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炜 编辑
张炜,1956年11月7日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市,中国当代作家,万松浦书院名誉院长,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曾任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主席,山东青联副主席。
1975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82年5月,发表短篇小说《声音》。1984年7月,发表短篇小说《一潭清水》。1985年8月,发表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1986年10月,发表长篇小说《古船》。1992年5月,发表长篇小说《九月寓言》。1994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柏慧》。1997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远河远山》。2001年10月,出版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2003年3月,发表长篇小说《丑行或浪漫》。2007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刺猬歌》。2011年,凭借耗时20余年所创作的七百万余字“大河小说”《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月,发表长篇儿童小说《半岛哈里哈气》。2015年5月,出版儿童小说《寻找鱼王》。2016年5月,发表长篇小说《独药师》;12月2日,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2018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2020年1月,出版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我的原野盛宴》;6月,出版《张炜文集》50卷;7月,出版人物研究评传《斑斓志》。2022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河湾》。
1956年11月7日,出生于山东龙口(时为黄县)渤海莱州湾畔。1964年8月,进入海边林子附近的黄县灯影史家学校读小学。1970年8月,进入海边林子附近的黄县灯影史家联合中学读初中,后在学校油印刊物《山花》发表散文。1972年8月,初中毕业,因无法升入高中,留校办工厂做工。
1973年4月,进入黄县乡城高中(即黄县十三中)就读。高中期间。张炜继续尝试写作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6月,在龙口完成短篇小说《木头车》初稿;同年,独自前往龙口南部山区拜见一位老琴师,跟他学琴,又跟一位地方报纸通讯员学写作。
1974年6月,在龙口完成短篇小说《槐花饼》初稿,并写作中篇小说《狮子崖》,形成初稿(《狮子崖》于2016年5月发表于《天涯》第3期,该作品手稿是经龙口老作家曲克勇精心保存而得以重订最终面世的);同年,前往龙口北部渤海湾中的桑岛短期居住,探究岛上渔民生活。
1975年,发表长诗《访司号员》,写一个老红军在和平时代仍然喜欢每天吹号的故事。1976年7月,从黄县乡城高中毕业,并在之后前往栖霞。1977年,结识胶东作家林雨、王润滋。1978年9月,考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后为烟台师范学院,今鲁东大学前身)中文系1978级1班学习,学号006,受业于作家、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萧平。
1980年1月,参与创办的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文学社刊物《贝壳》(不定期刊)创刊;3月,短篇小说《达达媳妇》在《山东文学》1980年第3期发表,这是张炜在省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作品;7月,从烟台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至山东省委办公厅档案编辑处工作,参与编纂《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
1981年5月,在青岛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举办的“青年作家笔会”;7月,发表短篇小说《芦青河边》;9月,参与编纂的《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辑出版;10月,发表短篇小说《黄烟地》《看野枣》;11月,短篇小说《七月》发表。
1982年3月,在济南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举办的张炜短篇小说讨论会并发言;同月,短篇小说《看野枣》获泉城编辑部1981年泉城文艺奖,这是所知张炜获得的第一个文学奖;5月,发表短篇小说《声音》;同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
1983年2月,短篇小说《声音》获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3月,发表短篇小说《拉拉谷》;同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7月,在青岛参加柳泉编辑部举办的黄岛笔会;同月,开始写中篇小说《秋天的思索》;10月,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芦青河告诉我》,所收作品为1980—1982年创作的19篇中篇小说。
1984年6月,完成中篇小说《秋天的思索》,并开始写长篇小说《古船》;7月,发表短篇小说《土地的声音》《一潭清水》;同月,调入山东省文联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0月,发表中篇小说《秋天的思索》。
1985年2月,短篇小说《一潭清水》获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3月20日,开始写中篇小说《童眸》(后于7月5日完成,10月发表);5月,发表中篇小说《你好!本林同志》;8月,发表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11月,发表中篇小说《黄沙》。
1986年3月,当选为山东省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副主席;7月,长篇小说《古船》定稿;10月,发表长篇小说《古船》,以20世纪末期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为背景,通过洼狸镇隋、赵、李三大家族40多年间错综复杂的恩怨纠葛,生动刻画了古老农村嬗变中的心灵阵痛与文化冲突;11月27日,在北京参加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古船》讨论会并发言。
1987年8月,长篇小说《古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9月—10月,受波恩大学邀请,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联邦德国,参加“波恩大学中国文学周”活动,历时20天;10月,发表“张炜小说四篇”(包括短篇小说《美妙雨夜》《采树鳔》《激动》《梦中苦辩》);11月初,到龙口市挂职锻炼。
1988年3月,开始写10卷本“大河小说”《你在高原》;3月22日—26日,在济南参加中国作协山东分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三届理事会,当选为副主席;7月,中短篇小说集《童眸》被列入“希望文学丛书”,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11月,发表中篇小说《蘑菇七种》;同年,短篇小说《冬景》在美国《世界日报》发表。
1989年4月《古船》繁体字版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7月,发表中篇小说《远行之嘱》;同月,《古船》繁体字版由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出版。
1990年5月,完成“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六《我的田园》初稿;7月28日,随笔《关于乡土》获首届《胶东文学》优秀作品奖;8月20日,当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9月,发表短篇小说《钻玉米地》《公羊大角弯弯》;同月,出版短篇小说集《他的琴》,收录1973~197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30篇;同月,开始写长篇小说《怀念与追记》;11月18日,短篇小说《钻玉米地》在台湾《联合报》发表。
1991年1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九月寓言》;6月,中短篇小说集《张炜》被列入“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7月,开始写“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四《鹿眼》;8—10月,发表中篇小说《田园》;10月,开始写“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七《人的杂志》;12月,随笔集《周末对话》、“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六《我的田园》(上)被列入“八月丛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同年,开始写“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一《家族》。
