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水县 编辑
沂水县,山东省临沂市辖县,地处山东省中南部,沂山南麓,临沂市北部。东邻诸城市、莒县,西与沂源县、蒙阴县交界,南与沂南县毗连,北与安丘市、临朐县接壤,总面积2434.80平方千米。2021年,沂水县户籍人口119.67万人。全县除汉族外,还有回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等32个少数民族。截至2021年10月,沂水县下辖2个街道、15个镇、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沂城街道正阳路19号。
隋开皇初,置东安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1967年,沂水县属临沂地区。1994年,临沂地区撤销,建立地级临沂市,沂水县仍属之。沂水县是“红嫂”故里、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1年,沂水县地区生产总值503.7亿元,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1.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0.8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21年的10.2:40:49.8。
中文名:沂水县
外文名:YishuiCounty
行政区划代码:37132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山东省临沂市
地理位置:山东省中南部,沂山南麓,临沂市北部
面积:2434.80km²
下辖地区:2个街道、15个镇、1个乡
政府驻地:沂城街道
电话区号:0539
邮政编码:2764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119.67万(2021年)
火车站:沂水站
车牌代码:鲁Q
地区生产总值:503.7亿元(2021年)
商朝,沂水地属人方。
西周,沂水地属鲁国。春秋,沂水地为郓。莒鲁之争后入齐。战国,沂水地为盖。
秦朝,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
西汉,沂水地东境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莞县,西境为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邑。南境为城阳国阳都、东安。东汉,废城阳国,沂水地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东汉末年,东莞县,盖两县升为郡。
三国,沂水地北境属魏国徐州刺史部东莞郡东莞、东安县,南境属琅琊国阳都。
晋朝前期,沿用魏国旧制。元康七年(297年),又分东莞置东安郡。十六国,沂水地归属多变。咸和二年(327年)至晋义熙五年(409年),沂水地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国。
南北朝,沂水地南北互争,先后隶属于东徐州、南青州、东安郡、莒州。
隋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另置东安县于古盖县。隋末,废东安县并于沂水县,县属琅琊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沂水县属莒州。贞观八年(634年),废莒州,沂水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
五代十国,沂水县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沂州。
宋朝,沂水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
金天会四年(1126年),灭北宋。淮河以北被金占领,沂水县属山东东路莒州。金天兴三年(1234年),元灭金,沂水县此时归元。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沂水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莒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沂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沂水县属岱南道。民国四年(1915年),改属济宁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属琅琊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裁道,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沂水县属之。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沂水沦陷。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鲁中区沂蒙专署。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原沂水县境除中部改为沂中县外,西南部划为沂南县,南部划为沂临边联县,东南部划为沂东县,东北部划为莒沂边县,北部划为沂北县,西北部划为沂源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沂中、沂东县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沂蒙专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沂北、莒沂边县属沂山专署。民国三十三年(1945年),沂中县属鲁中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属山东省政府鲁中行政公署第二专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山东省政府鲁中南行政区公署第二专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区。同年8月,恢复沂水县名称。同时,沂北与莒沂合并为莒沂县,属沂蒙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水、莒沂县属鲁中南行政区沂蒙专区。
1950年,撤销鲁中南行政区,沂蒙专区改为沂水专区,沂水县属之。
1953年7月,沂水专区撤销,并入临沂专区。莒沂县撤销,其中9个区归沂水县,沂水县属临沂专区。
1967年,沂水县属临沂地区。
1994年,临沂地区撤销,建立地级临沂市,沂水县仍属之。
区划沿革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水县划为143里。道光七年(1827年),县设126社。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设14个乡、116社,乡即城关内外、东南一、东南二、正南一、正南二、西南一、西南二、正西一、正西二、西北一、西北二、正北、东北一、东北二。
