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晖 编辑
汪晖(1959年10月-),江苏扬州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历史系、中文系博士导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社会理论和民族区域研究方面均有重要成就。迄今已发表中文学术论著20余种,大量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斯诺文尼亚文等各种文字。
主要著作包括《世纪的诞生》(“20世纪的中国”第一部,另两部待出)、《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去政治化的政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短二十世纪》等近20种。
学习经历
1971年入扬州市鲁迅中学(今扬州大学附属中学)、1976年初高中毕业。
1981年本科毕业,1982年考取该校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5年在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唐弢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88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汪晖照片
工作经历
1976至1977年间,先后当过一年半的临时工和徒工。
1988年博士毕业,随即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2002年受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018年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
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
社会兼职
1991年与友人共同创办《学人》丛刊,1996年至2007年担任《读书》杂志主编,在其任内,《读书》依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连境内自由派代表南都都承认汪晖时期的《读书》是中国各种思想交流的平台,但在2007年意外遭到解职。
代表著作
【中文著述及编著】
1.《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台湾久大文化有限公司,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三联书店,2008年;韩文版(坡州:文坛子),2014年
2.《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
3.《真实的与乌托邦的》,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
4.《旧影与新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5.《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鲁迅》,与陈燕谷合编,华夏出版社,1997年
7.《文化与公共性》,与陈燕谷合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初版,2005年再版
8.《全球关系中的中国处境》,与余国良合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9.《90年代的“后学”论争》,与余国良合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上海:城市、社会与文化》,与余国良合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发展的迷思》,与许宝强合编,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9年;《发展的幻象》,与许宝强合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2.《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初版,2010年第二版
13.《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初版,2008年第2版,2015年十周年纪念版,2019年第四版。
14.《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15.《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初版,2010年再版
16.《亚洲视野:中国的历史叙述》,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10年
17.《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二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初版,2014年第2版
18.《跨体系社会:中国历史中的民族、区域与流动性》,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12年
19.《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汪晖读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年
20.《文化与政治的变奏:一战和中国思想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21.《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2.《短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15年
23.《颠倒》,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24.《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20世纪的中国”第一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
【英文作品】
1.China’s New Order: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 translated by Theodore Huters & Rebecca E. Karl,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 2003 & 2006
2.The End of Revolution: China and the Limits of Modernity,London & New York: Verso, 2010 & 2011
3.The Politics of Imagining Asia, trans by Theodore Huters,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4.China from Empire to Nation-State,trans by Michael Gibbs Hill,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5.China’s Twentieth Century: Revolution, Retreat and the Road to Equality, London & New York: Verso, 2016
【日、韩作品】
1.《死火重温》,金宅圭译,首尔:Samin Books,2005年
2.《作为思想空间的当代中国》,村田雄二郎、砂山幸雄、小野寺史郎译,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
3.《想象新亚洲》,李旭渊、车泰根、崔正燮译,坡州:创作与批评,2011年
4.《亚洲视野》,宋寅在译,坡州:文坛子,2011年
5.《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石井刚译,东京:岩波书店,2011年
6.《世界史中的中国》,石井刚、羽根次郎译,东京:青土社,2011年
7.《去政治时代的政治》,成谨济、金震共、李炫政译,坡州:石枕头,2014年
8.《反抗绝望:汪晖阅读鲁迅》,宋寅在译,坡州:文坛子,2014年
9.《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金永文译,首尔:Beyond Books,2015年
10.《世界史中的东亚》,丸川哲史译,东京:青土社,2015年