1992年1月,出版中篇小说集《秋天的思索》繁体字版,并开始写“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九《荒原纪事》;5月,正式发表长篇小说《九月寓言》,该小说描写的是一组发生在田野里的故事,弥漫着浓厚的民间色彩;同月,开始写“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二《橡树路》;12月,开始写“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十《无边的游荡》。
1993年2月,发表中篇小说《金米》及“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六《我的田园》(上);4月,发表“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六《我的田园》(下);同年年底,完成“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一《家族》。
1994年3月,发表中篇小说《西行漫记》;同月,《古船》韩文版由韩国草光出版社出版,译者吴世京、金庆林;4月,发表中篇小说《沙岛纪行》;8月22日,完成长篇小说《柏慧》;12月,长篇小说《柏慧》被列入“北京长篇小说创作丛书”,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5年3月,长篇小说《柏慧》在《收获》1995年第2期;9月,“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一《家族》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0月,完成长篇小说《怀念与追记》初稿(长篇小说《怀念与追记》后改名为《忆阿雅》,为“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五)。
1996年1月,发表短篇小说《致不孝之子》;8月,受美国出版索引协会主席罗伯特·鲍曼、《美国文摘》邀请访问美国,历时两个月;9月,发表中篇小说《瀛洲思絮录》;10月,主编“徐福文化集成”5卷本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其中第4卷《东巡》全部是张炜关于徐福的原创小说;11月10日,完成长篇小说《远河远山》;12月16日—20日,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7年1月,;5月,完成“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八《你在高原·西郊》(后改名《曙光与暮色》)第2稿;7月,《远河远山》在《花城》1997年第4期发表;10月,六卷本《张炜文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包括长中篇小说卷4卷、中短篇小说卷1卷、散文·随笔·试卷1卷。
1998年2月,出版随笔集《凝望——四十七幅图片的故事》;4月,《九月寓言》(修订本)获中国作协、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10—11月,随中国作协访问团访问台湾。
1999年1月25日,完成长篇小说《外省书》初稿;3月,长篇小说《古船》被法国文化科学中心确定为法国高等教育考试教材;7月20日,《外省书》定稿。
2000年1月,《张炜短篇小说选》法文版由法国巴黎Éditions Bleu de Chine出版社出版,收录短篇小说《冬景》《拉拉谷》《山楂林》《逝去的人和岁月》;3—4月,应法国文化部和国家图书馆邀请,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7月,出版诗学专著《楚辞笔记》;9月,发表长篇小说《外省书》。
2001年3月,8卷10册“东岳文库·张炜”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4月10日,完成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初稿;10月,出版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该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充满着嫉妒和愤怒、生活在乱七八糟环境中并受到魔鬼诱惑的人,却保持了本来的人性主人公是一个充满着嫉妒和愤怒、生活在乱七八糟环境中并受到魔鬼诱惑的人,却保持了本来的人性;12月,受梅叶基金会邀请,以作家代表身份赴法国里尔参加第一届世界公民大会。
2002年3月,完成“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八《你在高原·西郊》(后改名《曙光与暮色》)第3稿;4月5日,开始写长篇小说《丑行或浪漫》;8月,长篇小说《外省书》获首届齐鲁文学奖;同年,长篇小说《古船》在日本《螺旋》杂志第2期开始连载,直至2004年第5期。
2003年1月,“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八《你在高原·西郊》(后改名《曙光与暮色》)在《芙蓉》发表;3月,发表长篇小说《丑行或浪漫》,讲述了一个乡村女子,爱上了她的乡村教师,却被当地恶人所霸占,她抗暴出走,开始了满世界无止境的奔走和寻找;9月29日,在龙口参加万松浦书院开坛仪式并致辞。
2004年3月17日—29日,应法国文化部邀请,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2004图书沙龙中国主宾国活动;5月,发表中篇小说《我和女医师》;7月,发表中篇小说《风姿绰约的年代——曲府与宁府人物志》(长篇小说《家族》的《缀章》)。
2005年5月,出版“唯美主义文本系列”散文随笔集之一《绿色的遥思》、之二《批评与灵性》、之三《永恒的自语》;6月,发表中篇小说《燃烧的李子树》;7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头发蓬乱的秘书》。
2006年1月,出版“唯美主义文本系列”散文随笔集之四《存在与品质》、之五《生活的刻记》、之六《诗性的源流》;3月,完成长篇小说《刺猬歌》初稿;8月,完成“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七《人的杂志》第1稿。
2007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刺猬歌》,以男女主人公廖麦主美蒂四十余年的爱恨情仇、聚散离合为经,以滨海荒原莽林的百年历史为纬,编织出一个个光怪陆离、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3月4日—16日,率山东省作家艺术家南美文化考察团赴古巴、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进行文化考察。
2008年10月,长篇小说《刺猬歌》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11月,发表短篇小说《东莱五记》。
2009年1月,出版长篇散文《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4月,发表短篇小说《酒窖》《阿雅的故事》;9月,发表短篇小说《魂魄收集者》。
2010年1月,出版散文集《绿色遥思》;同月,出版10卷本“中国当代作家·张炜系列”作品集;3月,“大河小说”《你在高原》之九《荒原纪事(上)》在《中国作家》发表;同月,10卷本“大河小说”《你在高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十九卷,归为十个单元,以宁、曲两家故事作为主线,讲述了“高原”人们的生存方式,并在其中穿插了家族历史与祖辈和父辈的悲剧人生。
2011年6月7日,开始写长篇系列儿童小说《半岛哈里哈气》;8月,《你在高原》入选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8月20日,《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登榜首;8月29日—9月4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访问;9月19日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参加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并发表感言。
2012年1月,长篇系列儿童小说《半岛哈里哈气》在《花城》发表;6月,长篇散文《莱山之夜》(10章)在《长江文艺》2012年第6期发表;8月,出版7卷本“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
2013年2月,出版20卷本《万松浦记:张炜散文随笔年编》;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卷本《张炜长篇小说年编》;9月,发表中篇小说《小爱物》《蘑菇婆婆》;10月,长篇小说《远河远山》日文版在日本Mita Bungaku The Literary Quarterly发表;10月31日—11月5日,赴土耳其参加2013伊斯坦布尔国际书展中国主宾活动;11月,发表中篇小说《镶牙馆美谈》《卖礼数的狍子》。
2014年2月,发表中篇小说《千里寻芳邻》;5月,出版系列儿童小说《海边妖怪小记》(全5册);6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系列散文《描花的日子》;7月,出版诗学专著《也说李白与杜甫》;10月13日—19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奥地利、摩纳哥、法国访问;1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48卷本《张炜文集》(精装本、平装本),包括长篇小说19卷、中短篇小说7卷、散文随笔20卷、诗歌2卷。
2015年1月24日,完成中篇儿童小说《寻找鱼王》;5月,《寻找鱼王》由明天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一位初涉世事的男孩踏入深山,寻找传说中的鱼王,同时也开启了一段成长之旅;7月,长篇儿童小说《兔子作家》(节选)在《上海文学》发表;9月2日,完成长篇小说《独药师》初稿。
