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稀方 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赵稀方 男,1964出生安徽芜湖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文学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代室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家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专家,《文学评论》评委,人大复印料执行编委。英国科学院Fellow,剑桥大学访问学人,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学者哈佛大学访问学人,台湾成功大学、东华大学、波兰罗兹大学客座教授,曾应邀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波兰、台湾地学术讲座。著有《小说香港》、《后殖民理》、《历史与理论》、《翻译与现代中国》、《报刊香港》等著作十多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赵稀方

国籍:中国

生日期:1964年

出生地:安徽省芜

作品:《存在与虚无》

人物经历

编辑

1997,33岁,破格教授,山东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1998,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学位。

2000-2001,英国剑桥大学东方所和三一学院访问研究,英国科学院Fellow。

2005-2006,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美国国务院Fulbright Scholar。

2007-2008,台湾成功大学客座教授

2008,荷兰莱顿大学访问研究。

2012,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

2015,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访问研究。

2018,波兰罗兹大学客座教授。

学术兼职

编辑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副会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

《文学评论》编委。

《人大复印资料》执行编委。

台湾成功大学、东华大学、波兰罗兹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应邀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校讲座。

研究领域

编辑

港台文学研究、后殖民理论研究、翻译史研究。

承担项目

编辑

1,1999年,承担台湾中流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与外国文化思潮

2,2001年,承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资助项目“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

3,2003年,承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重点项目“后殖民理论与中国立场”。

4,2005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殖民台湾”。

5,2009年,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翻译文学”。

6,2015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香港报刊文学史”。

7,2019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香港文艺期刊史料长编”。

学术成果

编辑

专著

1,《存在与虚无》(北京金城出版社1999年6第1版)

2,《小说香港》(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5月第1版)

3,《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后殖民理论与台湾文学》(台湾人间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5,《后殖民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6,《中国翻译文学史》(新时期卷)(天津百花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7,《翻译现代性》(台湾秀威2012年9月第1版,百花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8,《历史与理论》(花城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9,《小说香港:文化身份与城市经验》(三联书店香港2018年7月第1版)。

10,《翻译与现代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

11,《报刊香港》(三联书店香港2019年7月第1版)。

译著

1,H.T.D.罗斯特《金法则》(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北京第1版)

2,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1版)

3,罗伯特·扬《白色神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4,“后殖民经典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论文

1《如何超后殖民理论》,《文艺研究》2020年第8期,

2,《视线之外的叶灵凤》,《文学评论》2019年第3期。

3,《关于香港文学起点的几点辨析》,《文学遗产》2019年第1期。

4,A Critical Review of “Sinologism”,(美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Vol 49 No1, 2018.

5,《论香港〈文艺新潮〉的翻译》,《中国比较文学》2017年第4期。

6,《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陈映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7年第17期全文转载。

7,《〈小说星期刊〉与〈伴侣〉》, 《文学评论》,2016第4期。

8,Obecnose I nieobecnosc statry Kofucjusza na placu Niebianskiego Spokoju,

(波兰)Moda: mode(ka) I czytelnity O ikonicznych reprezentacjach w kulturze, Uniwersytet Lodzki 2015.

9,《香港早期文学新论》,(韩国)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2015年第6期。

10,《思想改造与翻译转型》,《中国翻译》2015年第1期。

11,Traduction et Chine moderne,(法国)La Litterature Chinoise Hors De Ses Frontieres——Influences et Receptions Croisees, Ligrairie You Feng, 2013。

12,《九七後的香港小说》,(台湾)《东华学》2013年6月第17期。

13,《〈新青年〉的文学翻译》,《中国翻译》2013年第1期。

14,《翻译与文化协商》,《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1期。

15,《后殖民理论在台湾的演绎》,《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

16,《五十年代美元文化与香港小说》,(香港)《二十一世纪》2006年第12号。

17,《“新时期”构造中的日本文学》,《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4期。

18,《历史,性别与海派美学》,(美国)《中外论坛》2004年第2期。

19,《九七前香港文学的叙事与想象》,《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

20,《反省八十年代》,《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4期。

21,《米兰·昆德拉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22,《形式主:从西方到中国》,(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9辑。

23,《“名著重印”与新时期人道主义》,《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4,《香港小说的现代性命题》,《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25,《胡适与实用主义》,(香港)《二十一世纪》1996年12月第38期。

26,《重新比较中西学》,《学术月刊》1996年第4期。

27,《论子思想对胡适的影响》,《复旦学报》1995年第6期。

28,《中西回归自然的不同路》, 《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1期全文转载。

29,《重新认识欧州浪漫主义》,《学术月刊》1991年第6期。

获奖记录

编辑

1995年,《中西回归自然的不同道路》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陈联人文科学奖

2007年,《小说香港》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优秀成果奖

2009年,《五十年代美元文化与香港小说》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勤英文学研究奖”。

2013年,《后殖民理论》获得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术成果一等奖。

2017年,《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陈映真》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年度优秀论文奖”。

2018年,Traduction et Chine moderne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9年,《论香港<文艺新潮>的翻译》获中国比较文学“双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