,非不幸也。

  • 叶适:诸葛恪先讨山越,后筑东兴,功效不可掩矣。然推此而遂欲施于天下大计,则覆宗废立,倾辱其国,尝不旋踵者,天下之计,自有定形,不因事而就,恪智小不足以知之,虑近谋远,势当然尔。然当时议论,徒能毁其已败,则亦无所取。

  • 胡三省:恪自谓其才足以办魏,不欲以贼以遗后人,吾不知其自视与叔父亮果何如也?明累以攻魏,每言一州之地,不足以与贼支久,卒无成功,齌志以没。恪无孔明之才而轻用其民,不唯不足以强吴,适足以灭其身,灭其家而已。

  • 李贽:诸葛恪不禁熬炼,不济,不济,有愧令叔多矣!

  • 敬伯:诸葛格妄作妄为,累及三族,有愧令叔多矣。

  • 毛宗岗:司马懿之杀曹爽,是以异姓而灭宗室;孙峻之杀诸葛恪,是以宗室而灭异姓。恪与之才不才不同,而其气骄而计疏则一也。外不能测张特之诈,内不能烛孙峻之奸,而又刚愎自矜,果于杀戮,聪明虽过于其父,而卒以恃才取祸,哀哉!

  • 何焯:元逊但知武频烦出师,而不规其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三年而后南征,还师之后,又蓄力一年,乃屯汉中,其明年始攻祁山耳。恶有狃于一胜,主少国疑,群情未一,遽图轻举乎?是役也,虽克新城,归将不免,而况违众玩寇,弗戢自焚,衅非马谡,不请贬三等,谢创夷之众,塞同异之口,乃更思兴作,愈治威严,绕鼈鸣,身分族赤,画类狗,元逊之谓也矣。

  • 张敦颐:诸葛恪为政,首侵边以怒敌,东兴之战幸捷,顾不能持胜,复违众大举,一败涂地。恪既丧躯,而孙氏之业因以衰焉。

  • 余嘉锡:诸葛三君,功名鼎盛,彪炳人寰,继以瞻、恪、靓,皆有重名。故渡江之初,犹以王、葛并称。

轶事典故

编辑

蓝田生玉

诸葛恪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气,文采飞扬,辩论起来随机应变,没有能应答他的人。孙权见了很惊奇,对他的父亲诸葛瑾称赞道:“蓝田出产美玉,果然是名不虚传。”后来比喻贤父生贤子,名门出贤良。

添字得驴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得驴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之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巧答孙权

孙权临时巡视武昌,对众位大臣说:"以后你们要共同好好辅导太子。太子有进步,大家都有重赏,如果没有进步,众位都要受到责备。"张昭和薛综对答不上。诸葛恪说:"如今太子精明细心,出类拔萃。等到乘青篷车来到,太子聪明睿智,必然听到一就知道十,怎么能让大家无功受禄呢?"

孙权曾经问诸葛恪说:“你近来用什么方法自己娱乐,因而保养得更加肥胖润泽呢?”诸葛恪回答说:“我听说有钱的人把居室装潢得十分漂亮,有德的人因为心理平衡,身体自然无病而健康润泽,我不敢自己娱乐放纵,只是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德而已。”

孙权又问他说:“你和滕胤相比,谁优谁劣?”他回答说:“在殿堂上行走风度翩翩,我不如滕胤。出谋划策,滕胤不如我。”

诸葛恪曾经献给孙权一匹马,预先在马的耳朵上割了豁口,范慎当时在座,便取笑他说:“马虽然是大的牲畜,但它也从天那里得到了灵性,现在你弄伤它的耳朵,这岂不里损害了仁德?”他回答说:“母亲对于儿,是最为疼爱的,她给女儿在耳朵上穿孔挂珠子,对仁德有什么损害?”

太子孙登曾经嘲弄诸葛恪说:“诸葛元逊应该吃马屎。”诸葛恪说:“希望太子吃鸡蛋。”孙权说:“别人让你吃马屎,你却让人吃鸡蛋。这是为什么呢?”诸葛恪说:“因为马屎和鸡蛋是从同样的地方出来的。”孙权大笑起来。

孙权曾经问诸葛恪说:"你能不能比得上丞相?(指诸葛亮)"诸葛恪说:"我胜过他。"孙权说:"丞相受命辅佐处理政务,国家富足,刑法严明,民众安定。虽然昔日的伊尹遵循皇天的意旨,周公影响到四方极远的地方,也没有超过丞相多少,况且又是你叔叔,怎么可以说胜过他呢?"诸葛恪回答说:"事实确实如陛下您说的一样,但是如果投靠昏庸的君主,甘心为非法的君主服务,违背天命,则不如我从容地效忠清明安泰的朝廷,为天下赞扬的君主效力。"孙权又为诸葛恪说:"你能不能赶上步骘?"诸葛恪回答说:"我不如他。"又问能否比得上朱然,诸葛恪也说不如他。又问能否比得上陆逊,也回答不如他。孙权说:"你说不如这三个人,而说胜过你叔叔,这是为什么?诸葛恪说:"不敢欺骗陛下,小国虽然有君主,不如灭亡的诸侯国,所以说胜过他。"