2016年3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6卷本插图珍藏版《张炜文存》,收录长中短篇小说9卷、散文集6卷、诗歌集1卷;4月,出版长篇系列童话《兔子作家》;4月1日,开始写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5月,长篇小说《独药师》在《人民文学》发表;12月2日,在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7年2月10日,政协第十一届山东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任命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6月,出版10卷本“张炜致少年”系列作品;6月4日—11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西班牙和葡萄牙,参加第三届中西文学论坛、首届中葡文学论坛。
2018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通过一个私营企业巨头(当下屈指可数的巨富)吞并风光旖旎的海滨沙岸的典型现代事件,聚焦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既高度依赖又相互纠结的尖锐现实,直指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本膨胀过程中的公平与正义问题; 8月,出版人物研究《徐福纪事》。
2019年1月,出版散文集《阅读的烦恼》; 同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5卷本“海边童话”;5月,出版散文集《去看阿尔卑斯山》,该散文集共五编,精选了张炜30篇散文名篇。
2020年1月,出版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我的原野盛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融入自然的成长姿态,从童真生活写起,为读者还原了一段被人遗忘的民间历史,描绘出一场“原野盛宴”; 6月,出版50卷《张炜文集》,包括长篇小说20卷,中篇小说3卷,短篇小说4卷,儿童文学1卷,散文随笔5卷,文论15卷,诗歌2卷,此外还附有作家年表、作品总目等资料; 7月,出版人物研究评传《斑斓志》,生动刻画了苏东坡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的性格,细致描述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12月,发表中篇小说《爱的川流不息》。
2021年1月,出版长诗《不践约书》,分为52节,以作家所熟识的特定空间为地理背景,叙述内容穿越于古齐国与当今社会,融入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以海滨文明为背景的历史文化,用诗的形式完成穿越历史和文化的艺术超越; 7月,出版诗集《挚友口信》,作者2018—2021年3月创作的诗作28篇; 8月,出版散文随笔集《语言的热带雨林》,内容除了讲述作者的文学创作经验和他的多年阅读体会,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特别是对数字化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充满了忧患与反思; 12月16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在中国作家协会十届一次全委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22年2月,出版文化随笔《唐代五诗人》,择取王维、韩愈、白居易、杜牧和李商隐等5位诗人,从历史、哲学、诗学、美学等角度,深入诗人不同的精神与艺术世界,完成了现代时空下对古代诗人的关照; 6月,出版长篇小说《河湾》,小说以家庭这一“社会的最小单位”为核心展开故事,写尽网络时代的步步惊心与诡谲神奇; 9月,发表中篇小说《橘颂》; 12月,首届欧阳山文学奖在广州揭晓,张炜《定格于青俊——杜牧二十题》获散文主奖。
张炜
(注:本目录仅记载作品首次发表或出版的时间,转载再版等信息不计入本目录)
短篇小说
名称 | 发表时间 | 发表刊物 |
---|---|---|
《达达媳妇》 | 1980年3月 | 《山东文学》1980年第3期 |
《操心的父亲》 | 1980年9月 | 《山东文学》1980年第9期 |
《芦青河边》 | 1981年7月 | 《柳泉》1981年第2期 |
《黄烟地》 | 1981年10月 | 《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 |
《看野枣》 | 1981年10月 | 《泉城》1981年第10期 |
《七月》 | 1981年11月 | 《泉城》1981年第11期 |
《声音》 | 1982年5月 | 《山东文学》1982年第5期 |
《天蓝色的木屐》 | 1982年5月 | 《青年文学》1982年第3期 |
《三大名旦》 | 1982年5月 | 《柳泉》1982年第3期 |
《踩水》 | 1982年5月 | 《北方文学》1982年第5期 |
《古井》 | 1982年7月 | 《泉城》1982年第7期 |
《山楂林》 | 1982年9月 | 《萌芽》1982年第9期 |
《紫色眉豆花》 | 1982年11月 | 《泉城》1982年第11期 |
《生长蘑菇的地方》 | 1982年12月 | 《青年文学》1982年第6期 |
《深林》 | 1983年1月 | 《胶东文学》1983年第1期 |
《两个姑娘和一个笑话》 | 1983年2月 | 《山东文学》1983年第1期 |
《拉拉谷》 | 1983年3月 | 《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
《第一扣球手》 | 1983年6月 | 《泉城》1983年第6期 |
《秋雨洗葡萄》 | 1983年8月 | 《山东文学》1983年第8期 |
《丝瓜架下》 | 1983年8月 | 《小说林》1983年第8期 |
《挖掘》 | 1983年11月 | 《北方文学》1983年第11期 |
《草楼铺之歌》 | 1983年12月 | 《人民文学》1983年第12期 |
《夜莺》 | 1983年12月 | 《文学报》 |
《果园里的篝火》 | 1984年1月 | 《大众文学》1984年第1期 |
《灌木的故事》 | 1984年1月 | 《新港》1984年第1期 |
《女巫黄鲶婆》 | 1984年1月 | 《小说林》1984年第1期 |
《秋林敏子》 | 1984年2月 | 《海鸥》1984年第2期 |
《永远生活在绿树下》 | 1984年3月 | 《江城》1984年第3期 |
《小北》 | 1984年4月 | 《鸭绿江》1984年第4期 |
《野椿树》 | 1984年7月 | 《山东青年》1984年第7期 |
《土地的声音》 | 1984年7月 | 《松辽文学》1984年第4期 |
《一潭清水》 | 1984年7月 | 《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 |
《黑鲨洋》 | 1984年8月 | 《文汇月刊》1984年第8期 |
《剥麻》 | 1985年1月 | 《山东文学》1985年第1期 |
《蓑衣》 | 1985年1月 | 《山东文学》1985年第1期 |
《红麻》 | 1985年2月 | 《当代》1985年第1期 |
《烟叶》 | 1985年2月 | 《山东画报》1985年第2期 |
《海边的雪》 | 1985年2月 | 《小说月报》1985年第2期 |
《烟斗》 | 1985年5月 | 《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 |
《夏天的原野》 | 1985年7月 | 《上海文学》1985年第7期 |
《荒原》 | 1986年6月 | 《太湖》1986年第5~6月号 |
《原野的精灵》 | 1986年10月 | 《胶东文学》1986年第10期 |
《持枪手》 | 1987年6月 | 《胶东文学》1987年第6期 |
《美妙雨夜》 | 1987年10月 | 《文汇月刊》1987年第10期 |
《采树鳔》 | 1987年10月 | 《文汇月刊》1987年第10期 |
《激动》 | 1987年10月 | 《文汇月刊》1987年第10期 |
《梦中苦辩》 | 1987年10月 | 《文汇月刊》1987年第10期 |
《橡树的微笑》 | 1988年8月 | 《小说家》1988年第4期 |
《三想》 | 1988年8月 | 《小说家》1988年第4期 |
《冬景》 | 1988年10月 | 《人民文学》1988年第10期 |
《满地落叶》 | 1988年10月 | 《山东文学》1988年第10期 |
1988年10月 | 《山东文学》1988年第10期 | |
《我的老椿树》 | 1989年1月 | 《青年文学》1989年第1期 |
《问母亲》 | 1989年1月 | 《青年文学》1989年第1期 |
《造琴学琴》 | 1989年9月 | 《山东文学》1989年第9期 |
《石榴》 | 1989年9月 | 《山东文学》1989年第9期 |
《酒窝》 | 1989年10月3日 | 《华夏酒报》创刊号 |
《他的琴》 | 1989年11月 | 《山东文学》1989年第11期 《当代小说》1989年第11期 |
《玉米》 | 1989年11月 | 《当代小说》1989年第11期 |
《老斑鸠》 | 1990年3月 | 《沂蒙山》1990年第1期 |
《钻玉米地》 | 1990年9月 | 《山东文学》1990年第9期 |
《公羊大角弯弯》 | 1990年9月 | 《山东文学》1990年第9期 |
《锈刀》 | 1991年1月 | 《小说界》1991年第1期 |
《铺老》 | 1991年1月 | 《小说界》1991年第1期 |
《开滩》 | 1991年1月 | 《小说界》1991年第1期 |
《下雨下雪》 | 1991年1月 | 《小说界》1991年第1期 |
《书房》 | 1991年1月 | 《小说界》1991年第1期 |
《面对星辰》 | 1991年11月 | 《胶东文学》1992年第11期 |
《四哥的腿》 | 1993年1月 | 《文艺百家》1993年第1期 |
《晚霞中的散步》 | 1993年1月 | 《文艺百家》1993年第1期 |