民国初期,行政区划沿用清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实行地方自治,废乡、社,沂水县划为18个区,即河阳、苏村、垛庄、岸堤、依汶、王庄、东里、悦庄、马站、沭水、高桥、道托、葛庄、葛沟、黄山、界湖、张庄、崖庄,后又增添了张耿、扈山两个区,为20个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9日,撤销高桥、葛沟、张庄、张耿4个区,新设城郊、苗家曲、涝坡、丰台4个区,其他区不变。同年6月30日,裁为10区、122社。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撤销区、社,设乡,沂水县划为125个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底,调整为30个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底,恢复10个区,30个乡调整为40个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9日,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占沂水。国民沂水县政府先迁到诸葛、沙沟一带,后迁南墙峪、代庄一带。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抗战形势需要,行政区划时有变更。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以后,先后建立了10个区民主政府。区制沿用旧名:一区城区、二区高桥、三区东里、四区夏蔚、五区依汶、六区苏村、七区马站、八区悦庄、九区岸堤、十区河阳。同年10月,设南、北沂蒙联防办事处。南沂蒙联防办事处辖原沂水县五、六、九、十区;北沂蒙联防办事处辖原沂水县一、二、三、四、七、八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又迁石楼(今沂源县),依赖国民党五十一军庇护,暂得立足之地。因无固定治所,政事逐渐俱废。而日本侵略者则在沂水城组织建立了伪沂水县公署。在其控制范围内,沿青沂公路两侧设五个区:一区城关、二区高桥、三区苏村、四区马站、五区南刘家店子。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22日,在九区高家庄子(今蒙阴县)举行沂水县临时参议会成立大会,建立了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共辖10个区,区名不变。同时,撤销南、北沂蒙联防办事处,设沂南行署(行署仍辖原南沂蒙联防办事处所辖范围)。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月,根据上级指示,大区划小区,沂水县一区划为朱陈、长安、城子3个区;四区划为王庄、夏蔚、荆山、郭庄4个区;原沂水县六区一部分从沂南行署划入沂水,划为扈山、金泉2个区;新设柴山区;同时沂南行署的峙阳和灵阳两区划入沂水县;二、三、七、八区因暂被敌、伪、顽占据,未作划分。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沂水县全部和临沂县北部、莒县北部、西部先后划为7个县,即沂南、沂中、沂北、沂临边、沂东、莒沂边、沂源。具体区划是: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8月,沂水县改称沂中县,辖朱陈、城子、扈山、灵阳、峙阳、金泉、柴山、荆山、夏蔚、王庄、郭庄、原八区和三区一部分。同年底朱陈区和沂城乡合并,改称沂城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撤销灵阳区,并入峙阳区;同年10月,成立东里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成立城郊办事处。同年冬天,成立金星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城子区并入扈山区。此时沂中县辖11个区和1个办事处。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沂中县城郊办事处改称城郊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沂中县改称沂水县。同年7月,撤销沂东县,将城子、英山、双泉、良水、丰台5个区划入沂水县,其余4个区划入沂南县。此时,沂水县辖17个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8月,沂北县在百鼓峪(今诸葛镇秀峪)成立沂北工委和行署,辖原沂水县二区、七区、长安区及三区的一部分。二区随即划为诸葛、葛庄、道托、高桥4个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成立韩旺区,同年6月,设马站、崖庄区。同年12月,设大泉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大泉区和原沂水县的八区划入沂源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2月,长安区并入道托区。同年9月,沂北行署改称沂北县政府。同年10月,诸葛、葛庄区合并为宿山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莒沂边县的荆山区划归沂北县,同时改称浯河区。1947年3月,道托区分设为长安、道托两区。撤销宿山区,恢复诸葛、葛庄两区。此时沂北县辖9个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莒沂县成立莒沂边办事处,辖原沂水县七区的圈里、杨庄两乡和原莒县的第五区。随即划为杨庄、荆山、箕山、雪山、棋山、峰山、东莞等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莒沂边办事处改称莒沂边县民主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莒沂边县改称莒沂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荆山区划入沂北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莒沂和沂北两县合并,称莒沂县(县政府驻杨家城子),县辖15个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沂东县成立沂东工委和办事处。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在永太区张家八角旺,成立沂东县民主政府,辖永太、寨西、城子、良子、英山、丰台、玉皇山(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改称双泉区)等7个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沂临边联县撤销,将河阳、葛沟两区划入沂东县。
1951年3月,莒沂县各区名称改按数字顺序排列:一区高桥、二区马站、三区崖庄、四区韩旺、五区诸葛、六区葛庄、七区道托、八区长安、九区雪山、十区棋山、十一区峰山、十二区东莞、十三区杨庄、十四区箕山、十五区浯河。
