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财重义 编辑
公孙弘,名弘,字季,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他在任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公孙弘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去官职。因家境贫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六十岁时,汉武帝广招天下贤良之士,公孙弘被征为博士。七十六岁时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经常说,君主的短处在于心胸不宽广,人臣的毛病在于生活不节俭。公孙弘虽然贵为三公,但生活却非常简朴,远离奢华,从不讲究吃穿。由于他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经常引用儒学的观点来说明问题,所以深得皇上的赏识。
皇太后王政君,今河北大名人,她是汉成帝的母亲,也是王莽的姑姑。她常告诫官员,治国理政的方法应该以百姓富裕为根本,而使百姓富裕的关键在于节俭。她曾将公孙弘树为官员们节俭的榜样,她说:“自汉朝兴盛以来,作为皇上重臣的宰相都能厉行节俭,轻视钱财,重视道义,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当属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他身居丞相的高位却盖着布被,吃着粗茶淡饭,每顿饭从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对朋友和常来的宾客十分大方,经常拿出一部分俸禄分给他们,自己却没有多余的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