《消逝在民间的人》 | 1993年2月 | 《天津文学》1993年第2期 |
《武痴》 | 1993年2月 | 《天津文学》1993年第2期 |
《密友夜谈》 | 1993年2月 | 《天津文学》1993年第2期 |
《狐狸和酒》 | 1993年11月 | 《文学世界》1993年第6期 |
《背叛》 | 1995年1月 | 《胶东文学》1995年第1期 |
《阳光》 | 1995年1月 | 《胶东文学》1995年第1期 |
《头发蓬乱的秘书》 | 1995年6月 | 《文艺百家》1995年第2期 |
《造船》 | 1995年6月 | 《文艺百家》1995年第2期 《当代人》1995年第6期 |
《一个人的战争》 | 1995年6月 | 《当代人》1995年第6期 |
《善良》 | 1995年6月 | 《当代人》1995年第6期 |
《致不孝之子》 | 1996年1月 | 《金海岸》1996年第1期 |
《三想》 | 1996年2月 | 《湖南文学》1996年第2期 |
《唯一的红军》 | 1997年8月 | 《小说月报》1997年第8期 |
《仙女》 | 1997年8月 | 《小说选刊》1997年第8期 |
《在族长与海神之间》 | 1997年10月 | 《新聊斋》1997年第5期 |
《鱼的故事》 | 1999年1月 | 《中国作家》1999年第1期 |
《赶走灰喜鹊》 | 1999年6月 | 新加坡作协《新华文学》1999年第46期 |
《鲈鱼》 | 2001年11月15日 | 台湾《中国时报》 |
《父亲的海》 | 2002年11月 | 《上海文学》2002年第11期 |
《许蒂》 | 2003年7月 | 《上海文学》2003年第7期 |
《烧花生》 | 2003年11月 | 《上海文学》2003年第11期 |
《在族长和海神之间》 | 2004年7月 | 《运河》2004年第3期 |
《老人》 | 2004年10月27日 | 《太原日报》 |
《东莱五记》 | 2008年11月 | 《人民文学》2008年第11期 |
《酒窖》 | 2009年4月 | 《山花》2009年第7期 |
《阿雅的故事》 | 2009年4月 | 《山花》2009年第7期 |
《魂魄收集者》 | 2009年9月 | 《人民文学》2009年第9期 |
《鸽子的结局》 | 2014年5月 | 《山东文学》2014年第5期 |
《穿越》 | 2014年5月 | 《山东文学》2014年第5期 |
《孤旅》 | 2014年5月 | 《山东文学》2014年第5期 |
《羞愧》 | 2014年5月 | 《山东文学》2014年第5期 |
《何时消逝的怪影》 | 2014年5月 | 《山东文学》2014年第5期 |
《植物的印象》 | 2014年5月 | 《山东文学》2014年第5期 |
《山药架》 | 2014年5月 | 《山东文学》2014年第5期 |
《提防》 | 2014年5月 | 《山东文学》2014年第5期 |
中篇小说
名称 | 发表时间 | 发表刊物/出版社 |
---|---|---|
《护秋之夜》 | 1984年5月 | 《小说家》1984年第2期 |
《秋天的思索》 | 1984年10月 | 《青年文学》1984年第10期 |
《你好!本林同志》 | 1985年5月 | 《收获》1985年第3期 |
《秋天的愤怒》 | 1985年8月 | 《当代》1985年第4期 |
《童眸》 | 1985年10月 | 《中国作家》1985年第5期 |
《黄沙》 | 1985年11月 | 《柳泉》1985年第6期 |
《葡萄园》 | 1986年3月 | 《明天》1986年第2期 |
《海边的风》 | 1987年9月 | 《钟山》1987年第4期 |
《请挽救艺术家》 | 1988年10月 | 《上海文学》1988年第10期 |
《蘑菇七种》 | 1988年11月 2001年5月 | 《十月》1988年第6期 |
《远行之嘱》 | 1989年7月 | 《人民文学》1989年第7期 |
《金米》 | 1993年2月 | 《小说界》1993年第1期 |
《瀛洲思絮录》 | 1996年9月 | 《钟山》1996年第5期 |
《小爱物》 | 2013年9月 |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3年第9期 |
《蘑菇婆婆》 | 2013年9月 |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3年第9期 |
《镶牙馆美谈》 | 2013年11月 | 《边疆文学》2013年第11期 |
《卖礼数的狍子》 | 2013年11月 | 《人民文学》2013年第11期 |
《千里寻芳邻》 | 2014年2月 | 《长江文艺》2014年第2期 |
《海边妖怪小记》(全5册) (包括《镶牙馆美谈》《小爱物》《蘑菇婆婆》《千里寻芳邻》《卖礼数的狍子》) | 2014年5月 | |
《寻找鱼王》 | 2015年5月 2015年6月 | 明天出版社 《人民文学》2015年第6期 |
《狮子崖》 | 2016年5月 2017年1月 | 《天涯》2016年第3期 山东教育出版社 |
《爱的川流不息》 | 2020年12月 2021年4月 2021年7月 | 《十月》2020年第6期 山东教育出版社(文字版) 山东教育出版社(插图版) |
《橘颂》 | 2022年9月 2022年12月 | 《当代》2022年第5期 |
长篇小说
名称 | 发表时间 | 发表刊物/出版社 |
---|---|---|
《古船》 | 1986年10月 | 《当代》1986年第5期 |
《九月寓言》 | 1992年5月 | 《收获》1992年第3期 |
《我的田园》(上) (2010年收录于长篇《你在高原》) | 1991年12月 1993年2月 | 江苏文艺出版社 《峨眉》1993年第1期 |
《我的田园》(下) (2010年收录于长篇《你在高原》) | 1993年4月 | 《峨眉》1993年第2期 |
《柏慧》 | 1994年12月 1995年3月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收获》1995年第2期 |
《家族》 (2010年收录于长篇《你在高原》) | 1995年9月 | 上海文艺出版社 《当代》1995年第5期 |
《怀念与追记》(后改名《忆阿雅》) (2010年收录于长篇《你在高原》) | 1996年2月 | 作家出版社 |
《远河远山》 | 1997年6月 1997年7月 | 明天出版社 《花城》1997年第4期发表 |
《外省书》 | 2000年9月 2000年10月 | 《收获》2000年第5期 作家出版社 |
《能不忆蜀葵》 | 2001年10月 2001年12月 | 《当代》2001年第6期 |
《你在高原·西郊》(后改名《曙光与暮色》) (2010年收录于长篇《你在高原》) | 2003年1月 2003年1月 | 《芙蓉》2003年第1期 春风文艺出版社 |
《丑行或浪漫》 | 2003年3月 2003年3月 | 《大家》2003年第3期 |
《刺猬歌》 | 2007年1月 2007年2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当代》2007年第1期 |
《你在高原》 (包括十部长篇小说:《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忆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 | 2010年3月 | 作家出版社 |
《半岛哈里哈气》 | 2012年1月 2012年1月 | 《花城》2012年第1期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独药师》 | 2016年5月 2016年5月 | 《人民文学》2016年第5期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艾约堡秘史》 | 2018年1月 2018年1月 | 《当代》2018年第1期 湖南文艺出版社 |
《河湾》 | 2022年6月 2022年6月 | 《花城》2022年第3期 |
童话
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品类型 | 出版社/发表刊物 |
---|---|---|---|
《兔子作家》 | 2015年7月 2016年4月 | 长篇童话 | 《上海文学》2015年第7期(节选) |
《黄鼬一家》 | 2018年8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
《抽烟的兔子》 | 2018年8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
《想家的小螃蟹》 | 2018年8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
《我为什么流浪》 | 2018年8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
《海豹恩仇录》 | 2018年8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
《亲爱的小驴》 | 2018年8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
《歌声和炉火》 | 2018年8月 2019年1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青岛出版社 |
《辘轳和水车》 | 2018年8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
《我变丑的日子》 | 2018年8月 2019年1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青岛出版社 |
《大熊的故事》 | 2018年8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
《第一次乘船》 | 2018年8月 2019年1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青岛出版社 |
《迷路海水浴场》 | 2018年8月 2019年1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青岛出版社 |
《我们的大灰鹳》 | 2018年8月 2019年1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青岛出版社 |
《八哥和强盗》 | 2018年8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
《可爱的小鹌鹑》 | 2018年8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