1952年1月,韩旺区划入沂源县,长安、雪山两区划入沂水县。
1953年8月,莒沂县撤销,棋山、峰山、东莞3个区划入莒县,其余9个区划归沂水县。
1950年6月,沂水县成立城关镇,辖10条街。此时,全县辖17个区、1个镇。
1951年3月,各区名称按顺序号排列:一区城郊、二区丰台、三区双泉、四区英山、五区城子、六区良水、七区峙阳、八区扈山、九区金泉、十区沂城、十一区柴山、十二区荆山、十三区夏蔚、十四区王庄、十五区郭庄、十六区东里、十七区金星、城关镇。
1952年1月,撤销丰台、金星两区。丰台区的三马乡划入英山区,于家河乡划入双泉区,斜午等乡划入城郊区,金星区的石井、良疃、上薛3个乡划入王庄区,其余各乡分别划入蒙阴、沂源两县。同时,东里区划入沂源县,莒沂县的长安、雪山两区划入沂水县。此时沂水县辖16个区、1个镇,区名仍按数字顺序排列,新划的长安为二区,雪山为十六区,其余各区顺序号不变。
1953年8月,雪山区划入莒县,城子、良水、峙阳3个区划入沂南县。同时撤销莒沂县,将道托、马站、高桥、诸葛、葛庄、崖庄、杨庄、浯河、箕山9个区划入沂水县,棋山、峰山、东莞3个区划入莒县。此时,沂水县辖21个区207个乡1个镇,区名仍按数字排列:一区城郊、二区长安、三区双泉、四区英山、五区诸葛、六区葛庄、七区道托、八区扈山、九区金泉、十区沂城、十一区柴山、十二区荆山、十三区夏蔚、十四区王庄、十五区郭庄、十六区高桥、十七区马站、十八区杨庄、十九区箕山、二十区崖庄、二十一区浯河、城关镇。
1955年10月4日,根据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的指示,将21个区名称由数字称谓改按驻地名称谓,依次改为城郊、长安、双泉、英山、诸葛、葛庄、道托、扈山、金泉、沂城、柴山、荆山、夏蔚、王庄、郭庄、高桥、马站、杨庄、箕山、崖庄、浯河、城关镇。
1956年2月24日,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道托、英山、金泉、柴山4个区。金泉区全部划入扈山区;柴山区的张岱、柴山两乡划入荆山区,营盘、越庄、诸坞3个乡划入沂城区;英山区的三马、前坡两乡划入城郊区,英山、刘家岭两乡划入沂南县,堡前、下店、薛庄、张庄、马庄5个乡划入双泉区;道托区的涝坡、道托两乡划入高桥区,余粮、曹河、夏村3个乡划入长安区。
1958年3月15日,撤区建乡,全县调整为22个乡、1个镇。城关镇未变动。高桥、马站、崖庄、圈里(由浯河改名)、官庄(由箕山改名)、诸葛、崔家峪(由荆山改名)、夏蔚、王庄、泉庄(由郭庄改名)、葛庄等11个区直接改乡;道托乡由原长安区的余粮、曹河、夏村3个乡和高桥区的道托、涝坡两乡合并而成;七里堡子乡由原长安区的蔡峪、羊圈、燕家庄、长安、贺庄、南场6个乡合并组成;杨庄乡由原杨庄区的牛山、楼子、杨庄、李家坡(原李家小峪)、水牛、峨山6个乡合并组成;善疃乡由原杨庄区的善疃、儒林、罗章、庄科、龙泉、仁村6个乡合并组成;柴山乡由原荆山区的张岱、柴山两乡和原沂城区的营盘、越庄、诸坞3个乡合并组建;姚店子乡由原沂城区的永富庄、阳早和原扈山区东部组建;院东头乡由原扈山区的西部组建;十里堡乡由原城郊区的十里、小尧、石山、南庄、丰台湖、斜午、岜山、陈家庄子、宝泉、下宅10个乡组建;马庄乡由原城郊区的三马、前坡两乡和原双泉区的张庄、马庄、下店、薛庄4个乡合并组建;黄山铺乡由原沂城区除永富庄、阳早两村、越庄、诸坞、营盘3个乡外的其余村庄组建;四十里堡乡由原双泉区的于家河、老官庄、双泉、四十里堡、苍子坡、刘春岭、焦家庄、金场、堡前等乡组建。
1958年9月25日,沂水县实现人民公社化,23个乡镇改称人民公社(仍保留公社以下小乡)。除道托、马站、诸葛、王庄、泉庄、黄山、柴山等人民公社的名称仍按原乡驻地名称称谓外,其他各人民公社名称分别为:城关镇称红旗,十里称团结,马庄称红星,四十里称火星,七里堡子称前进,高桥称灯塔,善疃称建国,杨庄称光明,崖庄称沂山,圈里称建华,葛庄称松山,夏蔚称卫星,崔家峪称先进,姚店子称火箭,院东头称爱国,官庄称人同。同年10月20日,县委研究决定扩大人民公社规模,全县23处人民公社调整为14个,即城关、十里堡、四十里堡、道托、马站、杨庄、夏蔚、崖庄、圈里、诸葛、黄山铺、泉庄、姚店子、高桥。撤销七里堡子、官庄、善疃、王庄、马庄、崔家峪、柴山、葛庄、院东头9处人民公社。其区划变动情况是:善疃、官庄两社并入杨庄公社(同年11月1日,原官庄公社划归安丘县);崔家峪、柴山两社并入黄山铺公社;王庄公社并入夏蔚公社;院东头公社并入姚店子公社;马庄公社的陈家庄子、芦家庄子、兵房岭、王家庄子、前坡、后坡、唐官庄、严官庄、胡家马庄、臧家庄子、小李马庄、潘家沟、白家马庄、红石官庄、苏家官庄等15个村划入十里堡公社,其余村庄划入四十里堡公社;七里堡子公社分为两部分,分别划归道托和城关公社,即七里堡子北部的蔡峪、前王家庄、后王家庄、常家沟、胡家庄、牛心官庄、大梨行、全美官庄、长安庄、三山官庄、井峪、南张庄、北张庄、友兰官庄等14个村划入道托公社,其他村庄划入城关公社;葛庄公社东南部的前古城、后古城、武家洼、薛家庄、大伴城、小伴城、小庄子、东山、解家官庄、荷叶官庄、跋山店子等11个村划入城关公社,其余村庄划入诸葛公社;同时,十里堡公社的湖埠西、南庄、石山官庄、前晏家铺、后晏家铺、前埠东、后埠东、冯家庄、下宅、毛家窑、黄泥崖等11个村划入城关公社。
1958年11月3日,撤销沂南县,将其所属的苏村、铜井、库沟、界湖、蒲汪、张家哨、张庄、辛集、白石埠、依汶10个公社和孟良崮(孙祖)公社的15个村,共481个村划归沂水县。同年12月11日,经地委批准,将沂南县划归沂水县的10个公社并为6个公社,即苏村、库沟、铜井、张庄、依汶、界湖,撤销张家哨公社,并入苏村公社,撤销白石埠公社,并入界湖公社,撤销蒲汪、辛集两公社,并入库沟公社。经调整,加原沂水县14个公社,共辖20个公社。
1959年3月18日,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撤销“红旗、团结”等人民公社名称,改按驻地名称谓。同年6月6日,恢复崔家峪、王庄公社,全县共辖22个公社。同年8月20日,县委决定把全县22个公社调整为26个,新增张家哨、蒲汪、大庄、院东头4个公社。同时,将原库沟公社更名为辛集公社。
1961年4月26日,经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恢复沂南县建制,将界湖、辛集、张庄、依汶、大庄、蒲汪、张家哨、铜井、苏村9个公社划归沂南县,沂水县辖17个公社。同年10月29日,安丘县的何家庄子公社划归沂水县,同时改名为官庄公社。
1962年7月20日,新建柴山、马庄两公社。崔家峪公社的柴山、张岱两乡和黄山公社的团坪峪、诸坞、盆山3个乡,共计38个村组成柴山公社;十里堡公社的三马、前坡两乡和四十里堡公社的柳沟、张庄、下店、岔河4个乡,共计39个村组成马庄公社。
1963年3月10日,经临沂地委批准,撤销马庄、柴山两公社;柴山公社的原柴山、张岱两乡划入崔家峪区,诸坞、盆山、团坪峪3个乡划入黄山区;马庄公社的原岔河、柳沟、下店、张庄4个乡划入四十里堡区;马庄、前坡两乡划入十里区;其他18处人民公社改为18个区,区以下共设150处人民公社,同时撤销原小乡。
1971年4月10日,根据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和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指示,将全县18个区更名为人民公社,150个人民公社改称管理区。四十里堡公社撤销下店管理区;诸葛公社撤销河北,增设诸葛、华庄、东河西、王峪、张家庄子管理区;王庄公社增设古坟坦管理区;其他各公社所辖的管理区的数目同原区所辖公社数目相同。至此,全县公社下辖154个管理区。管理区的名称一律按原人民公社驻地名称谓。