11.《世界史中的世界》,丸川哲史译,东京:青土社,2016年
【其他语言的作品】
1.Il Nuovo Ordine Cinese:Società, politica ed economia in transizione(意大利语),translated by Anna Maria Poli, Roma: Manifesto Libri Srl., 2006
2.El Nuevo Orden de China, Sociedad, Politica y Economia en Transicion(西班牙语),traduccion de Olga Curell Sanmarti, Carles Prado-Fonts y Lin Longbo, Barcelona: Bellaterra, S. L., 2008
3.Impero o Stato-Nazione? La Modernità intellecttuale in Cina(意大利语), trans by Gaia Perini, Milano: Academia Universa Press, 2010
4.La Questione Tibetana tra Est e Ovest(意大利语),translated by Sabrina Ardizzoni, Roma: Manifesto Libri Srl., 2011
5.Die Gleichheit neu denken: Philosophie und Politik XII(德语),co-author with Sigmar Gabriel, Berlin: Klartext Verlagsges, 2012
6.Wang Hui In Vprasanje: Modernosti Ter Demokracije Na Kitajsken(斯洛文尼亚语),co-author with Jana S. Rošker, Ljubljana: Studia Humanitatis Asiatica, 2015
7.China - Século XX(葡萄牙语),Lisboa: Bertrand Editora, 2017
学术贡献
2013年8月,威尼斯大学亚洲及地中海非洲研究所所长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教授还撰写文章,阐述汪晖教授的学术贡献。其译文被刊载于《中华读书报》上,全文如下:
汪晖是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教授,他被视为“新左派”的代表人物。他极具挑战性地、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对现代性问题的追问,并从亚洲视野——或更准确地说,从中国视野——观察整个世界。
经过漫长的文学史和思想史研究的旅程,他对传统分析提出质疑,解构老一套的亚洲观念,并提供了一种能够超越欧洲及欧洲中心主义典型视角的叙述。当亚洲人谈亚洲时,他们究竟在谈什么?虽然汪晖的作品主要论述中国,但他的反思拓展出更为广阔的问题,试图通过思想史的深刻分析,超克现代性的传统模式。汪晖之所以将西方模式与另一种模式对立起来,是因为他想重建历史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给今人提供掌握自己文化传统的钥匙。换句话说,他将历史置于新的亚洲形象内,并探索其在当代世界中的角色。汪晖所主张的历史观体现了当代世界的文化对话,他用客观知识和批评工具来证明它。他从一些著名的中国学者的分析入手,如严复(1854-1921)、梁启超(1873-1929)以及章太炎(1868-1936):这些学者研究西学的学说和方法,又都反对西方科学的霸权,支持人文文化(儒学、佛学与道学)。
就汪晖而言,我们不能太轻易把欧洲思想的典范应用于中国历史,即使反过来说中国本地模式未必保证对中国历史的正确、客观的理解。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汪晖认为帝国与国家的二元论完全属于西方思想,这种二元论将中国制度等同于帝国,将西方制度等同于民族国家。因此,他认为与其采用这些范畴不如借助宋代(960-1279)儒学所用的词汇,根据他的研究,近代“帝国”的范畴并非源自中国传统的同一概念,晚清中国(1644-1911)从日本与西方才引进这个词。中国传统自古代以来离不开“天下”概念,即“what exists under HeAVen”,或“全世界”。与“帝国”相比,“天下”观念有不同的含义:它反映中国对于自己的角色的自我意识,这种角色缺乏一种与他者的碰撞关系。 “天下”概念不能被解释为一种政治体系(“a political entity”),相反,它体现了一系列与天地人有关的价值和理念,或总的来说,“天下”概念与中国宇宙观有密切的关系。
汪晖承认儒学思想的价值,尤其宋代儒学:这一思想传统不仅仅是一种学派,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也给王朝提供了政治合法性的条件。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例如在汉代(公元前220 -221)统一过程中,或者在外来民族的统治下,如元朝和清朝,儒学经典——尤其今文经学——为保证王朝的合法性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王朝不得不依赖中国传统知识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而汉族也未必屈服于这些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汪晖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提出“儒学普遍主义”:该思想的兴起与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地位和主权的自觉是同时出现的。汪晖也提出了“反现代的现代性”理论,并阐述了一系列中国现代学者和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他们将以科学为主导力量的现代性与人文科学为主的现代性对立起来,(形成了近代知识的谱系)。在《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这一里宏伟巨制中,汪晖探索了时间观这个根本问题,分析了“时势”的定义,即古人对momentum(拉丁文:1.时期、时刻;2. 动力;运动)的意识以及他们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例如,“孔子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在十一世纪,程氏兄弟也说《易经》伟大的方法论乃是对时间的支配。汪晖恰好用“时势”的观念来再现——或者更准确地说,不要再现——他自己的现代性观。
2010年3月10日《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被指称《反抗绝望》一书存在多处抄袭。《文艺研究》拒绝同时发表汪晖回应文章,后又违反一般学术批评发表惯例,在媒体《京华时报》《南方周末》刊载全文,引发关注和讨论。
多名专家对此回应,称“抄袭说”难成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等多名鲁迅研究专家,曾就《反抗绝望》是否构成抄袭、汪晖是否梁(启超)鲁(迅)不辨、王彬彬的动机等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钱理群、孙郁、赵京华等人均表示,该书确实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要说汪晖恶意剽窃恐难成立。此后,有舒炜、钟彪、魏行文章分析王彬彬文章论证的问题。王彬彬此前曾发文辱骂王蒙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另一教授蓝棣之,因此有人对王彬彬的动机提出质疑,“派系之争”、“骂名人以扬名”之说均被提及。7月初,相继有两封执不同态度的公开信发布。一封为国内外一些学者要求清华和社科院成立调查委员会处理此事,另一封则是很多国外学者收到攻击汪晖的匿名信,因此公开回应,致信清华校长,谴责主流媒体干涉学术自由。
批评王彬彬者多认为,汪著为八十年代学术规范未成型时的产物,应属“引文不规范”,此为技术层面的问题,而“王彬彬式”的学术举报与学术批评“别有用心”,利用媒体暴力抹黑学者,对学术发展百害而无益;另一些人则呼吁:学术抄袭、学术剽窃问题必须直面,有问题者必须严惩不贷,应尽快建立中立的学术委员会调查此次事件。
汪晖教授继2010年3月底做出“希望学术界自己澄清”简短表态后,接受《联合早报》采访,对抄袭指控作出直接回应。他指出,已有文章“以逐条分析的方式澄清事实,但在媒体中没有受到重视。”“王文对于《反抗绝望》的指控共计十条,其中六条原著提供了注释,但他忽略或掩盖这些注释,或者将所谓参见式注释曲解为抄袭。这些做法只要稍加核查就可以发现。有两处原著提供注释,但重版时由于编辑分段,而将原注释与分段后的引文脱节,但注释仍然存在,属于技术性的失误。另外的例子则用完全不能成立的‘偷意’概念来指控,有很强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