《城里的麻雀》 | 2018年8月 | 短篇童话 | 《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 |
诗作
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品类型 | 出版社/发表刊物 |
---|---|---|---|
《访司号员》 | 1975年 | 长诗 | (在何处发表已难以查询) |
《皈依之路》(上篇) | 1996年7月 | 长诗 | 《上海文学》1996年第7期 |
《皈依之路》(下篇) | 1996年7月 | 长诗 | 《青年文学》1996年第7期 |
《故地之思》 | 1997年6月 | 诗歌 | 《鸭绿江》1997年第6期 |
《三诗人》 | 2001年4月 | 诗歌 | 《作家》2001年第4期 |
《诗二首》 (《有一种奇怪的液体》《块根》) | 2003年8月13日 | 诗歌 | 《解放日报》 |
2004年2月 | 短诗 | ||
《当我腰疼的时候》 | 2004年2月 | 短诗 | 《诗刊》2月号上半月刊 |
《俺》 | 2004年2月 | 短诗 | 《诗刊》2月号上半月刊 |
《粉细的雨——里昂小记》 | 2004年2月 | 短诗 | 《诗刊》2月号上半月刊 |
《来龙口的火车》 | 2004年2月 | 短诗 | 《诗刊》2月号上半月刊 |
《暮年颂》 | 2004年2月 | 短诗 | 《诗刊》2月号上半月刊 |
《西部》 | 2012年5月 | 诗歌 | 《西部》(新文学版)2012年第5期 |
《归旅记》 | 2014年6月 | 长诗 | 《诗刊》2014年6月上半月刊 |
《食土者》 | 2015年9月24日 | 诗歌 | 《扬州日报》 |
《松林》 | 2015年9月25日 | 诗歌 | 《华语诗刊》 |
《不践约书》 | 2021年1月 | 长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非虚构作品
名称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我的原野盛宴》 | 2020年1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诗学专著
名称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楚辞笔记》 | 2000年7月 2002年3月 | 江西教育出版社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繁体字版) |
《也说李白与杜甫》 | 2014年7月 | |
《陶渊明的遗产》 | 2016年1月 | 中华书局 |
《读〈诗经〉》 | 2019年4月 | 中华书局 |
《斑斓志》 | 2020年7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唐代五诗人》 | 2022年2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图书
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品类型 | 出版社/发表刊物 |
---|---|---|---|
《芦青河告诉我》 | 1983年10月 | 短篇小说集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秋天的愤怒》 | 1986年12月 | 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童眸》 | 1988年7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古船》繁体字版 | 1989年4月 | 长篇小说 |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
《古船》繁体字版 | 1989年7月 | 长篇小说 | 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 |
《他的琴》 | 1990年9月 | 短篇小说集 | 明天出版社 |
《张炜》 | 1991年6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周末对话》 | 1991年12月 | 随笔集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秋天的思索》繁体字版 | 1992年1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
《散文与随笔》 | 1993年3月 | 散文随笔集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九月寓言》 | 1993年6月 | 长篇小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短篇小说精选》 | 1993年8月 | 短篇小说集 | 山东友谊书社 |
《中篇小说精选》 | 1993年8月 | 中篇小说集 | 山东友谊书社 |
《散文精选》 | 1993年8月 | 散文集 | 山东友谊书社 |
《随笔精选》 | 1993年8月 | 随笔集 | 山东友谊书社 |
《问答录精选》 | 1993年8月 | 问答录集 | 山东友谊书社 |
《九月寓言》繁体字版 | 1993年8月 | 长篇小说 |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
《秋天的思索》繁体字版 | 1994年2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 |
《古船》韩文版 | 1994年3月 | 长篇小说 | 韩国草光出版社 |
《域外作家小记》 | 1994年12月 | 随笔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期待回答的声音—’93张炜文学周》 | 1995年5月 | 随笔集 | 明天出版社 |
《生命的呼吸》 | 1995年12月 | 散文随笔集 | |
《如花似玉的原野》 | 1995年12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精神的魅力》 | 1996年1月 | 散文随笔集 | |
《纯美的注视》 | 1996年2月 | 散文随笔集 | |
《张炜小说精选》(精装本) | 1996年2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
《葡萄园畅谈录》 | 1996年2月 | 散文随笔集 | 作家出版社 |
《一潭清水》 | 1996年2月 | 短篇小说集 | 作家出版社 |
《远行之嘱》 | 1996年3月 | 小说散文集 | |
《精神的丝缕——张炜的倾诉与欣悦》 | 1996年4月 | 随笔集 | |
《张炜作品自选集》 | 1996年7月 | 作品集 | |
《家族》繁体字版 | 1996年9月 | 长篇小说 |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
《心仪——域外作家:肖像与简评》 | 1996年10月 | 随笔集 | |
《激情的延续》 | 1996年10月 | 散文随笔集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东巡》 | 1996年10月 | 小说集 | 山东友谊出版社 |
《作家的出场方式》法文版 | 1996年 | 随笔 | 法国Bleu de Chine |
《时代:阅读与仿制》 | 1997年1月 | 散文随笔集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冬天的阅读》 | 1997年3月 | 散文随笔诗歌集 | |
《大地的呓语》 | 1997年3月 | 散文随笔诗歌集 | 东方出版中心 |
《羞涩与温柔》 | 1997年3月 | 散文随笔诗歌集 | 东方出版中心 |
《致不孝之子》 | 1997年6月 | 短篇小说集 | 山东友谊出版社 |
《皈依之路》 | 1997年7月 | 诗集 | 东方出版中心 |
《瀛洲思絮录:张炜中短篇小说新作集》 | 1997年8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华夏出版社 |
《张炜文集》(6卷本) | 1997年10月 | 文集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凝望——四十七幅图片的故事》 | 1998年2月 | 随笔集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最美的笑容》 | 1998年2月 | 散文随笔集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流浪的荒原之草》 | 1998年9月 | 散文随笔集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张炜散文》 | 1999年1月 | 散文集 | 华夏出版社 |
《九月寓言》繁体字版 | 1999年10月 | 长篇小说 |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张炜》 | 1999年11月 | 作品集 | 香港明报月刊、明报出版社 |
《张炜短篇小说选》法文版 | 2000年1月 | 短篇小说集 | Éditions Bleu de Chine出版社 |
《流动的短章》 | 2000年6月 | 随笔集 | 作家出版社 |
《心灵的飞行》 | 2000年9月 | 随笔集 | |
《东岳文库·张炜》(8卷10册) (包括《古船》《家族》《海边的风》《蘑菇七种》《请挽救艺术家》《黄沙》《金米》《葡萄园》) | 2001年3月 | 文集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走向诺贝尔·张炜卷》 | 2001年5月 | 小说集 | |
《怀念黑潭中的黑鱼》 | 2001年5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
《蘑菇七种》 | 2001年5月 | 中篇小说 | 南海出版公司 |
《外省书》繁体字版 | 2001年6月 | 长篇小说 |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
《我跋涉的莽野》 | 2001年9月 | 散文随笔集 | |
