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 编辑

厌食症(Nervosa)就是由于怕胖、心情低落而过分节食、拒食,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约95%为性,常在青少年时期就有类似的性格倾向。主要包括:小儿厌食症、青期厌食症以及神经性厌食症。厌食症患多有治疗上的困难,所以约有10%-20%的人早亡。原因多为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和精神抑郁而引发的自杀行为。

基本信息

编辑

疾病简介

编辑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主要是3-6岁)较长期食减退或食欲缺乏的症状。它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病症上属于消化功能紊乱(disorders of digestive function),小儿时期很常见,主要的伴随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

青春期厌食症

主要为青春期少女由于怕胖而严格控制进食,本来就不是很胖的身体往往因为过分限制饭量而迅速消瘦下来,这时很容易发展为拒食、厌食、挑食或偏食。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又称为厌食症,是患者自己有意造成的体重明显下降至正常生理标准体重以下,并极力维持这种状态的一种心理生理障碍。

由于长期控制进食,甚至还不断地用手指刺激咽部,使吃进的食物再吐出来,这样人为地打乱了正常的神经生理反射,导致大脑“见到食物信号不再兴奋,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面对食物不再有饥饿感,而是真的从心里感觉厌恶、想吐,最后心理、生理反应趋于一致,形成病理性神经反射。多见于青,发病年龄多在13—25岁期间,主要罹及女性,男性与女性患病之比约为1:9.5。

发病原因

编辑

会因素

厌食症厌食症

常与社会因素有关,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就有精神、有魅力,所以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饮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多见于那些谨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成功女性。此类患者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偏激、情绪不稳定、无端的挑剔和喜好。

家庭因素

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分追求完美;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从小受到虐待、单亲家庭等。这样的孩子易偏激、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点。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下降、皮质类固醇激素升等。

发病机制

编辑

疾病影响:急慢性疾病可导致胃肠动力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厌食,当今已受到重视。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

气候: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功能鶒,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性降低、胃酸减少等,致消化功能下降引起厌食。

喂养不当:正常儿童每隔3~4h胃内容物排空、血糖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喂养不当或饮食习惯不良,如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不会有食欲。

情绪因素:强迫喂食,引起儿童反感,各种影响儿童情绪的因素,均可导致厌食。

顽固性神经厌食:患儿内分泌检查,尿内17-羟类固醇排出低于正常,血浆皮质醇的含量正常或偏高,下丘脑-体-肾上腺系统对地塞松的反应受到抑制健康搜索。这些变化亦可见于重度营养火罐网不良。有人提出此类病人可能有间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缺陷,是为病理基础。此外神经性厌食时,血浆生长激素对低血糖反应减弱,而其他营养不良则正常或加强。厌食患儿对左旋多巴的反应亦受损害。这两种反应与边缘系统下丘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有的作者怀疑与下丘脑调节食欲的整合中枢功能紊乱有关。

临床表现

编辑

饮食表现

厌食症患者厌食症患者

有些患者虽觉食欲好,但吃了几口就觉得胃部饱胀不适而中止进食,或者见到食物就不想吃。如强迫进食,常诱发恶心呕吐;一些患者甚至千方百计以诱导一吐为快;

患者过多注意饮食和担心发胖的心理,而主动拒食或过分节食,造成消瘦、营养不良;

患者多有饥饿的感觉,但却强迫自己不进食。他们善于研究食物的营养、热量;隐藏或故意浪费食物。大约50%的厌食症者伴贪食症,暴食后又自己诱吐、服减肥药、泻药等,或者大运动量活动,唯恐自己体重增加,从而导致水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钠等)和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碱中毒)。

生理表现

体重明显下降,出现水肿;体内缺乏脂肪,容易发冷、畏寒;体内激素水平异常,造成毛发细疏或体毛过多;

心脏功能下降,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心率失常,导致猝死;心血流量降低,脑血管供血不足,易造成晕厥。

女性多经减少或停止,男女都有性欲缺乏;

患者还可有其他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癔症球,上腹饱胀不适,不能解释的疲劳,对性欲不感兴趣和失眠等。

患者常伴有性格改,如抑郁、焦虑、喜怒无常、强迫或反复做某件事;常说谎、隐瞒其进食习惯等。

皮肤变得粗糙干裂、柔毛出现、体温下降、心跳缓慢、身体衰弱、脱水、脸色苍白。

疾病治疗

编辑

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采用现代脑立体定向技术从设备和技术上来讲均达到了安全、微创的标准。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的是难治性精神病患者,通俗的讲就是药物、电休克、心理等内科方法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或者是服药后副作用过于严重,患者无法忍受。另外一种就是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非常差,不愿意服药,无法保证药物治疗的系统性。1、患者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2、病史在3年以上。

药物治疗

充足睡眠充足睡眠

包括疏导病人的心理压力,对环境、对自己有客观认识,找到适应社会的角度及处理和应付各种生活事件的能力。另外,对健康体魄的概念,标准体重的意,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客观的估价。了解食物、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家庭关系紧的患者,必要时可家人做家庭心理治疗。

行为矫正是心理治疗的另一类型,主要是促进病人体重恢复,可采用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及活动量,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步励性地给予活动自由,这种方式一般要在医院中当病人体重极低时采用。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对于厌食症来说,可以通过代币制疗法、行为塑造法等方法减轻病人对食物的厌烦心理,逐步改善症状。

补锌治疗

微量元素锌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在人体内参与多种酶的合成。 锌可通过其参与构成的含锌蛋白对味觉和食欲发生作用,从而促进食欲。人体缺锌,特别是对于生长期儿童影响更为明显。其临床表现是:生长迟缓、食欲不振、味觉迟钝甚至丧失、皮肤创伤愈合不良、易感染等。因此服用新稀宝牌锌硒宝片可以有效补锌,治疗神经性厌食症。

疾病预后

编辑

一般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后,预后多良好。对伴有明显营养鶒不良患儿或顽固性精神厌食症患儿,应采用中西结合、综合治疗方法。

疾病预防

编辑

饮食规律

所谓定时进餐,就是按顿吃饭,不暴饮暴食,并按膳食宝塔(膳食金字塔)吃,少吃第四餐(夜宵)。小儿正餐包括早餐、中餐、午后点心和晚餐,三餐一点形成规律,消化系统才能有劳有逸地“工作”,到正餐的时候,就会渴望进食。绝对不让孩子吃零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零食吃得不能过多,不能排挤正餐,更不能代替正餐。零食不能想吃就吃 ,应该安排在两餐之间,或餐后进行,否则会影响食欲。

饮食合理搭配、防止挑食和偏食。尽量让孩子与大人共餐,这样可以提高小儿进餐的积极性。

作息规律

睡眠时间充足,孩子精力旺盛,食欲感就强;睡眠不足,无精打采,孩子就不会有食欲,日久还会消瘦。适当的活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促进食欲。总之,合理的生活制度能诱发、调动、保护和促进食欲。

并发症

编辑

营养缺乏、生长障碍、抵抗力下降,常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