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部的故事 编辑
《编辑部的故事》是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25集喜剧电视剧。该剧赵宝刚、金炎执导,葛优、张瞳、侯耀华、吕丽萍、吕齐、童正维等主演,于1992年播出。
该剧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六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
一份名为《人间指南》的刊物因内容乏味而面临停刊的局面,编辑部里所有的工作人员心情各异:主编老陈深感力不从心,欲引咎辞职,手下最年轻的两名编辑李冬宝和戈玲打算另谋出路,老编辑刘书友和牛大姐分别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新主编,中年编辑余德利则先下手为强,直接坐进主编老陈的办公室内,对外自称“余主编”了。可是没能找到新工作的李冬宝和戈玲也回心转意,他们几个人拓宽思路,想出很多调整刊物内容的具体办法。
决定的时刻到了,谁能成为新的主编,《人间指南》刊物能否起死回生——每个人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编辑部里的主编,在编辑部的出路上各尽其责,各显神通 。
- 谁主沉浮(1-2)
-
一份名为《人间指南》的刊物因内容乏味而面临停刊的局面。编辑部所有的六名工作人员心情各异:主编老陈深感力不从心,欲引咎辞职:手下最年轻的2名编辑李冬宝及戈玲打算另谋出路;老编辑刘书友和牛大姐分别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新主编;中年编辑余德利则先下手为强,直接坐进老陈的办公室内,对外自称“余主编”了。未能找到新工作的李冬宝与戈玲回心转意,拓宽思路想出很多调整刊物内容的具体方案。
- 我不是坏女孩(3-4)
-
编辑部的《知心大姐》热线接到电话,一名叫刘小红的女孩因暗恋已婚的老师而钻了牛角,她既不能向夫妻关系很好的老师表白,又不堪单恋的折磨,决定以自杀结束一切。人命关天,编辑们个个神经紧张,想出一条妙计让李冬宝去完成。
- 侵权之争(5-6)
-
有人冒用《大众生活》主编的名义,向冬宝等人提出合办“六一”晚会的要求。编辑们讨论后一致同意并加盖了《人间指南》的公章。但不久,真的《大众生活》便找上门来要诉诸法律,状告《人间指南》侵犯了名称权。围绕上当受骗和侵权问题,李冬宝们可真长了不少见识。
- 水淹七军(7)
-
京郊罗卜大丰收,市民人均近一吨,极有可能造成浪费,为此愁坏了各位编辑,他们开动脑筋,欲将罗卜的各种烹饪方法公诸于世。余德利突然想起一位人称“罗卜王”的老大爷。几位编辑前去拜访,然而老人却不肯将手艺外传。大家软磨硬泡,才从其孙女口中得知一种“水淹七军”的罗卜汤作法,不过这汤的作用却出人意料。
- 小保姆(8)
-
《人间指南》发表了一份配图的文章,反映了小保姆菊子的不幸遭遇,得到不少读者的关心与同情。不久,又有一名叫米继红的小保姆到编辑部诉苦,要求冬宝助其“跳出火坑”。出于同情,众编辑帮她寻找雇主,岂料以后发生的一切却令人啼笑皆非。
- 一朝权在手(9)
-
为加强交通安全意识,上级要求各单位派人配合交警担任安全员维护交通秩序。这使从小就想当警察管教别人的李冬宝喜出望外,他打算好好体会体会“大权在握”的感觉,过一回训斥别人的瘾。上岗几天之后,冬宝才真正理解了交警的责任和酸甜苦辣。
- 无中生有(10)
-
李冬宝的老同学田桥是一名多产的诗人,他到编辑部送诗稿时与戈玲初次相见,二人对视,若有所思。戈玲被田桥那种我行我素的气质所吸引,没过几天便下决心放弃工作,与诗人共同完成浪漫的沙漠之行 ;李冬宝怅然若失。然而翌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 歌星双双(11-12)
-
李冬宝在某歌厅发现一名叫双双的招待小姐歌喉甜美,形象出众,顿生伯乐识马的感觉,急欲采访双双,却被歌厅老板当作流氓赶出门去。冬宝并不气馁,为使采访顺利,他说服戈玲同往歌厅,拍下了双双练功的照片,照片发表后,果然引起某些人和媒体的重视。
- 甜蜜的腐蚀(13)
-
余德利为刊物拉来一个广告客户,为此客户送来一台自产冰箱让编辑们“享用”,然而不久大家就发现冰箱有严重的噪声问题。为对读者负责,这份广告被取消了。客户得知后,竟大耍无赖。
- 飞来的星星(14)
-
两名激动不已的读者先后来到编辑部,声称听外电报道说,有个巨大星体正朝地球撞来,两周内人类至少要死亡过半,其中一个还说从自制的望远镜中看到了那颗星星,编辑们半信半疑。晚上,人们真的看到了那颗明显移动的星星,紧张的气氛骤然笼罩了编辑部。
- 吃不消(15-16)
-
