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编辑

明朝中期名臣

刘健(1433227日-1526年12月9日),字希,号晦庵。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明朝中期名臣、内阁首辅。

刘健师从于大儒薛瑄,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登进士第,历庶吉士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少詹事,并担任太子朱祐樘(明孝宗)的讲官。孝宗即位后,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累迁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为首辅,连加至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明武宗即位后,奏诛杀宦官刘瑾未成,只得致仕归家。不久,便被列为“奸党之首,削籍为民。刘瑾被诛后复官,于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逝世,年九十四。获赠太师谥号“文靖”。《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刘文靖公奏疏》。

刘健历仕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他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对明朝中叶弘治、正德两朝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崇儒兴学,注重实务。居官敢言,极陈怠政之失,指出财政困难之原因在于斋醮、织价、冗官、营造之浪费。时称“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刘健

别名:刘希贤、刘晦庵、刘文靖、刘洛阳

字:希贤

号:晦庵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

出生地:洛阳

生日期:1433年2月27日

逝世日期:1526年12月9日

主要作品:《刘文靖公奏疏》《晦庵集》

主要成就:历仕四朝;辅佐明孝宗“弘治中兴”

官职: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

追赠:太师

谥号:文靖

任首辅时间:1498年-1506年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刘健生于明宣宗宣德八年二月八日(1433年2月27日 ),父亲刘亮,官至三原教谕,有学问品行。他少年时就端正持重,曾跟随理学家薛瑄读书

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刘健中进士科,被选为庶吉士,授任翰林编修。进入翰林院后,他闭读书,谢绝交游,众人都称他为木头。他熟读经书,有经世济民之志。

东宫讲官

明宪宗成化(1465年-1487年)初年,刘健升为翰林修撰,不久再升迁至少詹事,并担任太子朱祐樘(即后来的明孝宗)的讲官。

刘健和孝宗的关系十分融洽,因此在孝宗即位后,他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进入内阁,参预国家大事。 到弘治四年(1491年),再升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后改武英殿大学士。

弘治首辅

弘治十一年(1498年),刘健进官少傅太子太傅,接替徐溥成为内阁首辅。

刘健半身像

刘健半身像

刘健学问博大精深,敢于谏言,以天下为己任。当时,受孝宗宠信的太监李广因清宁宫火灾而畏罪自杀,其贪赃罪行被揭露。刘健与阁臣李东阳谢迁上疏说:“古代帝王没有不遇到灾害而恐惧的,向来奸人佞臣炫惑皇帝的视听,贿赂流行,赏罚失当。灾异的积累,正是这些原因,现在所幸首恶消除,陛下开始悟,然而余恶尚未除尽,过去的积弊尚未革除,臣愿意奋发有为于政事,举荐贤才,贬退奸恶,赏罚分明。凡是所应当施行的,果断处置毫不犹豫,不再因循守旧,以免后悔。”孝宗正赞赏接纳刘健的意见,而李广同党蔡昭随即取到圣旨,给予李广祭祀安葬和祠堂牌匾,刘健等极力劝谏,仅停祠堂牌匾。

由于刘健位权重,朝中谏官有时候弹劾他专权,他从不放在心上。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 国子监学生江瑢弹劾刘健、李东阳阻塞言路。孝宗为了安慰刘健、李东阳,将江瑢下狱,刘、李二人不计较私人恩怨,大力为江辩护,将他救了出来。他的为人,使朝中上下十分信服。

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月,鞑靼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大同镇告急,京师戒严。刘健与李东阳、谢迁受孝宗召见,商议对策,最终决定罢黜遂安伯陈韶等三人,另用颇有武干且“清慎守法”的镇远侯顾溥总督团营,以整顿京营军务。孝宗在位末期,倦于上朝,刘健等人屡次以此进言,但孝宗并不采纳,只是颔首而已。

弘治十四年(1501年),孝宗想增加军饷,让大臣们商议。刘健力主减轻百姓负担,通过缩减宫廷费用、土木工程、裁减冗官等保证军饷供应。这些建议都被孝宗接受。

弘治十五年(1502年),《大明会典》修成,刘健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改为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还和李东阳、谢迁一同获赐蟒衣,这也是明朝内阁大臣受赐蟒衣的开始。

