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讲学士 编辑

中国明清时期官职

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明品为从五品,清为从四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 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1912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侍讲学士

:官名。

废除:1912年,清朝灭亡后

主要配置:内阁或翰林

释义

编辑

官名。

宋、金翰林学士院有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掌为皇帝读书史,讲解经义,备顾问应对。

元翰林兼国史院与蒙古翰林院沿置,改称为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明清翰林院亦置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明制各二人,并从五品,清升为从四品,员额满各二人,各三人,并不实际担任讲经之职。实任讲书需加经筵官之衔,侍讲、侍读学士升迁多为詹事府詹事,再迁即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衔,由此侍郎、尚书,可按而得,若调外任,可为布政、按察两使。

清代又于内阁置侍读、侍讲学士,读在前,讲在次,合称讲读。职在典领奏章,不以翰林出身者充任。

侍讲 :

  1. 从师读书,听其讲学。

  2. 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3. 官名。汉代有此称号,以之名官则起于魏明帝。唐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宋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元明清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又南北朝﹑唐﹑宋诸王府,亦有侍讲。

泛指

编辑

学士 : 有学问的人。

也泛指读书人:

1、文人学士,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2、古代掌编纂撰述的官称,按不同职称冠予头衔:侍读学士翰林院学士。

3、学位的一种。一般为最初一级的学位。大学本科毕业时由学校授予。中国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是: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在本学科已较好掌握基础理、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