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有誉 编辑
梁有誉(1519年10月9日—1554年11月27日)字公实,明代文学家,广东顺德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乡举,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第,授刑部主事,故世称“梁比部”。因其为诸生时于欧大任、黎民表、吴旦、李时行同师事香山黄佐,结社南园,故被列为“南园后五先生”;学者称其为兰汀先生。后得寒病而卒,年仅36岁。有《兰汀存稿》(也称《比部集》)八卷存世。
梁有誉师从黄佐,与同窗好友黎民表、欧桢伯等人相与唱和,号称“南园后五子”。
正德十四年九月十六日 (1519年10月9日)生。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同榜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等。初授刑部主事,在北京时与诗人李攀龙、王世贞、谢桢、宗臣、徐中行、吴国伦共结诗社,史称后七子。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因思亲称病归里,闭门读书。即使有大吏至,亦辞不见。
嘉靖三十三年十月,在南海时与黎民表相约游罗浮,受海上大风吹袭得疾,于十一月三日(1554年11月27日)去世 ,年仅三十六岁。
此外,他的大量咏怀诗,既倾吐了对古往今来未展其才的志士的同情,又表现出自己洁身自好、耿介绝俗的情怀,也有一定意义。其诗的基调是深情婉约,如怨如慕,词采虽然华美,但并不过分秾艳。造词俪事,尚属新警。但其诗总的看来,笔力稍嫌纤弱,波澜不足,深沉不够。 著作有《兰汀存稿》8卷,又名《比部集》。
梁有誉轻财好客,交游广泛。当时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都以与他交往为荣。他的一生游历的地方很多,先后在北京、江西、福建、广东、贵州、河南等地任职,足迹踏遍半个中国,所到之处,他总是不忘踏访当地名胜古迹,且喜欢“彩毫随处纪名山”。广东宋皇城遗址、冼夫人庙、肇庆七星岩,江西滕王阁、庐山,贵州奢香驿、赤水河,福建福州开元寺等地都留有他的诗作和题刻。如今这些名篇佳作已成为当地宝贵的文化财富。
梁有誉长期漂泊在外,乡情十分浓郁,客居他乡,他常常乡愁顿起。他晚年回到家乡后于北门外建一小园,取名“北园”,一边种菜,一边讲学著书,生活淡泊,常用菜羹竹脯待客,而声名籍盛。崇拜者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从梁有誉的大量诗文作品中,可以发掘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以及其高尚的思想品格。
南园诗社重修的具体时间,根据梁有誉文章中的描述,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复粤山旧社,召邀故人,相与发愤千古之事。作《咏怀》十五,诗社中人自以为不及矣。”——清代的学者普遍认为,梁有誉文章中所谓的“粤山旧社”,就是南园诗社。和“南园前五子”结社时的年少相比,“南园后五子”此时普遍已经接近不惑之年。不过,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彼此相熟,因为他们都是当年知名的大学者黄佐的学生,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受到黄佐雄直、恣肆诗风的影响。在当时浓厚的拟古氛围中,能够或多或少地摆脱了“文必秦汉,诗为盛唐”的陋习,比较自觉地继承和发展南园前五先生开创的诗风。
也许因为已步入沉稳中年的缘故,他们的诗歌也显得更加成熟和稳健。清人檀萃评说:“岭南称诗曲江而后,莫胜于南园。南园前后十先生,而后五先生为尤盛。”他们的诗歌,在中原地区也是蜚声一时。梁有誉的近体诗,婉约清新,继承了岭南诗派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北山访梁思伯诸子不遇》:“竹坞无尘日已曛,数声啼鸟隔花闻。平芜一望凉风起,吹落江城万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