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宗祥 编辑
张宗祥(1882年-1965年),谱名思曾,后慕文天祥为人,改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浙江海宁硖石镇人。现代学者、书法家。
少时与蒋百里一起勤奋苦读,俱文采斐然,齐名乡里。长大成才各有贡献,硖石镇上流传“文有张冷僧,武有蒋百里”之说。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中秀才,二十八年中举人。先后任教于硖石开智学堂、桐乡桐溪学堂、嘉兴府中学堂和秀水学堂,以讲授地理出名。三十三年应聘至浙江高等学堂任教,又兼教于两级师范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建国后任西泠印社社长、浙江图书馆馆长等职。
张宗祥治学勤奋谨严,经他精心校勘的古籍有 300 多种,已出版的有《说郛》《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生平抄书成癖,边抄边校,往往夜以继日;运笔如飞,一昼夜能抄二万四五千字。一生抄校 9 千余卷,前无古人。其书法学李北海,兼融汉魏碑法,雄浑洒脱,一气呵成,流传颇广。亦善画,印有《冷僧书画集》。工诗能文,精鉴赏,通晓医药、戏曲、文学、史地等。昆曲《十五贯》解放后演出剧本,亦由其改定。他重视乡邦文献,海宁学者著作经他校订的有 500 多卷。 1957 年,将藏书 2000 余册捐赠给海宁县图书馆。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中秀才,二十八年(1902)中举人。先后任教于硖石开智学堂、桐乡桐溪学堂、嘉兴府中学堂和秀水学堂,以讲授地理出名。
1882年4月3日零点,张宗祥诞生于海宁硖石西仓基(张宗祥之家是从狮岭老家迁来的)。张宗祥原名思曾,字阆声。因敬文天祥为人,更名宗祥,又因所注释古籍,时人目为“冷书”,遂号“冷僧”,又别号“铁如意馆主”。张宗祥先生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12岁时和蒋百里先生一起互相激励,读了大量书籍,打下了深厚基础。1899年,张宗祥参加嘉兴府考得第一,为秀才。早年在海宁开智学堂任教,后在桐乡桐溪学堂任教,稍后又在嘉兴秀水学堂任教,兼嘉兴府中学堂教员,教国文、历史和地理。当时教材极其缺乏,地理教材,特别是地图,全是张宗祥亲手描绘,直至后去北京清华学堂任地理教员时也是如此。1907年,任浙江高等学堂兼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1910年29岁时离开杭州,赴京参加考职,殿试一等,为大理院推事,领四品衔。35岁时遇袁世凯迫害蔡锷,是张宗祥得知消息后,迅速传递给蔡锷,才使秘密潜逃在天津的蔡锷,能迅速离开天津南下。张宗祥也成了历史上的“速蔡锷人”。1919年张宗祥38岁,由鲁迅推荐,任京师图书馆主任(馆长)(当时由教育部派一次长任名誉馆长)。张宗祥先生在京师图书馆期间,为祖国的珍奇文献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在整理敦煌写经七千余卷时,发现古人喜书素绢,实为爱用光纸之故。同时对中国古籍及其刻布流传、版本分目、分类管理做了系统研究。二是编写了《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参考书目。三是校《嵇康集》。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所见奇书,实为毕业最富之日。”1922年,回杭州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在职期间组织人员并募款,主持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使之与湖山并存,厥功甚伟。对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竭尽全力,建树不朽功绩,深为世人称颂。1925年任温州瓯海道尹,他公正执法,热爱民众,创办了平民识字学校,为育婴堂聘师教艺,在温州百姓中留下极好的口碑。北伐后,赴汉口任平汉铁路局秘书。抗战期间赴重庆,先后在交通部、中国农民银行任职。兼任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委员。四库全书共三万六千余册,太平军两次进杭州,四库全书损失超过四分之三。后张宗祥调动一切因素,竭尽全力,将文澜阁四库全书补齐,为中国文化史上添上了光彩的一笔。1949年后,张宗祥先生出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委员、民革浙江省委常委。1963年秋西泠印社建社六十周年,出任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1956年,在任省图书馆馆长等职时,就对西泠印社的复社工作十分关心。1956年5月26日,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张宗祥在会上积极提出了恢复西泠印社的提案,并同时提出好建议:在复社的同时,恢复西泠印社的篆刻印泥,兼售书画及碑帖之类,使日本、韩国等友人游西湖者可得随意购买。这个提案得到了浙江省委和杭州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印社恢复过程中,张宗祥先生虽年事已高,但仍身体力行,与潘天寿、沙孟海、诸乐三、阮性山、韩登安等,在不同场合,纷纷上书陈情,为恢复印社奔走呼号。此后,张宗祥先生自己还带头,并联络陈叔通、邵裴子等许多名家,将一些藏品无私地捐赠给西泠印社,以此来重振西泠印社的名声和威望,给恢复工作造势。在当年5月16日,在杭州市平海路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二楼会议室召开了关于西泠印社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的讨论会,张宗祥、潘天寿、邵裴子、沙孟海、吴寅、朱醉竹、韩登安、陆维钊等参加座谈。会上张宗祥先生说:“西泠印社的学术活动,应该继承下来,徽、皖、浙三派,浙派发展势力最大,不仅是浙江的特产,且是东方及世界上独具的。”1962年6月开始,恢复工作正式展开。政府返还了西泠印社的部分房产和原有物品,使西泠印社的活动场地有了根本的保障。这些活动,张宗祥先生始终参与其中,并充分利用他在浙江的威望,在争取资金、返还社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12月12日,又由杭州市政府名义召开了一个“西泠印社筹备座谈会议”,张宗祥又以筹委会主任身份致辞。这样,经过十个月的紧张筹备,西泠印社于1963年10月25日召开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印社章程,拟定了重振西泠印社的全面规划。会议期间,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张宗祥先生当选为社长,1963年11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西泠印社庆祝建社60周年、张宗祥当选为社长的报道。张宗祥先生正式任社长后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月一次社员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张宗祥先生爱好收藏古玩文物,精于鉴别,人称“识宝太师”,曾被聘为故宫博物馆名誉委员。在杭州曾写成《玉杂说》一书,后编入《铁如意馆碎录》一书(共5卷),该书内有《说玉》《说瓷》等。2006年10月,张宗祥书画院在艺术沙龙召开了中国首届张宗祥学术思想研讨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复旦大学、浙江省社科院以及日本、韩国等专家教授与会。2007年8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国学巨匠——张宗祥传》。浙江书坛对张宗祥评介甚高,并曾有一说:“中国之书画,书法、绘画、鉴赏三者关系甚为密切,历代书家中兼能者不少,然能融合之长,俱达高水平,卓然成家者,即历史上精于此三者,代不过宋之米芾,元之赵孟頫,明之董其昌三家。而近现代以一代文史学者身份涉入书坛的张宗祥先生,与其相比较的话,亦可比肩。”张宗祥先生晚年,将生平收藏的古玩、瓷器、字画共400多件全部捐赠给国家,其中仅黄宾虹的画就有33幅,由当时的省文管会负责接收,又将生平收藏的刻章,内有齐白石、方介堪、韩登安、经子渊(其中经子渊刻章最多)等名人刻章,共127枚,全部捐赠给国家,由西泠印社负责接收。张宗祥先生将这些珍贵文物字画不传后代而全部捐赠给国家又不计任何报酬或附加条件的做法,深受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尊敬,其无私大度的精神,深得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