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松卿 编辑

新华社记者

施松卿(1918315日—1998年10月22日),福建长乐大宏人,生于来亚吉兰丹州。新华对外部特稿组记者作家汪曾祺的夫人。在作家汪曾祺的生平介绍中很少提到他是华侨的婿这件事。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施松卿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8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1998年10月22日

毕业院校:西南联大外文系

职业:记

出生地:马来亚吉兰丹州

祖籍:福建长乐

人物简介

编辑

出生时间:1918年3月15日

毕业学校:西南联大外文系(起先就读于物理系,与杨振宁同班,后由于身体原因转系)

父亲:施成灿

配偶:汪曾祺

父亲——马来侨领施成灿

福建长乐是个出人才的地方,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冰心都是长乐人。施松卿的祖辈是赤贫之家,其父亲随唱戏的祖父到马来闯荡,他父亲后在马来亚开了一家药店,日子才逐渐安定并得好起来。深感没有文化的痛苦,下决心让儿子一边在药店当学徒,一边上夜校。几年下来,施成灿学有长进,考上了“医士。有了这样一个名分,找工作就容易多了。不多久,他应聘到一个小镇的诊所当上了医生,施家的日子进一步变好。又过几年,施成灿回家福建结了婚,随后把妻子带到马来亚,不久生了大女儿施松卿。施松卿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3个妹妹 她父亲很热心于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后来成了著名侨领。

人物经历

编辑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施松卿小时候的生活很不安定。她跟随着妈妈,福建、海外两边跑,时而在老家,时而在南洋。她的小学、中学是在福建老家、马来亚和香港相继读完的。1939年,施松卿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和汪曾祺同一年。她先是读物理系,和杨振宁同学。不久感到功课繁重,十分吃力,加之这期间得了肺结核病,难以跟上课程,便在一年后转到了生物系,想向医学方向发展,以期有朝一日继承父业。但生物系的课程也不轻松,而这时,她的肺病趋向严重,其时昆明的物质条件太差,无奈之下,只好休学一年到香港养病。重回学校后,施松卿改读西语系,并一直坚持到毕业。

施松卿毕业后,因战争原因,家中无法对她给予正常的经济支持,一时又找不到工作,生活变得拮据起来。为谋生计,她也到了中国建设中学任教,和汪曾祺成了同事。两人在联大读书时虽不认识,却也对对方情况有所耳闻。汪曾祺听说过,西语系有个女生,性格温和、善良,秀丽的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微;她长得挺清秀,淡淡的眉毛,细细的眼睛,虽有病,但那副慵慵懒懒的样子,有一种说不出的美,人称“病美人”。相比之下,施松卿对汪曾祺的情况知得更多一些。她不止一次听别人说过,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得意生,以后又不断地在报刊上读到汪曾祺的作品。施松卿原来就爱好文学,上高中时还曾获得过香港国文比赛的第一名,这就很容易对有西南联大才子之称的汪曾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喜欢汪曾祺凭借厚实的古文基础,把精炼的古代语言汇自然地消融在他的创作之中,读来只觉得上下妥帖、顺畅,不似常见的那种诘聱牙。施松卿觉得,这种水磨功夫决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

当她把这些读后感当面说给汪曾祺听时,汪曾祺迅即产生了喜遇知音之感。他没有想到,一个专攻英文的女子居然能有这一番不俗的见地。两人相见恨晚,随着接触的增多,爱情也于不知不觉中悄悄滋生。

教学之余,同事们常见到他俩结伴而行。当汪曾祺在欣赏一大片胡萝卜地所呈现的堆金积的美景时,施松卿则兴致勃勃地向农民买来一大把胡萝卜,洗了洗,放在嘴里吱嘎吱嘎地嚼。昆明的胡萝卜很有特色:浅如金,粗而且长,细嫩,多水分,味微甜。联大学生爱买了当水果吃,因为便宜。女学生尤其爱吃,据说这种胡萝卜含有少量的砷,吃了可以驻颜。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根据,不得而知。年轻的汪曾祺觉得,施松卿吃了胡萝卜,发变得秀美可人。生活中有了爱情,再困苦的生活也是甜美的。汪曾祺甚至在创作时也情不自禁地将心爱的人写入作品之中。在他的早期小说《牙疼》和《落魄》中都有施松卿的影子。在小说《牙疼》一文中,他写道:“我记得很清楚,我曾经三次有叩那个颇为熟悉的小门的可能。第一次,我痛了好几天,到了晚上,S(指施松卿)陪着我,几乎是央求了,让我明天一定去看。我也下了决心。可第二天,天一亮,她来找我,我已经披了衣服坐在床上给她写信了。信里第一句是:

赞美呀,一夜之间消褪于无形的牙疼。’

1949年5月汪曾祺和施松卿的结婚照1949年5月汪曾祺和施松卿的结婚照

1949年5月,汪曾祺和施松卿结婚。两人婚后育有三个子女,分别是汪朗(子)、汪明(女)、汪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