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秘笈 编辑

古代的武学教科书

武林秘籍就是古代的武学教科书,大多记录着一些非常厉害神秘的武术。只是古代的人非常看重自身武艺的传承,不愿意让外人知自己的功法,所以大多会将其隐藏起来,就会有一神秘感,所以就有了秘籍之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武林秘笈

外文名:martialartscirclestheCheatCode

出处: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

部分知名秘籍:《九阴真经》、《九阳真经》、《歸元秘籍》、《達摩易筋經》

特色

编辑

「武林秘笈」在许多武侠小说中频频出现,几乎大部分的作家,都会有几部描写武林秘笈的作品,虽功力深浅有别,设计巧拙不同,但皆颇受瞩目,不仅成为诋毁武侠作品的口实,影响所及,也成了现代语汇中的一个常用成语。既称「秘笈」,自然是世所罕见的典册,创写呕心沥血,独抒不传之秘,以待后世之有缘者,《易˙系辞》谓「河出图,洛出书,人则之」,可以说是最早的起源,而其中所隐涵的启蒙、开示意味,同样也在武侠小说中露无遗。

在武侠小说中,「武林秘笈」的设计,基本上遵循着几个特性:(1)超性;(2)隐密性;(3)神异性;(4)灵妙性;(5)正宗性;(6)道德性。这几种特性,对武侠小说的情节与人物造型都有相当深远的影响,且其整体构设的观念,亦皆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武侠小说的类型特色密合无间。即此,我们不妨略作具体分析。

武林秘笈的「高超性」,指的是其中的武功,必然普遍高于当时名家高手的武艺。这点甚是明白,盖如不高,无法获得青睐,学成也毫无益处。金庸小说中的《九阴真经》、《九阳真经》、《葵花宝典》,套小说中的话来说,「奇幻奥秘,神妙之极」 ,无一不是「武学中至高无上的秘笈」 ,故狐冲的「独孤九剑」尽管高明,但联合精通「吸星大法」的任我行及魔教高手向问天、上官云之力,依然不敌东方不败所学未必齐全的《葵花宝典》武功;是以江湖中人处心积虑,巧取豪夺,皆得之而后快。在中国传统「信而好古」的观念影响下,类似的秘笈,通常被设计成充分具有历史成分的宝典,由数十年前乃至数百前的前辈高人遗留下来,《葵花宝典》来自于「前朝宫中」的无名宦官,《九阴真经》原出于《万寿道藏》编者裳之手 ,《九阳真经》则出于少林高僧之手,经觉远参悟后分传三系。这些人虽名姓有时未必可考,亦不见得在江上曾经享过盛名,但武学造诣则不同凡响,来历也是极其分明的。

武林秘笈往往具有「隐秘性」,偶然得之,忽然失之,凭藉的是机缘巧合或福缘深厚,遗留的场所,不是深扃密固的藏经寺院、深宫内苑,就是深山大壑、绝壁悬崖的神秘洞府中。后者尤其是多数武侠小说喜欢描摹的场景,卧龙生《飞燕惊龙》中的《归元秘籍》深藏于括苍山中、上官鼎《沉沙谷》中的《少林心法》湮埋于沉沙谷底。其他如古墓、湖心、地底、沙漠、海等人罕至之处,亦所在皆有。

武林秘笈除藏处隐秘外,也经常有神兽(怪物)或机关把守,以作某种意上的过滤,高庸《天龙卷》谓「大凡神兵宝物理藏之所,必有异兽灵禽护守」 ,武林秘笈亦颇不乏此。神物怪兽的出现,导源于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系列书中大量的描写,神奇诡怪,不可方物,于旧派武侠中独树一帜。新派武侠在早期发展时颇着意摹仿,与武秘笈无关者,多半以炫夸场面为主,如金庸《射雕英雄传》中的「血」、《倚天屠龙记》中的「面火猴」即属此类。与秘笈相关者,神兽则用以「护经」,如《神雕侠侣》中的神雕;怪物则用以作为障碍或提供加深功力之助益,如墨余生《琼海腾蛟》中的蚺龙、向梦葵《紫龙佩》中的天蜈、黑。但这种神奇炫怪之说,虽是中国固已有之的传统,却不见得能为当代科学昌明」后的读者所接受,故新派后期的武侠,渐以机关、阵图取代,以加强可信度。因此,金庸在修订本中,大量删削神兽的章节,而在台湾早期模拟还珠的墨余生、向梦葵等人的小说中,仍屡屡出现,而后期则屡不一见,卧龙生的《玉钗盟》写孤独古墓,即铺设大量精巧骇人的机关以取代。