1981年10月,根据国务院指示,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对公社名称与驻地名称不一致的3个公社,予以更名。十里公社更名为许家湖公社,崖庄公社更名为沙沟公社,黄山公社更名为黄山铺公社。同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城关公社更名名为城关镇。
1984年4月25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公社,设区建乡镇,全县改为18个区、80个乡、4个镇。城关镇改为沂城区,辖4个乡1个镇;许家湖公社改为许家湖区,辖4个乡;四十里堡公社改为四十里堡区,辖5个乡;道托公社改为道托区,辖3个乡;高桥公社改为高桥区,辖5个乡;马站公社改为马站区,辖1个镇4个乡;杨庄公社改为杨庄区,辖5个乡;圈里公社改为圈里区,辖4个乡;官庄公社改为富官庄区,辖4个乡;沙沟公社改为沙沟区,辖7个乡;诸葛公社改为诸葛区,辖6个乡;王庄公社改为王庄区,辖4个乡;夏蔚公社改为夏蔚区,辖4个乡;泉庄公社改为泉庄区,辖4个乡;崔家峪公社改为崔家峪区,辖1个镇3个乡;黄山铺公社改为黄山铺区,辖7个乡;院东头公社改为院东头区,辖3个乡;姚店子公社改为姚店子区,辖1个镇4个乡。
1985年9月10日,撤销区,将原84个乡镇调整为10个镇、21个乡。即沂水、四十里堡、高桥、马站、杨庄、沙沟、诸葛、夏蔚、崔家峪、姚店子等10个镇,武家洼、许家湖、三十里堡、道托、善疃、圈里、富官庄、何家庄子、东于沟、泮池、新民官庄、下古村、泉庄、王庄、王家庄子、高庄、柴山、黄山铺、龙家圈、袁家庄、院东头等21个乡。
至1990年,全县辖1219个行政村,1559个自然村。
1994年9月后,黄山铺、许家湖、高庄、王庄、武家洼等乡先后撤乡建镇。
2000年12月,沂水县31个乡镇调整为19个乡镇,其中9个乡镇保持原行政区划不变:高桥、马站、黄山铺、崔家峪、姚店子5个镇和道托、圈里、泉庄、院东头4个乡。其余22个乡镇分别合并为10个乡镇:沂水镇、武家洼镇合并为沂水镇;杨庄镇、善疃乡合并为杨庄镇;富官庄乡、何家庄子乡合并为富官庄乡;四十里堡镇、三十里堡乡合并为四十里堡镇;诸葛镇、下古村乡、新民官庄乡合并为诸葛镇;沙沟镇、东于沟乡、泮池乡合并为沙沟镇;龙家圈乡、柴山乡合并为龙家圈乡;夏蔚镇、王庄镇合并为夏蔚镇;高庄镇、王家庄子乡合并为高庄镇;许家湖镇、袁家庄乡合并为许家湖镇。至此,全县辖13个镇、6个乡,1225个行政村(居),1558个自然村。
2005年底,完成村规模调整,全县有行政村(居)1063个,自然村1548个。
至2009年底,沂水县辖13个镇、6个乡、1063个行政村(居)。
2010年11月,龙家圈乡、富官庄乡、道托乡、泉庄乡、院东头乡改为镇,圈里乡不变,全县19个乡镇(13个镇,6个乡)调整为18个镇、1个乡,其中,13个镇保持不变。
2011年8月,姚店子镇合并到许家湖镇,全县有原来的18个镇、1个乡,调整为17个镇,1个乡。
2012年8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沂水县政府撤销沂水镇,设立沂城街道办事处,全县辖1个街道、16个镇、1个乡。
2013年8月,沂水县1040个行政村调整为319个社区,40个行政村。
2017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沂水县撤销龙家圈镇,设立龙家圈街道办事处。全县辖两个街道,15个镇,一个乡。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沂水县辖2个街道、15个镇、1个乡:沂城街道、龙家圈街道、马站镇、高桥镇、许家湖镇、黄山铺镇、诸葛镇、崔家峪镇、四十里堡镇、杨庄镇、夏蔚镇、沙沟镇、高庄镇、院东头镇、富官庄镇、道托镇、泉庄镇、圈里乡。 县人民政府驻沂城街道正阳路19号。
位置境域
沂水县,地处山东省中南部,沂山南麓,临沂市北部。位于北纬35°36'~36°13',东经118°13~119°03'之间。东邻诸城市、莒县,西与沂源县、蒙阴县交界,南与沂南县毗连,北与安丘市、临朐县接壤。东西最大横距7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7.5千米,总面积2434.80平方千米。
沂水县
地质
沂水县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层较齐全且古老,主要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系第四系共五类。最古老的地层(也是山东省最古老的地层)称沂水岩群,形成于中太古代,属太古宙地层。该岩群发育于沂沭断裂带内,汞丹山凸起中部,成岛状、透镜状、条带状等各种包体形式,残存于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及古元古代变质花岗岩侵人岩体中。总出露面积约50平方公里。自下而上划分为石山官庄岩组和林家官庄岩组,岩群总厚1729米,地质年龄约为30亿年。
沂水县处于沂沭断裂带中段,沂水——汤头、邮邸——葛为两条大断裂带纵贯全境。另有6条小断裂带。上述断裂带控制着全县的地质活动、地貌发育和水系分布等。
地形地貌
沂水县为低山丘陵区,西部、北部为低山区;东部、东北部为丘陵;中部、南部为平原。最高点为县境北部的沂山南侧的泰薄顶山,海拔916.1米。最低点为县境东北部的朱双村东,海拔101.1米。全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其中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5%、57%和37.5%。
气候
沂水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度62.4%,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燥,易发生春早;夏季高温高湿,雨量集中;秋季秋高气爽,常有秋早;冬季干冷,雨雪稀少。
水文
沂水县有大小河溪622条。其中,河道长1~2千米的352条,2.1~3千米的97条,3.1~4千米的50条,4.1~5千米的31条,5.1~6千米的22条,6.1~7千米的25条,7.1~8千米的8条,8.1~9千米的10条,9.1~10千米的3条,10.1~20千米的14条,大于20千米的10条。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浯河。
土壤
沂水县土壤共有3个土类,11个亚类,17个土属,67个土种,以棕壤土类为主。
植被
沂水县属暧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经人类长期生产活动,天然植被已逐步被人工植被所代替,现有的天然植被并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
水资源
沂水县降水量较为充沛,年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年均产水量19.42亿立方米。由于县内地貌的差异,地表径流量幅度变化较大,多年平均径流深在300~500毫米之间(变差系数CV=0.53,Cs=2CV)。多年平均径流量7.35亿立方米。客水人境径流量为3.6亿立方米。自20世纪50年代始,全县先后修建了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125座,蓄水总量7.23亿立方米。此外,有大、小河流622条。
