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父亲之路 编辑
“不由得想起刚准备写小说时的幼稚念头,打算写一部《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长卷,对象是中国的几代知识分子,从章太炎那辈开始写起,然后过渡到我们这一代,大约是五代文化人。这个野心并没实现,至多也就是在我后来的这一系列散文随笔中,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慢慢地,它们汇成一本大书,成为开始,却还没有完结。
散文没有完结的,他写在了这本书中,“《通往父亲之路》是我一直想写的一部书”,它大约就是这个幼稚念头和未曾实现的野心。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19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南京传》,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五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等,散文集《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等。
《通往父亲之路》在文化基因使得精神血脉得以传承基础上探讨这个命题,这从本书几组特殊的人物关系可一窥究竟。比如,魏仁师从张希夷祖父张济添学习古文字学,张希夷则师从魏仁学习甲骨文,他们精神相通、志趣相投,更胜于一般的父子关系。张希夷与张左虽为父子,但精神疏离,缺少沟通与情感基础。此外,外公魏仁在抚育张左的过程中,承担的实际是父亲角色的教养工作,堪称张左“精神上的父亲”。从更为深远与宏阔的范畴来讲,通往父亲之路,其实不局限于肉体的血脉相连,更是对精神血脉的指认与传承。
2022年,叶兆言开年新作《通往父亲之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