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财重义 编辑

汉语词语

轻财重义(拼音:qīng cái zhòng y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元王皇后《赐公孙弘子孙当为后爵诏》。

轻财重指轻视财利而看重义。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轻财重义

拼音:qīngcáizhòngyì

近义:仗义疏财、轻财好义

反义词:爱财如命

出处:《赐公孙弘子孙当为后者爵诏》

注音字母:ㄑㄧㄥㄘㄞˊㄓㄨㄙˋㄧˋ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宾语

成语出处

编辑

西汉·元王皇后《赐公孙弘子孙当为后者爵诏》:“维汉兴以来,股肱宰臣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者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轻财重义”。

成语故事

编辑

公孙弘,名弘,字季,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他在任期间,广招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公孙弘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去官职。因家境贫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六十岁时,汉武帝广招天下贤良之士,公孙弘被征为博士。七十六岁时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经常说,君主的短处在于心胸不宽广,人臣的毛病在于生活不节俭。公孙弘虽然三公,但生活却非常简朴,远离奢华,从不讲究吃穿。由于他品行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经常引用儒学的观点来说明问题,所以深得皇上的赏识。

皇太后王政君,今河北名人,她是汉成帝的母亲,也是王莽的姑姑。她常告诫官员,治国理政的方法应该以百姓富裕为根本,而使百姓富裕的关键在于节俭。她曾将公孙弘树为官员们节俭的榜样,她说:“自汉朝兴盛以来,作为皇上重臣的宰相都能厉行节俭,轻视钱财,重视道义,现得最为突出的,当属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他身居丞相的位却盖着布被,吃着粗淡饭,每顿饭从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对朋友和常来的宾客十分大方,经常拿出一部分俸禄分给他们,自己却没有多余的钱财。”

成语寓意

编辑

公孙弘虽然贵为三公,但生活却非常简朴,远离奢华,从不讲究吃穿。成语告诉人们,节俭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小事,而是与富民治国的大事紧紧相系,是安邦定国的法宝。古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是会的美德,对于一个人品德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于钱财的态度,也是一个人品行高下的标志。轻财重义,众人就会聚集在你的身边,如果过分看重财利,众人自然就会离你而去。

成语运用

编辑
  • 成文用法

    “轻财重义”指轻视财利而看重道义。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 运用示例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股肱宰臣,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凌统传》:“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明·沈受先《三元记·庆缘》:“轻财重义人怎知?德行两坚持,仁心合天理。”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九:“原来汪革素性轻财好义,枢密府里的人,一个个和他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