《鱼的故事》 | 2001年10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
2001年11月 | 随笔集 | 学林出版社 | |
《外省书》繁体字版 | 2001年11月 | 长篇小说 | 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张炜读本》 | 2002年1月 | 小说散文作品集 | |
《纸与笔的温情》 | 2002年10月 | 随笔集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人的魅力:读域外作家》 | 2002年12月 | 随笔集 | |
《远山远河》繁体字版 | 2003年2月 | 长篇小说 | 台湾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
《世界与你的角落》 | 2003年5月 | 散文随笔集 | 昆仑出版社 |
《守望于风中》 | 2003年7月 | 散文随笔集 | 上海三联书店 |
《庄周的逃往》 | 2003年10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丑行或浪漫》繁体字版 | 2003年11月 | 长篇小说 | 台湾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
《能不忆蜀葵》繁体字版 | 2003年12月 | 长篇小说 |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 |
《张炜王光东对话录》 | 2003年12月 | 对话录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旅行笔记》 | 2004年9月 | 散文随笔集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艾略特之杯》 | 2004年10月 | 随笔集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院的思与在》 | 2004年11月 | 散文随笔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遥远的我:张炜散文集》 | 2005年1月 | 散文集 | |
《风姿绰约的年代》 | 2005年1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
《绿色的遥思》 | 2005年5月 | 散文随笔集 | 文汇出版社 |
《批评与灵性》 | 2005年5月 | 散文随笔集 | 文汇出版社 |
《永恒的自语》 | 2005年5月 | 散文随笔集 | 文汇出版社 |
《我选择,我向往》 | 2005年5月 | 随笔集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头发蓬乱的秘书》 | 2005年7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家住万松浦》 | 2005年9月 | 诗集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张炜作品精选》 | 2005年12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存在与品质》 | 2006年1月 | 散文随笔集 | 文汇出版社 |
《生活的刻记》 | 2006年1月 | 散文随笔集 | 文汇出版社 |
《诗性的源流》 | 2006年1月 | 散文随笔集 | 文汇出版社 |
《黑鲨洋》 | 2006年1月 | 短篇小说集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张炜小说》 | 2006年1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张炜精选集》 | 2006年5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
《回眸三叶:张炜散文精选集》 | 2006年10月 | 散文随笔集 | |
《九月寓言》日文版 | 2007年1月 | 长篇小说 | 日本彩流出版社 |
《张炜自述:野地与行吟》 | 2007年3月 | 散文随笔集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秋天的大地》 | 2007年12月 | 散文随笔集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九月寓言》英文版 | 2007年 | 长篇小说 | Homa & Sekey Books公司 |
《张炜散文》 | 2008年1月 | 散文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匆促的长旅》 | 2008年1月 | 随笔集 | 中国海关出版社 |
《张炜散文精选集》 | 2008年9月 | 散文集 | |
《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 | 2009年1月 | 长篇散文 | 作家出版社 |
《在半岛上游走》 | 2009年1月 | 散文随笔集 | 作家出版社 |
《野地与酒窖——张炜作品选》 | 2009年6月 | 小说集 | 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新加坡青年书局 |
《夜宿湾园》 | 2009年12月 | 诗集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绿色遥思》 | 2010年1月 | 散文集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梦中苦辩》 | 2010年1月 | 作品集 | 青岛出版社 |
《紫色眉豆花》 | 2010年1月 | 作品集 | 青岛出版社 |
《筑万松浦记》 | 2010年1月 | 作品集 | 青岛出版社 |
《葡萄与靴》 | 2010年8月 | 作品集 | |
《午夜来獾:张炜2010海外演讲录》 | 2011年4月 | 随笔集 | 作家出版社 |
《小说坊八讲》繁体字版 | 2011年4月 | 文论集 | 商务应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
《小说坊八讲》 | 2011年9月 | 文论集 | |
《张炜散文选集》 | 2012年1月 | 散文随笔集 | |
《老果孩》 | 2012年1月 | 儿童小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生长蘑菇的地方》 | 2012年1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作家出版社 |
《告诉我书的消息》 | 2012年2月 | 随笔集 | 新华出版社 |
《游走:从少年到青年》 | 2012年8月 | 随笔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钻玉米地》 | 2012年8月 | 短篇小说集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7卷本) | 2012年8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
《唯一的红军》 | 2012年9月 | 短篇小说集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游走:从少年到青年》繁体字版 | 2012年9月 | 随笔集 | 台湾思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品咂时光的声音》 | 2013年1月 | 作品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万松浦记:张炜散文随笔年编》(20卷本) | 2013年2月 | 散文集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精神的背景》 | 2013年4月 | 随笔集 | |
《疏离的神情:万松浦讲稿》 | 2013年5月 | 随笔集 | 作家出版社 |
《谈简朴生活——张炜散文》 | 2013年5月 | 散文随笔集 | 作家出版社 |
《行者的迷宫》(与朱又可合著) | 2013年8月 | 访谈录 | 东方出版社 |
《古船》瑞典文版 | 2013年 | 长篇小说 | Jinring International AB |
《古镇随想》 | 2014年1月 | 散文集 | 东方出版社 |
《少年与海》 | 2014年2月 | 长篇儿童小说 |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中国好小说——张炜》 | 2014年5月 | 小说集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长跑神童》朝鲜文版 | 2014年8月 | 儿童小说 | 延边人民出版社 |
《描花的日子》 | 2014年11月 | 散文集 | 明天出版社 |
《张炜文集》(48卷本) | 2014年11月 | 作品集 | 作家出版社 |
《古船》蒙文版 | 2015年1月 | 长篇小说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歌德之勺》 | 2015年7月 | 散文集 | 作家出版社 |
《林子深处》 | 2015年7月 | 短篇小说集 | 作家出版社 |
《古船》维吾尔文版 | 2015年7月 | 长篇小说 | 新疆大学出版社 |
《鸽子的结局》 | 2015年8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山水情结》 | 2015年10月 | 散文小说集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魂魄收藏者》 | 2016年1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作家出版社 |
《李白自天而降》 | 2016年2月 | 散文随笔集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古船》西班牙文版 | 2016年4月 | 长篇小说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童年的马》 | 2016年5月 | 短篇小说集 | 明天出版社 |