智对张昭

一次宴会上,孙权看诸葛恪年龄小,叫他依次给大家斟酒。到了张昭面前,张昭不喝酒,说:“这样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吧?”孙权对诸葛恪说:“你能不能找个恰当的理由出来,让张公喝下这杯酒呢?”诸葛恪端着酒杯对张昭说:“吕太公90岁的时候,还手拿兵器指挥部队作战。现在打仗时皇上考虑到你的安全,让你在后方;聚会时考虑到你的地位,总是请你在前面,这难道不是尊敬你吗?”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另一次聚会,有只白头飞停在宫殿前。孙权随口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答:“这是白头翁。”张昭年龄最大,满头白发,怀疑诸葛恪在戏弄他,说:“从来没有听过有鸟叫这个名字,如果有“白头翁”,那诸葛恪能再找出一只“白头婆”吗?”诸葛恪答:“不是所有鸟的名字都能成双成对,有种鸟叫“鹦母”,辅吴将军能再找出一只“鹦父”吗?”张昭不能回答。

另诸葛恪还有智对南阳人韩文晃之逸事。

官至丞相

关于诸葛恪是否当过丞相。《三国志》载恪为太傅、东兴战后加封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未言当过丞相,而《建康实录》 载东兴战后“加恪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且《襄阳记》 载有一事,可证恪确为丞相。时值西晋大举南攻,张悌自知吴国将亡,欲斗死沙场。诸葛靓劝悌没必要自寻死路,悌对靓说“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今以身徇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悌所言靓家“丞相”,显然不是指蜀汉诸葛亮,也不是指诸葛瑾。孙吴第一位丞相是孙邵,第二位顾雍,第三位是陆逊。瑾未任丞相,于史实昭然。因此,可以认定是指诸葛恪。

博学多识

东吴孙权在位时,浙江康县有人在大山得到一只大龟,龟说话道:“真倒霉啊,被你得到了。”那人很奇怪,打算献给吴王。半夜小靠岸歇息,船缆拴在岸边一株大桑树上,船夫和那哥们儿在船里呼呼大睡。午夜,大桑树对龟说道:“元绪,你怎么了?”龟说道:“我被捆绑,马上要被煮了,然而恐怕烧尽南山之柴,也休想把我煮熟!” 树说道:“诸葛恪博学多识,吴王要是去问他,你可就惨了!”乌龟回答道:“子明不要说了,灾难恐怕也会殃及你。”树便沉默不再说话。等到乌龟到了,孙权命令烹煮乌龟,焚烧百车薪也纹丝不动,诸葛恪说:“砍老桑树方能煮熟。”于是孙权砍伐桑树,终于煮烂。

后来烹龟,都普遍用桑木作柴薪。乡野之人见到乌龟,也都叫乌龟为“元绪”。

遭遇傒囊

诸葛恪任丹阳太守,有一次他出去打猎,看见在两座山之间,有 一样东西象个小孩,伸出手来想拉人。诸葛恪就让它把手伸出来,然后就拉着它的手使它离开了原来的地方。那东西一离开原来的地方就死了。

事情过后,部下问诸葛恪这是什么缘故,认为他象神一样能通达事理。诸葛格说: “这事在《白泽图》内有记载,《白泽图》说:“两座山之间,那精怪象小孩,看见人就伸出手来想拉人,它的名字叫做傒囊。拉着它离开原来的地方它就会死去。’你们不要认为我神通广大而感到奇怪,各位只是偶然没有见到这记载罢了。”

个人作品

编辑

【答费祎】

〖诸葛恪别传曰:权尝飨蜀使费祎。先逆饰群臣。使至伏食勿起。祎至。权为辍食。而群下不起。祎调之曰云云。恪答曰:〗

爰植梧桐,以待凤凰

有何燕雀,自称来翔。

何不弹射,使还故乡

家族成员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先祖

诸葛丰

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他以执法严格、性情刚直见称。

祖父

诸葛珪

东汉末年为泰山郡丞,于诸葛亮幼年已死。

父亲

诸葛瑾

东吴官员,官至大将军。

叔父

诸葛亮

蜀汉官员,官至丞相。

诸葛均

蜀汉官员,官至长水校尉。

姑母

诸葛氏

嫁庞山民。

诸葛氏

嫁蒯氏。

堂叔

诸葛诞

曹魏大臣、重要将领,官至征东大将军,后因反抗司马昭,兵败被杀。

平辈

弟弟

诸葛乔

诸葛瑾次子,后成为诸葛亮养子,蜀汉官员,官至翊武将军,早逝。

诸葛融

在父兄中特别奢侈,诸葛恪被诛后饮药而死。

姐妹

诸葛氏

张承

子辈

长子

诸葛绰

东吴官员,官至骑都尉,后被诸葛恪鸩杀。

次子

诸葛竦

东吴官员,官至长水校尉,后被诛。

三子

诸葛建

东吴官员,官至步兵校尉,后被诛。

影视形象

编辑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恪(何冰饰)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恪(何冰饰)

1994年视剧《三国演义》:何冰饰诸葛恪;

1994年电视剧东方故事之添字得驴》:韩世明饰演诸葛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