有一定名气的文人张名高所写的报告文学《中国大宴席》本已给了《人间指南》,然而外地一家兄弟刊物的组稿人却找来,希望老陈将稿件让给他们,并声称早已得到了张的同意。为争取张的最终决定,两家刊物展开了激烈竞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双方采取而且被张名高欣然接受的手法正是报告文学中所抨击的公款吃喝。
- 谁是谁非(17-18)
-
一对夫妇在餐馆内打架被戈玲与冬宝看到,不久编辑部又收到两人分别写来的诉苦信。自诩有作思想工作经验的牛大姐前往劝解,不料却被女方打出家门;戈玲与冬宝到来时,正遇男方忍无可忍奋起反抗。
- 寻子记(19)
-
一台湾老兵返回大陆寻找失散了四十年的独生子,《人间指南》刊登了这一启事,结果竟有一群自称“狗玉子”的人前来认爹。老人在寻子的过程中既见到了假恶丑,也发现了真善美。
- 胖子的烦恼(20)
-
食堂的王师傅因过胖遭人非议,为避讳多吃多占的嫌疑,被临时调到编辑部打杂,但他仍念念不忘老本行。编辑们为帮其洗清罪名,制定了苛刻的减肥计划。恶治了近一周,王师傅苦不堪言,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 有人好办事(21)
-
文学爱好者小林写了篇数千字的言情小说送到《人间指南》,她认为托了人就能发表,于是四处活动,却适得其反。小林到编辑部面谈,众编辑各抒已见,弄得她不知所措。几番改动之后,稿子面目全非,最终又被老刘删改得只剩下十分之一,当作一分钟小说留用了。
- 人工智能人(22)
-
一名自称GBM公司职员的女青年给编辑部送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子,称后者是该公司研制出的新产品——人工智能人蕾丝,她可干所有人类能干的工作,请编辑部租用,价格低廉。编辑们试用了两天,竟发现了许多以前所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 娶个什么好(23-24)
-
自从开设了征婚栏目后,便有一些单身男女陆续将自己的材料送往《人间指南》。某日,一男青年极不情愿地随母亲来到编辑部,老太太非要给不急于找对象的儿子征婚。 经过交往, 编辑们发现小伙子好吃懒做且有心理问题。该给他娶个什么样的女性作妻子,可愁煞了人精似的李冬宝。
- 人民帮人民一把(25)
-
曾经冒用《大众生活》的名义欺骗了众编辑的贾何必又要以《人间指南》的名义筹划一台募捐晚会救助灾区人民。冬宝等人欲将其扭送公安局,但贾解释说此次是来补偿上回过失的,终于使大家相信了。晚会邀请了不少曾与编辑部打过交道,以后成了“明星”的人物加盟,有双双、蕾丝、米继红,甚至包括“死而复生”的田桥,大家集中在舞台上,为灾区人民奉献一片爱的情意。
分集剧情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方 | 获奖情况 | |
---|---|---|---|---|
2021年 | 第一届澳涞坞国际电视节金萱奖 | 建党百年全国优秀电视剧 | 《编辑部的故事》 | 获奖 |
2019年 | 新时代国际电视节 | 全国十佳电视剧 | 《编辑部的故事》 | 提名 |
1992年 | 第1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 长篇二等奖 | 获奖 | |
最佳女主角 | 吕丽萍 | |||
1992年 | 第1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 优秀连续剧 | 《编辑部的故事》 | 获奖 |
最佳男演员 | 葛优 | |||
1992年 | 第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 电视剧奖 | 《编辑部的故事》 | 获奖 |
社会热点
《编辑部的故事》中每个独立成章的故事都取材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
小保姆进城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城市家庭对保姆的需求激增,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由此引发了劳务市场的纠纷。剧中,杂志社开辟了为保姆维权的热线,小保姆米继红前来求助。编辑们为她觅得好人家,她却喧宾夺主,最后被主人赶了出来。
大众偶像高仓健——1978年,高仓健主演的《追捕》引起了巨大轰动,高仓本人也成为那一代人的偶像,女青年视其为梦中情人,男青年则争相效仿其穿着打扮。剧中,因陷入不伦恋而打算自杀的女孩刘晓红告诉东宝,自己爱上的老师就是高仓健的翻版。
诗歌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80年代,当代诗歌开始流行,涌现了海子、北岛、舒婷、汪国真等一批诗人。那一时期也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时代”,年轻人之间流行以诗会友,诗歌成为青年人生活的一部分。剧中,才华横溢的诗人田乔为《人间指南》供稿,他深沉浪漫的诗人气质深深吸引了戈玲,两人一度关系暧昧。