《天蓝色的木屐》 | 2016年5月 | 短篇小说集 | 明天出版社 |
《永远生活在绿树下》 | 2016年7月 | 作品集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美生灵》 | 2016年7月 | 作品集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岛上人家》 | 2016年7月 | 作品集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名医》 | 2016年7月 | 作品集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魂魄收藏者》 | 2016年7月 | 作品集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我的自语打扰了你》 | 2016年9月 | 散文随笔集 | |
《小河日夜唱》 | 2016年10月 | 小说集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父亲的海》 | 2016年10月 | 小说集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古船》俄文版 | 2016年11月 | 长篇小说 | 俄罗斯Hyperion出版社 |
《穿行于夜色的松林》 | 2017年1月 | 散文随笔集 |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
《张炜自选集》 | 2017年3月 | 自选作品集 | |
《问母亲》 | 2017年4月 | 小说集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北国的安逸》 | 2017年5月 | 随笔集 | 大象出版社 |
《走得遥远和阔大:张炜谈文论艺》 | 2017年6月 | 随笔集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冬景:张炜短篇小说选》 | 2017年6月 | 短篇小说集 | |
《张炜致少年》6卷本 | 2017年6月 | 作品集 |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
《张炜文学回忆录》 | 2017年8月 | 回忆录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从热烈到温煦》 | 2017年10月 | 随笔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远逝的风景》 | 2018年1月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
《黑鲨洋》 | 2018年2月 | 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初春的海》 | 2018年4月 | 短篇小说集 | 明天出版社 |
《他们为何而来》 | 2018年7月 | 散文集 | |
《徐福纪事》 | 2018年8月 | 人物研究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总编絮语》 | 2018年10月 | 散文集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纸与笔的温情:彩插版》 | 2018年10月 | 小说散文集 |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
《阅读的烦恼》 | 2019年1月 | 散文集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夜莺》 | 2019年1月 | 中短篇小说集 | 台海出版社 |
《去看阿尔卑斯山》 | 2019年5月 | 散文集 | 台海出版社 |
《我与沉默的橡树》 | 2019年5月 | 综合集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捉鱼去》 | 2020年4月 | 童话 | 天天出版社 |
《思维的锋刃》 | 2020年4月 | 演讲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文学:八个关键词》 | 2021年1月 | 随笔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挚友口信》 | 2021年7月 | 诗集 | |
《语言的热带雨林》 | 2021年8月 | 散文随笔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主题思想
自然书写
作为早期就进行自然书写的诸多作家之一,张炜将他对于自然的认知与态度,熔铸于他的各部作品当中。一方面,在“纯文学”的田园里辛勤创作当中,他无时无刻不满怀“道德理想主义”,由心而发地赞颂美好的大自然,在作品中大声疾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张炜还分别从社会、精神这两个层面的制高点出发,批判了人类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的包括钱权结合、道德失衡、正义缺失等在内的一系列不良风气,还有现代化对自然的破坏。他心中始终坚守着“诗”与“真”的创作理念,坚守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则,宣扬着自由性灵与理想家园,从而通过这两者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生命、人与社会大和谐的最佳理想境界。而他也在不断“融入荒野”“回归乡土”的过程中,在精神的意义层面上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救赎,最终在充满活力的自然田野中寻到自己精神的理想家园。
生命探索
对于生命的探寻与书写是贯穿在张炜文学创作中的主线。张炜的创作一直围绕着生他养他的土地一一胶东半岛展开的,他笔下的这片土地既浪漫神秘又理性现实,是典型张炜式的空间存在。展现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喜怒哀乐是张炜小说中的主要内容,他用诗意的笔触时而激愤时而柔缓地探寻生命,并且通过创作把这份生命哲思传递出来。张炜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的影响深远,而且比其他时期的文学作品更能代表其生命诉求与审美追求。张炜在对生命的关注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在这种关注中融筑了他的人文精神即一一“守望与抵抗”,在创作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个人生命体验以及由己及人的深刻思想都是极有见地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剧烈碰撞作家应该何去何从,张炜对此的见解使其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守望与抵抗”在人文精神大讨论中被作为标杆与典范。把这种见解融入到对生命的不断探寻与书写是张炜进行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而他对人类群体的持续关注也使得他的文学作品焕发出闪光点。
善美主题
张炜近年在原本严肃文学创作的基础上,主动尝试大量创作儿童小说作品。纵观张炜儿童小说的创作过程,其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泛,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很好地体现了儿童小说创作的精神内涵。更为重要的一点,张炜的儿童小说显然与他的严肃文学创作一脉相承,相互呼应。如果说张炜的严肃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是深邃的现代性反思和人性的探索,那么他的儿童小说则是以儿童的视角去清澈地还原世界的本真,犹如一面去伪存真的镜子,内里反映出的正是他所一直追求的朴素的人文情怀和真善美的审美境界。作品当中对胶东半岛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景观均有所展现;同时,作品通过对自然及动植物进行描绘彰显了生命意识;另外,野地意象与高原精神在他的儿童小说当中也有所体现。张炜的儿童小说也鲜明地体现出其美学品格:生态美学、生存美学、道德美学、叙事美学等,这些无疑都构成了张炜儿童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张炜所秉持的童心和对儿童世界的终极关怀,使得它的作品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澎湃的感染力,既导人向善,却又不刻意教化,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微言大义,既给小读者们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甚至因为他自身童年经历的投射,更引发了成人读者的一致好评。
艺术特色
“芦青河”笔法
张炜的创作一直都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他是一个创作情感非常丰沛的作家。从开始创作的“芦青河”系列,他用自己最纯美的感情,散文化的抒情笔调描画了一个芬芳甜蜜的美好世界。芦青河两岸的人、花草、生灵,无一不是张炜创作的灵感源泉。“芦青河”世界寄托了张炜对于集体化时期乡村共同体的赞美和追忆,面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不断消亡,张炜选择与现实拉开距离,去寻找那个已然过去的“虚”的世界,正是因为那个世界太过美好,才让现实世界变得更加残酷和疮痍。
自然真实