当时,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同心辅政,尽职尽责,竭尽所能,知无不言。开始的时候孝宗还不是全部接受,后来由于他们所奏都见成效,于是再有所奏,孝宗无所不纳,还尊地称呼刘健为“先生”。刘健每次进见,孝宗都屏退左右和他密谈。无是刘健提出或是罢免文武大臣,还是他所建议实行的政治措施,孝宗绝大部分都能接受。

矢志除奸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驾崩,遗诏命刘健等辅政。孝宗死后,由太子朱厚照即位,即武宗。武宗被身边以刘瑾为首的宦官诱惑,贪玩享乐,不理政事。刘瑾等“八”乘机干预朝政。刘健等人多次上书要求武宗上朝处理政务,清理后宫的玩乐设备,武宗总是面答应,实际并不执行,反而本加厉地在后宫玩乐。身负先帝重托的刘健看着年轻的武宗这么不争气,十分自责,于是只得上书请求退休,武宗婉言相留,但仍然不理朝政。于是,刘健等人不断上疏,指出政错误的地方,尤其指斥戚、宦官。由于奏章很多,呼声很高,武宗迫不得已,假装命令下面商议。刘健十分失望,再次请求退休回家养老,李东阳、谢迁也跟着提出退休,武宗没有办法,只得按刘健等的意见处理朝政。

刘健等人眼看武宗被宦官诱惑,沉迷享乐,不理朝政,于是决心铲除“八党”,朝中大臣纷纷响应。刘瑾等人非常害怕,于是哭着向武宗求救。武宗听信他们的哭诉,非常恼怒,于是下令将部分反对宦官很积极的官员下狱。“八党”不仅没有除掉,刘瑾还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大权在握。在努力没有结果的情形下,失望的刘健、谢迁再次请求致仕归家,这次武宗批准了。于是刘健告老还乡。

追夺名诰

刘健回家后,刘瑾等人更加嚣,增设特务机构,四处活动,镇压异己,排斥臣,引进私党,大肆掠夺农民土地,导致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广江西等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退休在家养老的刘健痛心疾首,却毫无办法。而刘瑾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想陷害刘健。在他致仕的第二年三月,刘瑾等人诬陷五十三人为奸党,榜示朝堂,而刘健位列第一。

正德五年(1510年),刘健被削职为民,并夺去一切封号。同年,刘瑾被诛杀,刘健官复原职。刘瑾被杀后,武宗仍然宠幸宦官张永等人,数次南下巡游,沿途不断骚扰人民。刘健听说后,气得吃不下饭,连连叹息说:“我辜负了先帝的重托啊!”

福寿康宁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明世宗朱厚熜专门命行人来慰问刘健,把他比做北宋名臣司文彦博,并大加赏赐 。这年刘健年满九十,世宗下诏命令大臣专门到刘健家里送上束帛、饩羊、上尊等,并封他的孙子刘成学为中书舍人

嘉靖五年(1526年)冬十一月六日(12月9日 ),刘健逝世,享年九十四岁。刘健死后,留下数千言的奏章,劝世宗正身勤学,亲近贤才,远离奸佞。世宗闻讯后,十分惊愕悲悼,为其辍朝一日,派官员按例赐祭葬,并追赠刘健为太师,谥号“文靖”。

主要影响

编辑

刘健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入阁,参预政事。 弘治十一年至正德元年(1498年-1506年)间为内阁首辅。他居官敢言,极陈孝宗宠信宦官李广之过失及武宗早年的怠政,指出朝廷财政困难的原因在于国家在斋醮、织价、冗官、营造等事务上的浪费。 弘治十三年(1500年),鞑靼骑兵南下,京师戒严,刘健罢黜遂安伯陈韶等三人,另用颇有武干且“清慎守法”的镇远侯顾溥总督团营,以整顿京营。 次年(1501年)六月,又建言御虏安边之策:出京兵不如募边勇,给大同马不如以金就市大同。又运帑金、召商纳粮刍,拔擢异才,赏游击将军张俊,命都督神英领京军万人待援等。孝宗一一采纳。