武林秘笈出土,除有百灵环绕之外,也经常伴随着神兵利器、灵药出土。神兵利器不是千古流传而下的,就是由神物化身为宝剑,往后即成为主角行侠仗义、诛除强暴的的重要凭藉;灵药则通常是一些异种植物,紫芝、朱果、兰实、何首乌等等,不一而足,有时则是神物的内丹、精血,其作用是在短期间增强主角原所欠缺的「功力」。这基本上也是导源于还珠楼主,但更本加厉,灵妙至不可思议,寖至于成为武侠小说中的重要模式。

武林秘笈中的武功,通常是「正宗」的武功,绝非邪魔外道、残忍冷酷的功法 ,尽管首创者或者被目为邪派中人(如梁羽生云海玉弓缘》中,金世遗所获的武功秘笈,为乔北溟所创),但最后定为正派中人所得,且其获得,往往须有一番考验,以保障其「道德性」,梁羽生安排了金世遗与杨华(孟华)(《牧野流星》)「磕头」以示崇,正是为此。

这六大特性,虽非每种「武林秘笈」所必备,但其中必然兼含三、四种以上,是可以轻易得到验证的。前文提到过,「武林秘笈」是武侠小说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模式,且强调它是被「逼出」来的,其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它在武侠小说的情节设计上,有其「不得不然」之处。

「武林秘笈」最大的作用,在于压缩时限,提供主角上乘的武功,如此一来,除非作者一开始就排除了「学武」的过程,让主角甫一上场,就拥有傲视群伦的高明武功,否则,「武林秘笈」就得适时出现,以解决「少年成长」侠客的诸般困境。这点,我们如果比对一下较少运用「少年成长」模式的古龙后期小说,可以获得相当大的启示。

古龙后期小说,曾经创造出三个知名的男性角色:寻欢、陆小凤与楚留香。这三个主角,面貌、性格各有特色,古龙也设计了不同的情节以与性格配合,但却有两个共通的特徵,一是他们的年龄,大约都在三十岁左右,忍情而忧郁的李寻欢,为寻十年旧梦而来,已自觉「不再年轻」 ;潇洒机趣的陆小凤与朱停是「二三十年的朋友」 ;风流多情的楚留香,年岁虽未实写,但七年前就在北京城铁狮子胡同救过钱麻子 ,自不会是毛头小伙子,且言语风度,充满中年魅力。他们早已历练过江湖上的风风雨,枝盖亭亭,誉满天下,处处有其英的侠行义踪。一是他们的武功,均已达到个人巅峰,李寻欢高居兵器谱第三名的探花,陆小凤「灵犀一指」名动江湖,楚留香夙享「盗帅」美誉,虽未必即是天下第一,但临敌的机警与智慧,料事的缜密与精切,却往往能发挥关键的助力,在危急之际击溃强敌――重要的是,在全书中,他们已无须再学武功,就足以应付江湖上的风风雨雨了。以此三人为例,衡以丁永强所举的15个「核心场面」,合者寥寥可数,可以见得「武林秘笈」的创设,明显是为了适应某些特殊情节的要求而不得不然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使书中主角充分具备傲江湖、仗义行侠的条件――高深的武艺。

从反面思考,万一没有武林秘笈,则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将会如何――尤其是「少年」的江湖?在武林秘笈背负过多沉重的包袱、引发太多的指摘讥讪下,具有开创性的作家,很难不去思考着如何跳脱窠臼的问题。台湾作家高庸,明显就是个亟欲有所突破的例子――突破,不是走类似古龙的路子,弃武林秘笈而不用,而是在武林秘笈原有的架构下,有所兴革。在《天龙卷》中,高庸相当具反讽意味的,将此书中江湖群雄争相夺取的《擎天七式》秘笈,出人意表的作大公开,叶洪生对此大表激赏,谓:

作者独排众议,打破从一九五0年代后期以来港、台武侠小说界竞相以「争夺武林秘笈」为能事的格局、窠臼——将江湖人物梦寐以求视若瑰宝的「擎天七式」剑谱,大印特印,免费赠阅;公诸天下,以广流传!这种见识、这种创意、这种反思皆发人所未发,洵可谓「推倒一世之豪杰」!令人不得不击节称赏,拍案叫绝!

