嬖妾,读音是bì qiè,汉语词语,意思是犹爱妾。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中文名:嬖妾
拼音:bìqiè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
注音:ㄅㄧˋㄑㄧㄝˋ
犹爱妾。
《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
《南史·臧质传》:“质顿兵不肯时发,又顾恋嬖妾,弃军营垒,单马还城。”
宋·曾巩《陈书目录序》:“惑於邪臣,溺於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
明·孙仁孺《东郭记·殆不可复》:“寳马香车,偕着咱娇妻嬖妾。想当初寒困堪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献公使教其嬖妾,嬖妾不率教,师曹鞭之十下,妾泣愬於献公。”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却说宋君名佐,乃宋平公嬖妾之子。平公听寺人伊戾之谗,杀太子痤而立佐。”
清·唐甄《潜书·远谏》:“亦有嬖妾,南威、西子,身之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