刘健气度威严,以身作则。退朝后,同事私下晋见,他不说一句话。李东阳用文引导后来人,海内人士都击掌谈论文学。唯独刘健执意教人研究经学,寻求性理的根源。《明史》称其“事业光明俊伟,明世辅臣鲜有比”。

历史评价

编辑

阎禹伊洛渊源续有人矣。

白良辅:吾中夜乃思得之,始知吾子贤予远甚。

时人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朱厚熜:卿禀醇正,器识恢宏。粤自早年,究心理学,上探河洛之传。登名贤科,蜚英艺苑。劳勤茂著,闻望弥隆,遂以硕德长才,受知于我孝宗皇帝。简自圣心,擢居政府。朝夕献替,不诡不随。培植人才,爱惜善类。宣达民隐,慎守彝章。延访于便殿,赐问于平台。危言党论,禆益弘多。是致弘治十有八年之间,政事清明,实惟卿与二三大臣佐理之功。至于顾命之际,推诚付托,至切至专。卿感激知遇,益竭劳瘁。故当武宗皇帝改元之初,随事纳忠,曲为匡救。其毅然不可回之气,往往形于色。厘革宿弊,斥逐群小。直难容,告老而归。高风大节,播在天下。中遭权奸,横加谗抑。旋复昭雪,人咸钦仰之不置。乃今年近九旬,体履康泰,全名盛福。求之当代,实鲜其伦。惟昔宋之名贤,如司马光、文彦博辈,皆卿乡哲。揆其始终进退之大义,卿亦不多让焉。……卿有嘉谟至计,尚无所隐,以辅朕之不逮,期于海内。又安共享太平之福,而卿亦永有令誉于无穷矣。

陈献章:刘文靖讲“人之生也直”章一论,判善恶于一言,决兴亡于万代。其天下国家治乱之符验与。

唐枢:英、景震严,梁栋森列,不有其后,几其替矣。而宪孝相承仁厚贤明之治,又能灌洽而培植之,几四十年。丰芑流长,阿菁道茂,萃发于一时。是以硕才辈出,文明化光,猗欤盛矣。当是时海内晏安,含哺鼓腹,郁郁乎太平气象,不知帝力之何有?究厥所自,其以为遗也?独念诸君子保泰之功,能备九三之德,悉艰贞之义乎?夫后以裁成,辅相以左右,民陂平复往,不可不畏耳。

王琼:公位极人臣,寿至九十四,功成身退,完名以归者十年,奇矣哉!

费宏:孝宗敬皇帝临御十有八年,敬天法祖,任贤使能,中国乂安,四宾服。其继体守成,治化之美,上媲圣祖,驾轶帝王。一时辅臣则有若太师晦庵刘文靖公、西涯李文正公、太傅木斋谢文正公。至于孝庙始终,明良相值,于斯为盛。

贾咏:幼不好弄视,群儿嬉戏,独端坐默,然天资颖绝,嗜学尤笃,文务恩至理,以发圣贤之蕴,不事词藻。……公立朝几四十年,其典文衡,乡试二、会试四、廷试读卷六,俱号得士。

项笃寿:徐、刘诸公,受明主知,造膝论议,可谓荣遇。迹其直言不阿,正色立朝者,非耶?

屠隆:商文毅辂、彭文宪时、刘文靖健、谢文正迁、杨文懿守陈、王文恪鏊、吴文定宽风骨峻,整德器渊,涵才不露,锋颖功不计岁月,外示凝然,中怀凛然。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风焉。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王世贞:①孝庙时,最多名臣。辅弼则刘文靖公健、谢文正公迁、丘文庄公浚、李文正公东阳。 ②夫以杨文贞(杨士奇)、李文达(李贤)、商文毅(商辂)、刘文靖、杨文忠杨廷和)之贤于辅,而不得从(配享)。