的确,高庸这种反思及突破,可以说是武侠小说中所独创的;而秘笈大公开之后,江湖中人个个皆能轻易习得此一高绝的武功,也理应再也不会因之引起尔虞我诈、残酷血腥的江湖仇杀。但是,当人人处心积虑欲独得的不传之秘,变成普通技艺,寻常阿狗阿猫都能来上一手时,人人平等、个个齐头,武平分秋色、较技不分高下,这样的江湖还成其为江湖吗?书中的主角江涛,原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又何从去建立他的江湖事功与威望?其实,高庸此书的可,不仅在于他首创武林秘笈公诸天下的情节,更在于他藉此公诸天下的形式所凸显出的意义。秘笈大公开后,江湖中人没人愿意相信江涛居然会具有如此胸襟气度,秘笈中的武功学归学,但总怀疑江涛可能藏私,因此,纠葛反而更是层层环绕,欲静不得静。在此,江湖的纷扰形成讽喻,直指人心之不足、多诈与多疑。而直接与武林秘笈模式相关的,则是亦指出了没有秘笈的创作困境。是以高庸最后,在「擎天七式」已成为普通武功时,也不得不更上一层楼,另行设计了六合一(拳、掌、剑、轻功、内功) 的《天龙卷》秘笈,据于制高点上,重演一次「武林秘笈」的戏码,这正是所谓「不得不然」。当然,此时的《天龙卷》就再也不能公诸天下了,否则江涛该如何扫荡群魔、一了恩仇?

摘自《武林秘笈--武侠小说「情节模式」论之一》林保淳

与小说情节

编辑

「武林秘笈」由于普遍成为武侠作家笔下的惯技,且在若干关键点上出现几乎完全一致的表现模式,如前所述及的六大特色,以致猥谤丛集,颇有含冤莫白之处。诚如叶洪生所论,武林秘笈有其相当大的局限性 ,但是,此一局限性是导源于武侠小说文类特色的,不出于彼,就出于此,丝毫没有转圜的余地;此正如写古,古体近体,可自由选择,但如欲写近体诗,则必须遵循格律,否则不能谓之近体诗。武侠小说可以不写武林秘笈,但一经选择,则必有所依循,这也是「势所不得不然」,否则武侠之「武」,即无法凸显。当然,此一依循,也端视作者如何于腐朽的题材中,加以神妙运用。金庸大家,于诸书中颇不乏以武林秘笈为主线贯串者,而读者反而津津乐道,不以其落入模式为嫌,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正说明了此一道理。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模式如何,而在此一模式可以如何加以运用。

首先,武林秘笈本身的设计,就可以有多种变形,既可以在埋藏在深山绝壑中,待有缘者(主角)于颠沛流离中不意得之;也可以代之以深谷幽居的侠隐、含冤待雪的受难者,充当启蒙的智慧老人角色,传功授法,甚至转注内力,《玉钗盟》中的慧空大师、《天佛掌》中的邪神厉勿邪、《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虽非秘笈,但作用却等同于秘笈。这类的变形,在卧龙生的武侠小说中屡屡可见,《天剑绝刀》、《金剑雕翎》、《秋笔》、《无名箫》等皆是。但变中犹有不变之处,那就是多半以「绝处逢生」的模式展现出来――熟知武侠小说的读者,一见有类似「坠崖」的情节,大抵皆能会心而笑,因为百丈悬崖之下,正跃动着无限的生机,将随时让主角脱胎换骨,获得新生

其次,武林秘笈也往往藉「藏真图」的形式出现,作者故作狡狯,以图标识出藏所,不仅跋山涉水,有图可按,不至处处惊险;甚至藏真图中,另有奥秘,暗藏武功,如卧龙生的《镖旗》,全书以一幅「牧羊图」为主线,不仅标识了藏宝的线索,且藉图中群羊的姿势,暗藏了十三招精妙绝伦的武功,正是最明显的例子。

最重要的是,武林秘笈在武侠小说中,始终是情节推展的枢纽,由于武林秘笈上的武功,基本上皆具有远高于当代武学的特色,因此一经出现,人人欲争,个个欲夺,必然造成江湖的动荡。武侠小说的情节发展趋势,向来是「由静之动而静」的,「静」所代表的是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状态,江湖中波澜不生,各各派各安其所,众英雄豪杰也各安其名位,如《射雕》里「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玉钗盟》里「一宫二谷三堡」、《公侯将相录》里「公侯伯子男」,一一稳定序列。但是,武侠小说永远不可能以此稳定的架构为题材,均势必须被打破,江湖必须要浩浩荡荡,才会有生机;否则肥伏枥,宝剑生尘,英雄侠客,如何能够叱咤风云?打破均势,必须「有事」,而「武林秘笈」无疑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事之一。