土地资源
2014年,沂水县土地总面积241396.1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95633.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04%。建设用地面积29696.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30%;其他土地面积16066.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6%。
生物资源
沂水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草本植物100多种,能构成植物群落的优势植物有30多种,其分布较有规律。山地阳坡多长有黄背草、南公英、结缕草、菱陵菜、鬼针草、鸡眼草、丝石竹等。山阴坡常见的有白羊草、地榆、苔草、地柏等。在河滩、河淤土中多有获草、加蓬、灰菜、猪毛菜等。黄土地块多见结缕草茅草、狗尾草。荒坡、路边则生有营草、野古草、向皮草等。木本植物主要有刺槐、松、杨、柳、榆、欺、树、杆柳、国槐、棉槐及桃、杏、梨、苹果、山楂、柿、板果、核桃、枣、香梅、花椒、葡萄等。尚有野生海木类葛藤、荆条、白腊等。水生植物主要是芦苇、蒲、藕、莲、浮萍等。野生中药材有500多种,主要有酸枣仁、桔梗、远志、丹参、玄参、元参、金银花、黄芩、柴胡、马兜铃等。兽类常见的有野兔、黄鼠狼、獾、狐狸、狼等;鱼类有6目,11科,35种,以青、草、链、鲔、鲤、纺鱼为主;畜禽以牛、驴、骡、马、羊和兔、鸡、鸭、鹅为主。农业害虫天敌有2纲,58科,77种,主要为青蛙、瓢虫、步甲虫、草青岭、赤眼蜂、肿腿蜂等。
矿产资源
沂水县地处鲁西隆断区和沂沭断裂带两个Ⅲ级地质单元的交界部位,地质演化历史漫长,地层较古老齐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得天独厚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及水气矿产等资源。已发现矿产资源45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33种,水气矿产2种。
2021年,沂水县户籍总户数410239户,人口1196731人,户均2.92人。总人口中城镇人口387638人,乡村人口809093人;男性613280人,女性583451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100。当年出生人口9909人,出生率8.3%,其中男性5254人,女性4655人,新生儿性别比112.9:100;当年死亡人口3729人,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长率5.2%;当年迁入人口4887人,迁出人口8761人,迁入率4.1%,迁出率为7.3%,机械增长率-3.2%。总人口中0-17岁人口264621人,18-34岁人口216145人,35-59岁人口445443人,60岁及以上人口270522人。
沂水县除汉族外,还有回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等32个少数民族,6989人。其中,回族583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83.5%。
综述
2021年,沂水县地区生产总值503.7亿元,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55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201.3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250.85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比例由2020年的10.5:38.7:50.8调整为2021年的10.2:40:49.8。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沂水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总投资中,四新投资占比提高0.5%。工业投资增长9.9%、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7%,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7.8%。房地产开发投资减少2.5%,新开工面积100.3万平方米,减少26.1%。商品房销售面积80.4万平方米,增长9.3%,商品房销售额49亿元,增长11.1%。
2021年,沂水县全社会用电量39.5亿千瓦时,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0亿千瓦时,增长12.0%;第二产业用电量29.2亿千瓦时,增长3.9%,二产中工业用电量28.7亿千瓦时,增长3.4%;第三产业用电量3.4亿千瓦时,增长17.4%。居民生活用电量5.9亿千瓦时,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用电量2.5亿千瓦时,增长9.4%;乡村居民用电量3.4亿千瓦时,增长5.9%。
居民收入
2021年,沂水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84元,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08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94元,增长11.3%。民生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全年民生支出52亿元,增支4.8亿元,增长13.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4%。
财税
2021年,沂水县各级财政收入39.8亿元,增长11.4%,其中,税务部门税收36.6亿元,增长1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4亿元,增长12%,其中,税收收入19.1亿元,增长8.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2亿元,增长12.2%。全年减税降费4.5亿元,缓缴税款1.2亿元。
第一产业
2021年,沂水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5亿元,增长8.3%,其中,农业总产值48.1亿元,增长2.5%;林业总产值2.3亿元,增长1.9%;牧业总产值40.9亿元,增长26.9%;渔业总产值3.6亿元,增长2.4%;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6亿元,增长7.2%。
