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二疏 编辑

陶渊明诗作

咏二疏》是晋宋之际文学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吟咏西宣帝时以“知足为宗旨而急流勇退的疏广与疏受叔侄二人,讴歌了二疏立功不居、功成身退、有金不私的达事迹。全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二疏实现功成身退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描写二疏辞官回乡的场面;第三部分描写二疏归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不屑于“近务”而每日邀在一起饮宴的情景,最后以二疏所行的“”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辉作结。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咏二疏

作者:陶渊明

创作代:晋末宋初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题材:咏史怀古诗

作品原文

编辑

咏二疏

大象转四时,功成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挥筋道平素

间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逞恤身后虑

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注释译文

编辑

句注释

①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人。疏广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疏广认为名已成立,不离去恐有后患,便与疏受一道辞职还乡。当离去时,公卿大夫送行者车百辆,观者皆叹日:“贤哉二大夫。”皇帝和太子送给二疏很多财物,他们还乡后便以赐金日与亲友宾客宴饮共乐,而不留金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事见《汉书·疏广传》。

②大象:指天,大自然。《老子》:“大象无形。”又:“执大象。”王弼注:“大象,天象之母也。”转:运行。

③功:指天对自然界万物的施加作用。

④借问:请问。衰周来:自东周末期以来。

⑤趣:旨趣,意旨,道理。

⑥游目:随意观览,这里是放眼、回顾的意思

⑦复:再,恢复。此举:这种行为,指“功成者自去”。

⑧高啸:犹高歌,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⑨长揖(yī):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或道别的礼节。《汉书·高帝纪上》:“郦生不拜,长揖。”诗中是指辞谢。储君傅:指太子大傅与太子少傅的职位。储君:太子。

⑩饯(jiàn)行:以酒食送行。倾:尽。

⑪华轩:华的轻车,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盈:满。《汉书·疏广传》:“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指饯行),供东都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

⑫余荣:剩下的荣华。即指二疏所辞去的官职俸禄。

⑬胜:盛大,佳妙。贤哉岂常誉:《汉书·疏广传》:“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位。”

⑭常:普通,一般

⑮厌(yān)厌:安逸、安详的样子。《诗经·小·湛露》:“厌厌夜饮。”毛传:“厌厌,安也。”阎里:乡里。

⑯近务:眼前之事,指日常平凡的事情。

⑰促席:接席,座位靠近。示亲近。延:邀请。

⑱挥觞(shāng):举杯,指饮酒。道:叙说。平素:指往日的事情。

⑲问金终寄心:指疏广的子孙托人间疏广,给他们留下多少钱财以置办房舍田产。寄心:藏在心中的想法,关心。

⑳清言:指疏广所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等语。晓未悟:晓谕不明白的人。

㉑放意:纵情。余年:剩下的岁,指晚年

㉒遑(huáng)恤(xù)身后虑:哪有闲暇考虑死后的事。遑:闲暇。恤:忧虑。《诗经·邶风·谷风》:“遑恤我后。”《笺》:“追,暇也。恤,忧也。”

㉓其人:指二疏。道:做人之道,指清操。

㉔弥:更加。著:显著,昭著,指广为人知。

白话译文

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

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

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

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创作背景

编辑

这首诗同《咏三良》《咏荆轲》是陶渊明三首著名咏史诗,三篇体制大体相当,当为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创作时间大致有两说:一说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后不久,约在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一说约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与《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陶渊明五十岁。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此诗讴歌二疏立功不居、功成身退、有金不私的贤达事迹。全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的六句,为作者对西汉二疏实现“功成者自去”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是继之的八句(第七句至第十四句),是作者根据史实描写二疏辞官回到乡里的场面。以送别二疏为题的“祖饯·祖道”一类的诗,自古以来便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第三部分开头八句(第十五句至第二十二句)笔锋一转,描写了二疏回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们不屑于“近务”(身边的琐事),每日邀请亲朋故友在一起饮宴的情景。第十九、二十句的“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之语,从句子结构来看有些不好理解,大概是告诚亲族不要过分关注钱财之事。在最后的两句中,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经过时间的洗礼仍然闪耀着光辉而作结。

这首诗的内容,主体不过是复述《汉书·疏广传》的记载,虽然增加了作者的想象(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但基本上还是实地沿袭了《汉书·疏广传》记载的内容,陶诗和传文中的语句几乎可以一一对应起来。这种沿袭本身也是咏史诗体例规定的。但《咏二疏》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对二疏高风亮节的倾慕,表达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即“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但东周以来,能效法天道者却难得一见。汉代的那么多公卿,只有二疏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归里后,又“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不置办田产留给子孙,而认为让他们自力更生,维持平民生活才是立身远祸之道,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了他们的明达睿智。在陶渊明看来,这都是很值得钦仰和效法的。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价值取向,不难看出他与二疏之间思想上的渊源关系。这首诗就是颂扬二疏的行为和品德,从而表现出诗人的志趣所在。

名家点评

宋代苏轼:“《咏二疏》诗,渊明未尝出二疏,既出而知返,其志一也。或以谓既出而返如从病得愈,其味胜于初不病,此惑者颠倒见也!”(《陶渊明集评议》引)

清代邱嘉穗:“咏二疏去位,所以自况其辞彭泽而归田也。”(《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

作者简介

编辑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