李贽:弘治间,孝宗皇帝即位既久,励精思治,登庸俊贤。内则文靖暨谢、李二公,参议朝政;外则钧阳、华容、洪洞、浮梁诸公,戮力陈列,君明臣良,此万世一时也。

谷应泰:当是时,冰鉴则有王恕、彭韶;练达则有马文升、刘大夏;老成则有刘健、谢迁;文章则有王鏊、丘浚;刑宪则有闵珪、戴珊。

焦竑:刘文靖位极人臣,寿至九十四,功成身退,完名以归其乡二十余年有奇。

刘永澄:我朝刘文靖、谢文正(谢迁)及近日王山阴(王思任),皆侃侃谔谔、退不逾时,赵兰溪(赵志皋)则病疏累数十上,而不获请。岂前三君子见知之浅,而兰溪结主之深,三君子能苦口犯颜,而兰溪不能故也。进退之机,亦可见于此矣。

王夫之:故陈言者之至乎吾前,知其所自起,知其所自淫;知其善而不足以为善,知其果善而不能出吾之圜中。噪而知其为夏,蛩吟而知其为秋,时至则鸣,气衰则息,安能举宗生民以随之震动?而士自修其素业,民自安其先畴,兵自卫其职守,贤者之志不纷,不肖之奸不售。容光普照,万物自献其妍媸,识之所周,道以之定。故曰:“天下之动,贞于一者也。”……前乎此者丙吉,后乎此者刘健,殆庶几焉。其他虽有煌炫之绩,皆道之所不许也。

王士禛:《西园杂记》记明大臣寿考者,自王端毅公(王恕)、魏文靖公(魏骥)而下十三人,而不及雒阳刘文靖公晦庵。文靖寿九十余,近百岁。又弘正名相也,何独遗之?

张廷:刘健、谢迁正色直道,蹇蹇匪躬。阉竖乱政,秉义固诤。志虽不就,而刚严之节始终不渝。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庶乎以道事君者欤。

蔡东藩:嗣主践阼,八竖弄权,刘健等矢志除奸,力争朝右,不得谓非忠臣,但瑾等甫恃主宠,为恶未稔,果其徙置南京,睽隔天颜,当亦不致祸国,必迫之死地,则困兽犹斗,况人乎?尚书许进之言,颇耐深味,惜乎刘健等之未及察也。要之嫉恶不可不严,尤不可过严,能如汉之郭林宗,唐之郭汾阳,则何人不可容?何事不可成?否则两不相容,势成冰炭,小人得志,而君子无噍类矣。明代多气节士,不能挽回气运,意在斯乎?

主要作品

编辑

刘健曾参与编修《明英宗实录》。另有《晦庵集》传世,今已散佚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刘文靖公奏疏》2卷

轶事典故

编辑

嘉靖初年,杨一清再次复出。途经洛阳时,他首先拜谒闲居的刘健。刘健出迎作揖道:“你无法甘于澹泊,被时局所引诱,他日王上(朱厚熜)轻视我们这些人,这个先例就从你开始了。”说罢,一边呵叱一边走入府中,让自己的子弟接待他。何乔远评道:“自刘洛阳前辈风第。”

亲属成员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祖父

刘绍祖

元末任顺德路总管,后携家避乱至洛阳,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祖母

翟氏

一品夫人

祖父

刘荣

赠官与刘绍祖相同。

祖母

曹氏

赠一品夫人。

父亲

刘亮

官至三原教谕,赠官与刘绍祖相同。

嫡母

张氏

赠一品夫人。

生母

白氏

赠一品夫人。

配偶

原配

王氏

赠一品夫人。

继室

张氏

生平不详。

子辈

长子

刘来

早卒,赠中书舍人。王氏所生。

次子

刘东

举进士,官至兵部车驾员外郎,早卒。王氏所生。

三子

刘杰

张氏所生。

孙辈

孙子

刘成恩

因门荫任中书舍人,早卒。

孙子

刘成学

因门荫任中书舍人。

曾孙辈

曾孙

刘望之

举进士。

曾孙

刘得之

生平不详。

表格:

史料记载

编辑

怀麓堂集·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刘公(刘亮)神道碑铭》

《国朝献徵录·卷十四·赠太师谥文靖刘公健墓志铭

《国琛集·下卷》

《今献备遗·卷十九》

《续藏书·卷十一·内阁辅臣》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