2021年,沂水县新建提升现代农业园区18个。规模化流转土地2万亩,新认证绿色食品4个。新增农民合作社151个,家庭农场226个,带动农户7800户,其中,市级示范社(场)34个,国家级示范社1个。11个基地入选临沂市首批对接长三角中心城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成功争创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13家。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沂水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5家,产值625.3亿元,增长16.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和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各行业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90.5%和2.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涉及行业大类28种,占工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总量68.3%,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涉及行业大类23种,占制造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总量的74.1%。规模以上制造业中产值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产值增长分别为-11.0%、29.3%、24.4%、11.4%和15.0%。产值分别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9.5%、18.7%、12.0%、11.0%和6.4%。
建筑业
2021年,沂水县45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建筑业总产值下降0.3%,房屋新开工面积69.3万平方米,下降42.8%。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1年,沂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9亿元,增长16.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费收入增长52%,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8.9%,城镇零售额增长29.3%,乡村零售额增长26.3%。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销售中,销售额列前5位的分别为汽车类、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类、其他未列明商品类、烟酒类,增速分别为-0.2%、27.6%、112.7%、95.2%和25.9%。
2021年,沂水县在营市场主体72402个,增长16.1%。其中,个体49264个,增长16.5%,企业20853个,增长16.9%,农民专业合作社2285个,增长2.8%。全县有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乡镇服务站18个,村级服务点218个,全年网络零售额17.5亿元,增长3.3%。
对外贸易
2021年,沂水县进出口总额154.1亿元,增长62.3%。其中,出口额141.4亿元,增长84.4%;进口额12.7亿元,下降30.5%。出口产品中排名前3位的是橡胶轮胎产品、化工产品、五金建材用品,出口额分别为42.4亿元、15.7亿元、4.2亿元,分别占总出口额的30%、11.1%和3%。进口产品中排名前3位的是干木薯、钻石、天然橡胶产品,进口额分别为6亿元、2.7亿元、2.5亿元,分别占总进口额的47.2%、21.3%和19.7%。
旅游业
2021年,沂水县共接待游客82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3亿元,分别增长19.75%和23.26%。全县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17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强乡镇7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3个,省级景区化村12个。全县有旅游住宿床位2万余张。
2021年,沂水县共有各类金融机构63家,其中银行13家、保险公司42家、地方金融组织7家、证券营业部1家。本外币存款余额685.9亿元,较年初新增68.2亿元,增幅11%;本外币贷款余额435.2亿元,较年初新增57.1亿元,增幅15.1%;全县共有上市公司3家(国内A股上市公司1家、境外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公司12家,资本市场融资额50亿元。
2021年,沂水县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6.7亿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4.2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2.5亿元,保险理赔及保险金给付5.3亿元。
青兰高速、长深高速、胶新铁路、瓦日铁路,东红、沂博、兖石、泰薛、沂邳、韩莱6条省道 青岛—莱芜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2021年,沂水县国省道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239.6千米,其中,国道3条166千米,省道73.6千米。县乡公路通车总里程3761千米,新增公路里程52千米,其中,县道367千米,乡道605千米,村道2877千米;二级公路158千米,三级公路436千米,四级公路3167千米。县内客货运火车站点2处,铁路总里程62.46千米。县内设有5个高速出入口,境内高速公路全长106.35千米,其中青莱高速沂水段48.28千米,长深高速沂水段58.07千米。
沂水县物流企业142家,其中,3A级仓储型物流企业1家,国家4A级综合型物流企业5家,经营物流专线的物流企业2家,开通公铁联运的物流企业2家,开通陆水联运的物流企业1家;运输车辆7060台,其中,2021年新增运输车辆1808台,新增车辆吨位2.4万吨。全县有城市公交车60辆,其中,电动公交车58辆,CNG燃气公交车2辆;开通公交线路25条,其中,城市公交线5条,村镇公交线2条,城乡公交线18条,设置公交站点826处,其中城市公交站点226处,城乡公交站点600处。
教育事业
高等院校:临沂大学
2021年,沂水县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处,新增学位7090个,第七实验小学和第八实验小学建成正式投入使用;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处,容纳288名听障智障学生;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4%,幼儿园公办率56.68%,普惠率94.32%。新建“优课”平台,实现与省市平台有效对接,全县共有6所学校被评为市级智慧校园。