琼瑶热——1981年,琼瑶小说开始陆续传入内地。此前,“纯爱”在新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几乎缺席了30年,因此她很快俘虏了大批读者。随后,以《几度夕阳红》为代表的琼瑶剧又开始播出,令琼瑶热进一步升温。剧中,东宝想趁晚上办公室没人洗照片,结果戈玲要看琼瑶电视剧不肯走,还用“我好难受好难受”的琼瑶腔打趣东宝。
1999年末日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传出“地球毁灭说”,称地球将在1999年毁灭。这一谣言在普通老百姓中流传颇广。剧中,天文爱好者贾玉言带着自制望远镜到杂志社宣扬“地球毁灭说”,众人信以为真。实际上,他观测到的是一枚回收的卫星。
迪斯科——20世纪70年代,迪斯科在美国兴起,随即席卷全球。到80年代,迪斯科传到国内,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潮流,大大小小的迪厅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里涌现。剧中,东宝无意间走进一家迪斯科舞厅,看见了歌星双双,惊为天人,表示一定要为她拍摄杂志封面。
台湾老兵返乡寻亲——1987年10月,在国民党退伍军人的经年努力下,台湾当局宣布“荣民兄弟”(退伍老兵)可以返回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那一时期大量台湾老兵返乡寻找失散亲人。剧中,一位台湾老兵在《人间指南》上刊登寻子启事,结果招来了几十个“儿子”,经过啼笑皆非的一系列甄别,父子终得团聚。
登报相亲交友——20世纪80年代,一些报纸、杂志陆续开辟了相亲征友栏目,大受单身青年欢迎。剧中,戈玲开辟的“鹊桥”版成为《人间指南》热门栏目,不但每天征友信件如雪片般飞来,还有妈妈带着儿子登门征友的。
电话入户——20世纪80-90年代,电话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但由于安装价格高,对工薪阶层家庭来说仍是一个“大件儿”。剧中,编辑们在商量装电话的事,被前来投稿的女作家误以为他们是在暗示索要发稿的好处费。考虑到当时装电话需要5000元,女作家心疼钱包,只当没听见 。
剧本创作
《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以王朔为主,冯小刚等人为辅,他们先是到友谊宾馆开策划会,以人物入手,先说李冬宝,又说有个跟李冬宝若即若离的女孩戈玲,精灵古怪,还有抠门的刘书友和一天到晚老想挣钱的余德利,大家都很想讽刺一下当时无处不在的“马列老太太”,就有了牛大姐;之后讨论要说什么,每一集一个话题,罗列了20多个,各自领几个回去写,最后王朔写的用得最多,冯小刚也有六七集 。
编辑部是社会中最活跃和最善思考的部分,彼此之间的同事关系不但能使角色道出中国的难言之隐,还能展示中国不同阶段知识分子状态。《编辑部的故事》以对话为主深出浅入,没有因为妥协受众而调整,至此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将编辑部看成是最有思想、望尘莫及的精神境界,想常人所不能想,言常人所不敢言。该剧故事独立成章,诙谐幽默,妙语连珠,使人捧腹,引人深省 。(搜狐娱乐评)
《编辑部的故事》描写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这是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现,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红网评)
《编辑部的故事》主要是室内拍摄,画面语言比较单调,主要靠的是台词的出其不意。从古到今,让人发笑的语言只有一种:制造反差。可以用特高雅的词语描绘粗俗的人,也可以用特雄伟的词描述特庸俗的人,还可以一本正经地出丑,或者故意把大的说成小的、快的说成慢的、滑稽的说成庄严的,利用语境的错位抖机灵。《编辑部的故事》第一次在电视里把文件语言、报告语言、政治语言倾泻在世俗之事、男女之事、凡人小事上,处处反差和笑料,着实新鲜过瘾。套用一个术语,这叫反讽。《编辑部的故事》在迎合和巩固社会主流话语的同时,又每时每刻都在嘲笑和解构着它。过去人们闻之肃然的高调、见之心惊的上纲、掏心掏肺的讴歌,在剧中全成了另一种味道,全成了不着调的笑料,全没了杀气和力道。这自然和人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的心态吻合了,自然和“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回”的时代节拍同步了 。(搜狐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