在散文创作中,张炜不仅注重质感,而且重视散文的形式,这使他的散文具有文质并重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中的写作技巧和手法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张炜的散文中并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写作技巧,而是显现出自然真实的风格。张炜散文的自然风格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力,索然无味,他有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行文风格。张炜在创作时追求小说家笔法的融入,这使其散文改变了单一的视角,进而获得多重的叙述角度。即使是在行文相对朴素的智性散文中,张炜也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融合,使其自然而不失浅白,显得活泼利落又意味悠长。
趣味意味
一部小说想要好读,首先在故事情节上要引人入胜。故事新奇有趣,悬念迭起或紧贴现实,感同身受,都能极大程度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及情感共鸣。在这一点上,张炜的小说创作完成得格外出挑。因为出生东部海角地带,当地民间文学极为发达,民歌、歌谣、故事、传说、轶闻、神话数目众多,张炜又习惯于在创作前实地行走考察,大量搜集、记录、整理、归纳当地的风俗人情,以便应用于小说的背景叙事之中。所以,其小说中充满了各种怪异奇谲、新鲜奇俏的“非常规”性情节。例如黑马镇的传说、乌坶王与煞神老母结盗卖平原的故事、雨神与鲛儿的故事、打旱魁的习俗、三先生以魂魄入药、老酒肴酿奇酒等等。这些传说故事因来自胶东半岛区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对许多读者来说是闻所未闻的“奇异”事件,阅读起来必然会觉得神秘有趣,欲罢不能。
形式美感
张炜格外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探求与试验。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对宏大历史与现实真实的粘附,导致文学缺乏轻盈灵动。鉴此,张炜选择从世俗繁琐的现实生活荡开去,以退远拉长视距,从而获得心灵的遥感力。他又一直强调自己非“异人”、“异事”不写,所以其小说叙事形式尤以怪诞见长。他将怪诞叙事作为触角,伸至历史、当下、集体、个体,叙写自我经验视野下的百年中国现实。为了增强叙事形式的审美意蕴,他还在古典神魔叙事的基础上融入了亦真亦幻、缥缈放浪的齐国文化,并将故地平原的神话、传说、典故、奇人异事、方言俚语都注入其中,从而得以冲破粘附性、媚俗性、趋同性、趋时性的写作束缚,构建还原出溢出常规经验的“奇幻”、“超验”、“非现实”的真实生活图景。
植物意象
在张炜笔下众多的植物意象中,感情最深厚的是葡萄园。葡萄园不仅仅是一个意象,同时也是家的代名词。《柏慧》中,“在一片葡萄园,我把行囊卸了下来。”“这片葡萄园啊,它是我的什么?它如此地让我心甘情愿地操劳,让我绞尽脑汁。不用说,几年来我都在当它的忠实仆人,照料它,安慰它,有时像哄一个孩子。”《柏慧》中的“我”对喧嚣嘈杂的城市感到失望,人性阴险、虚伪,选择辞职离开〇三所,故乡的这片葡萄园,环境安静祥和,人与人关系简单,“我”心甘情愿的停留下来。《我的田园》中,“那时这里不过是东部平原上的一处残破院子,葡萄架东倒西歪,稀稀落落的几棵树也即将埋入荒野流沙。可是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记住了,并且再也没忘记……静下来想一想,好像几十年的游走都在不自觉地环绕着它,走向它。这里仿佛就深埋了一块生命的磁石。”往日的家园已消失不见,唯有童年记忆中的葡萄园聊以慰藉,有葡萄园在的地方便有家乡的记忆,长年的流浪似乎是为了今天的等待。葡萄园不仅仅是居住的安适之地,这儿还承载着作家的家园理想,一直流浪的精神和肉体有了寄托之地。
动物意象
张炜对动物怀有深厚的情感,他的小说喜欢以狗、马、刺猬、狼、草獾、鱼等为描写对象。通过对张炜作品的了解,从中可以知道张炜小说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动物是狗。比如《蘑菇七种》中老丁的“宝物”、《护秋之夜》中曲有振的“哈”、《葡萄园》中老爷爷的“老当子”、《九月寓言》中脏女人庆余的“黄狗”、《柏慧》中护林老人的“大青”、《外省书》中师麟的“老憨”、《丑行或浪漫》中的刘蜜蜡的“大个儿”、《我的田园》中四哥家的“斑虎”等等。狗是张炜作品中重要的一个动物意象之一,狗是人类真诚忠心的好朋友,作者用狗的忠诚来诉说人不如狗,对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道德滑坡,人性扭曲的现象进行批判,狗的身上寄托着作家张炜的道德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张炜在作品中经常借狗的名义来倾诉人类的劣根性。在《蘑菇七种》中骂“宝物”为“走狗”,《丑行或浪漫》中作者也有明显的话语,“大个儿”(狗)牙齿洁白,眼睛有神,比那些披了人皮的畜牲好上千倍,有些人还不如一条狗。“真的,从品质上而言,我们许多人都不如一条狗。它那么憨厚,忠诚,当然也很勇敢。它们身上只是缺少某种东西,比如自信和独立性——这很致命。这种缺失使它们处于人类永远奴役之下。”张炜借批狗来指人,批判人的劣根性,而中华民族被奴役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和“独立性”的缺失。
除了狗之外,张炜的小说中出现许多其他动物,这些动物是他精神寄托的载体。《古船》《柏慧》《家族》中的马是生命力的象征,《九月寓言》中的赶鹦最后也是化成了红色马驹,驰骋于原野,自由自在。《刺猬歌》中的美蒂是刺猬精的女儿,身上遍布金色的绒毛,浑身上下洋溢着自然之美。《忆阿雅》中的阿雅是传说中的灵性动物,不远千里为主任叼来金粒,那么忠诚、那么信守承诺。张炜笔下的动物,忠诚、勇敢、美丽,无一不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性的追求,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探索。
文学类 | ||||||||||||||||||||||||||||||||||||||||||||||||||||||||||||||||||||||||||||||||||||||||||||||||||||||||||||||||||||||||||||||||||||||||||||||||||||||||||||||||||||||||||||||||||||||||||||||||||||||||||||||||||||||||||||||||||||
|
||||||||||||||||||||||||||||||||||||||||||||||||||||||||||||||||||||||||||||||||||||||||||||||||||||||||||||||||||||||||||||||||||||||||||||||||||||||||||||||||||||||||||||||||||||||||||||||||||||||||||||||||||||||||||||||||||||
荣誉称号 | ||||||||||||||||||||||||||||||||||||||||||||||||||||||||||||||||||||||||||||||||||||||||||||||||||||||||||||||||||||||||||||||||||||||||||||||||||||||||||||||||||||||||||||||||||||||||||||||||||||||||||||||||||||||||||||||||||||
|
(: )
张炜是一位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的作家,文学是他的情侣,更是他的月亮、太阳、圣母、上帝,是他的崇拜、他的奉献、他的沉浸、他的恋恋念念孜孜愤愤怦怦,超过了一切。(中国当代作家王蒙评)
张炜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的商品化浪潮有强烈的反思态度,在小说中常呈现出不同的观点与声音。同时,他在思想上不断深化,在写作形式与文体上也锐意创新,从80年代初的清纯和干净,慢慢发展到《古船》的厚重、《刺猬歌》的尖锐,最后发展到像《你在高原》那样宽阔。张炜是这个时代作家里勤奋的劳动者、深刻的思想者、执着的创新者。(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评)
张炜有一种强大的理性精神,但他把理论碾碎,揉进文学形象中,所以他小说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值得细细咀嚼。(评论家贺绍俊评)
张炜有某种人文诗学的理想,他的小说注视的是“美”,不只是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光之美,更是劳动之美和自然之美。(《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评)
抒情是张炜创作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脉络,就像是为树叶输送滋养与活力的血液,而且他作品中的抒情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功能。张炜有对于史诗品格的追求,他的创作不是浮于表面的历史记录,而是把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其中,将理想主义和浪漫追求贯穿创作。抒情和史诗有机融合在一起,是张炜创作的独特品质。(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评)
张炜的中篇作品已有16部,大多集中创作在1980年代,尤其是在《你在高原》的写作之前,而彼时正是作家艺术思想最为活跃、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最为敏锐、才华的喷发最为强劲的时期,所以,作为艺术轻骑兵的中篇小说,承担了作家强烈的不可抑制的艺术冲动,寄托了深刻的思想与情感诉求。和那些品质卓越的长篇一样,这些中篇小说同样体现了作家的精妙构思与创造。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从作家创作生命历程的角度整体把握这些作品时,就会发现中篇小说之于张炜曾经是多么重要,它们在文学史和作家本人创作史上的意义,也需要我们重新打量和思考。(中国当代作家张洪浩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