文化事业
国家一级图书馆:沂水县图书馆。 一级馆:沂水县文化馆。
截至2021年,沂水县共有文化馆1处、图书馆1处、博物馆1处,均免费向市民开放。县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31.7万册,电子图书11万册,报纸期刊1858册,累计办理读者卡3万张,全年接待读者21.5万人次,流通图书21.2万册次;县内文物5.5万余件(套),其中,博物馆馆藏文物50499件(套)。全县设有18个综合文化站,387个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年组织庄户剧团公益演出2115场,送书下乡14万余册。优选100部影片,全年累计放映1.49万场,观影人数40万人次。
医疗卫生
截至2021年,沂水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26家,其中综合医院8个(三级甲等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8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一体化村卫生室556处;设有医疗卫生床位7611张,配备卫生技术人员7519人,其中执业医师及职业助理医师2743人,注册护士3259人。
方言
沂水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胶辽官话青州片,就山东境内方言的分区看,是属于山东东区东潍片。沂水方言除具有东潍方言的基本特点以外,还有一些令人注意的特点。因为地处山东方言东西两区之交,部分地区又有西区方言的某些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桥手绣
高桥手绣,属鲁绣的典型代表,诞生于清乾隆初年的高桥沭水南岭村,已有270余年历史。
高桥手绣是以丝绸或棉布为载体,以五彩丝线辅以多种针法绣制而成,主要工艺包括刻版、粘布、描花样、绣花、缝边、填充、上穗等等基本工序。主要生产荷包、祺榴、龙凤、牡丹、布老虎、蝴蝶、花篮、枕头、中国结、十二生肖等20多个门类,180多个品种,除销往济南、青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型庙会及旅游景区,还销售到美国、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沂水丰糕
沂水丰糕,传统名吃,寓意“年年丰收,步步登高”之意,民间也有增加桂花调味的做法,称作“桂花丰糕”,专在中秋节期间制作出售,是外出访友的上等礼品。
沂水丰糕制作时,先将糯米置于缸中浸泡,捞出后经冲洗、凉晒、粉末,后加入辅料切条、油炸、成型。不仅在沂蒙山区自销,并且远销青岛、济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2021年,入选第五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沂水国家湿地公园
沂水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沂水县境中部,以跋山水库和沂河河道为主体,总面积339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约2709.3公顷,湿地率79.83%,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
湿地公园内共有植物3门85科194属294种,其中水生(湿生)植物计有136种(变种);共有鱼类7目11科40种,鸟类15目22科33属39种,兽类6目8科15种,两栖类3科7种,爬行类6科10种,无脊椎动物11种。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位于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1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从岸堤(今属沂南县)迁驻王庄。12月,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当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式成立。1939年1月,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诞生。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王庄半年多的时间里,在山东八年抗战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
纪王崮墓群
纪王崮墓群,位于沂水县西北40千米,规模较大、规格高、结构特殊、时代明确。出土文物量大精美,时代特点鲜明,主要有玉器、青铜器、骨器、陶器、漆器等。不仅出土带铭文的青铜礼器,还出土成套的编钟、编磬等乐器及成组的玉器等。对研究沂水历史和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工艺技术、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2019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长城穆陵关遗址
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村北处大岘山口,现存着齐长城穆陵关遗址,是中国古代东方大地上一颗璀璨的关隘明珠,是古老齐长城上最著名的要隘,有着两千八百年悠久历史的穆陵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第一关隘。齐长城马站段,西起八大庄后石屋村北山,向东经大岘山、黄墩岭、龙山与杨庄镇鸡鸣山接界,辖区长16公里,历经2500多年风雨侵蚀,依然可见其高大宏伟的雄姿。关顶村的穆陵关东连沧海,西携泰岱,北走燕赵,南控徐淮,地处要道卡口,军事重地,历朝历代多遣兵驻守,建置修葺。在古代,穆陵关既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更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于学忠将苏鲁战区司令部驻扎在穆陵关前,与徐向前会晤,共商抗日大计;解放战争时期,陈毅、粟裕统帅的华东解放军又在这里驻扎。 1987年,齐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齐长城遗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沂水大樱桃
沂水大樱桃,山东省沂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沂水县气候夏秋昼夜温差大,积温足,紫外光线强,大樱桃表现丰产稳产,果色鲜艳,果形高装,五棱分明,糖和维生素C含量高,含酸量低,果胶粘性大,风味好,耐贮性和耐寒性强。冬季低温足,果树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花芽质量好,次春按时萌动,发芽、开花整齐,坐果率高,病虫害少而轻,所以是大樱桃的最适宜地区。此外,由于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高,地下溶洞丰富,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春季回温明显早于周边地区,因而生产的“沂水大樱桃”具有果个大,果实均匀,色泽鲜艳,果肉致密,含糖量高,汁多味好,耐贮运等特点。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沂水大樱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沂水苹果