因此,武林秘笈在武侠小说情节上最能着力之处,就是在原有的均势(常态)中,投下「变数」,是武侠小说中的「祸水」。金庸在《射雕》中曾藉周伯通之口,点出《九阴真经》在江湖上所翻生的波澜:

周伯通道:「撰述《九阴真经》的原由,那黄裳写在经书的序文之中,我师哥因此得知。黄裳将经书藏于一处极秘密的所在,数十年来从未有人见到。那一年不知怎样,此书忽在世间出现,天下学武之人自然个个都想得到,大家你抢我夺,一塌里胡涂。我师哥说,为了争夺这部经文而丧命的英雄好,前前后后已有一百多人。凡是到了手的,都想依着经中所载修习武功,但练不到一年半载,总是给人发觉,追踪而来劫夺。抢来抢去,也不知死了多少人。得了书的千方百计躲避,但追夺的人有这么许许多多,总是放不过他。那阴谋诡计,硬抢软骗的花招,也不知为这部经书使了多少。」

三山五岳的高手抢夺秘笈,是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场面,也是武侠小说最容易发挥武学妙思的部分,高手轮番上阵,一一演示武艺,足以为武侠平添无数动力的美感,《飞燕惊龙》中的《归元秘籍》、《天龙卷》中的「擎天七式」,都具有此一作用。而就在这多方争夺的过程中,真真假假,得得失失,其间的恩怨情仇、利害冲突,可以获得大力的发挥,引生出奇诡巧妙、曲折离奇的情节。

巧取豪夺,不是为「名」就是为「位」,秘笈的出现,攸关着江湖霸图的改写,于是,作家又往往于中尽情刻划,黑道霸主可以恃强豪夺,奸险小人可以诡谋巧取;伪君子可以欲拒还迎,图穷匕现;真侠士可以悲天悯人,力挽狂澜。在自觉性强的武侠小说家理想中,「人性」始终是他们高度认可的重要内容 ,人物的性格不一,面对秘笈的心态即大有不同,武林秘笈燃犀烛怪,须眉毕现的照见人性中的善善恶恶,也可以说是武侠小说中描摹人性的试金石。这点,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描绘得最是淋漓尽致,一部《辟邪剑谱》,不但形成一股风暴,将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一卷入,更烛照出人性在面对权力徵逐时的各种情态,枭雄任我行、小人左冷禅、伪君子岳不群、真侠士令狐冲,各具特色,各呈妙相,昔人谓《水浒传》写梁山好汉,人人各具一副面貌,然尤嫌其相似者过多,且不脱盗贼行径;而《笑傲江湖》则人物性格不仅各异其趣,且深刻传神,贴近人性,正是藉《辟邪剑谱》点逗而成的。同时,武林秘笈在此书中,也成为「权力」的隐喻,「欲练神功,引刀自宫」,暗喻了权力使人废寝忘食、不惜牺牲人性中许多珍贵情操的可怖,印证权力使人腐化的可畏!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武林秘笈显然就是「可欲」,而其如何拨乱人性?武侠作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切入,具体而形像地为我们描摹了众形众相。

摘自《武林秘笈--武侠小说「情节模式」论之一》林保淳

部分知名秘籍

编辑

《九阴真经》、《九阳真经》、《玉心经》、《葵花宝典》、《辟邪剑谱》、《嫁衣神功》、《五绝神功》、《锁骨销魂天佛卷》、《天地交征阴阳大悲》、「如意青钱」、《怜花宝鉴》、《天武神经》、《玄功要诀》、《归元秘籍》、《达摩易筋经》、《洗髓经》、「少林七十二绝技」、「天魔令」、「金顶丹书」、《忘情天书》、《少武真经》、《战神图录》、《长生诀》、《天魔策》、《慈航剑典》、「武当七绝」、《达摩秘录》、《紫府奇书》、《六纬神经》、《百合真经》、《百毒真经》、《紫清真诀》、《无字真经》、「周天神解」、《玄天宝录》、《荡魔宝籙》、《五毒真经》、《日月宝籙》、《一元经》、《六合真经》、《剑经》、《天龙卷》、《金行波图》(龙百变)、《太阳真解》(太阳神功)、「洞元记」(天门派)、《乌木宝录》、「玄玄真经」、《无相神功秘籍》、《青莲秘箓》、「天诀」、《梵天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