沂水苹果,山东省沂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沂水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无客水流入,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积温足,光线强,累年平均气温12.3℃,平均无霜期191.7天,年日照时数2414.7小时,年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土壤多为壤土、砂壤土,富含钾、钙等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全国苹果生产优势产业带,形成了“沂水苹果”皮薄色艳、质脆多汁、风味醇厚、糖度高、硬度大、酸甜适口的独特品质。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沂水苹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沂水生姜
沂水生姜,山东省沂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生姜是沂水县传统栽培蔬菜品种之一,主要品种有小姜、大江、缅姜等。生产基地主要在沂水县院东头镇、许家湖镇、龙家圈镇、黄山铺镇、富官庄镇、杨庄镇等十八个乡镇,沂水生姜按用途和收获季节不同有嫩姜和老姜之分,嫩姜多在九月底十月初挖掘,含水多,纤维少,辛辣味薄,除做调味品外,也可做姜糖片等。老姜是储存半年至一年以上的生姜,辛辣味浓,主要做调味品。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积温足,紫外光线强,独特的气候、水源、土质适宜生姜生长,生产的生姜品质优良,色鲜黄润,姜体平整规则,姜丝细腻,口味纯正,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等。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沂水生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沂水绿茶
沂水绿茶,山东省沂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沂水绿茶是纯手工加工的山东内陆高山绿茶,生产基地散布在蒙山山脉的群山之中。20世纪50、60年代,沂水县实施“南茶北引”工程,把原本在南方生长的茶树种到了海拔数百米的高山之上,这些移居来的茶树历经几十年风雨,造就了半野生性的品质,加工生产的茶叶独具山东高山绿茶特点,耐冲泡、香气高,品质优良,口感纯正,具有怡人的鲜果香、花芽香。
2010年04月0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沂水绿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李觉 | 刘奇 | 武继元 |
夏云杰 | 王光华 | 刘溥霖 |
徐驰 |
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 | 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 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
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典型单位 | 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 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 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 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
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 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 国家园林县城 | 国家卫生县城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 全国文明县城 |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
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 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 | 全国科普示范县 |
千年古县 | 中华诗词之乡 |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
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化县 | 全国果品、油料生产百强县 | 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 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 全国体育先进县 |
国家火炬计划功能性生物糖特色生产基地 | 中国优质饼干加工示范基地 | 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 |
中国食品城 | 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 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
全国妇女儿童纲要示范县 | 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工作先进县 |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
中国优质果品基地县 | 生态循环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 |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果菜示范区 |
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 2021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 2021年度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