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修养 编辑
虽然“修养”二字,由来已久,出自孟子的“修身以养性”,但对于修养的追求从未停滞。古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产品的工艺,“修”就是“锻炼”,引申为研究学习问题,增长才干的过程;“涵养熏陶”是指受到一种思想、品行、习惯的长期濡染而趋同化,“养”就是“提高”。
谈修养是人们对修养涵义境界的理解释读。经受锻炼,得以提高,保持某一境界,就是修养。谈修养是人们对修养的释读,带有很大程度道德文化的传承性和充分的个人意志的成分,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为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修养的概念很宽泛,在任何领域任何角度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在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品格中孜孜不倦的探究。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谈论》、《谈文学》等。其最著名的是《朱光潜修养三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谈修养》。
成书由来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武大校内湘皖两派内讧,遂以朱光潜出任教务长来调和,因为他是皖人而和湘派较友好。按国民党规矩,学校“长字号”人物都须参加国民党,朱光潜名义上被拉入国民党(后挂名三青团中委和国民党常务监委)。并让他在国民党的《中央周刊》上经常写稿。虽然如此,他并不屈从任何政治偏见,忠于理论思想的撰文,陆续发表了各类说诗、论文、谈修养的文章,后来整理编辑,集成两本书《谈文学》、《谈修养》。
美学思想
北京大学已故教授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和宗白华先生被称为20世纪我国美学的双峰。朱先生从事美学研究60多年,著、译宏丰。研究朱先生的学术历程,可以写出很厚的专著。事实上,我国已经出版了多种研究朱先生的专著。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是朱先生旅欧第二年、即1926年在一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以后他多次重复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看,这句座右铭是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的结合,也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在20世纪40年代的《谈修养》中,朱先生专门说到儒家的入世精神,对孔子的执着精神和人格力量十分推崇。他写道:“例如孔子,他是当时一个大学者,门徒很多,如果他贪图个人的舒适,大可以坐在曲阜过他安静的学者的生活。但是他毕生东奔西走,席不暇暖,在陈绝过粮,在匡遇过生命的危险,他那副奔波劳碌凄凄惶惶的样子颇受当时隐者的嗤笑。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就因为他有改革世界的抱负,非达到理想,他不肯甘休。”有一次孔子叫子路向两位在乡下耕田的隐者问路,隐者听说是孔子,就告诉子路说:如今世道到处都是一般糟,谁去理会它,改革它呢?孔子听到这话叹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说,我们既是人就应做人所应该做的事;如果世道不糟,我自然就用不着费气力去改革它。朱先生认为孔子生平所说的话这几句最沉痛、最伟大。
内容简介
一代学术宗师朱光潜先生以理智澄明、刚毅沉稳见称于世,学问人格并受推崇。本书系其阐发人生修养途径的著作,半个多世纪来却淹没在其美学著译之底下,光芒不显,书中正着眼于其关于人生诸般极精微又极精明的见解。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一一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蔽障,引导人生趋往康庄与丰盈。作者学贯中西,视越古今,从散淡出精切,以随意显从容,境界愈宽,识力愈正。披览此卷,常感心灵光影;先哲洞见,历久弥新,无妨与世事人心相互参证。
出版的版本
本书共出版过两次,分别为《谈修养》(朱光潜著) 188.6/2593 中周出版社 1946年;2B825/160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1 1947年初版 朱光潜著《谈修养》32开.中周出版社
书籍作者:朱光潜
图书出版社:中周出版社
图书标签:朱光潜出版社 谈修养
出版时间:1947
开本:32开
页数:208页
装订:平装
版次:1
5.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各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24 页
开本: 24开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
ISBN:756334986363349869
条形码:978756334986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24开
《谈修养》这本书中,首篇是论健康之道。张群主张养生必须从“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做起。他说他生平遇到很多朋友,本来身体很好,但在强壮有为的年纪里,自负体力过人,或纵情声色,或恣意口腹,以致未老先衰。因此,他认为养生保健之道应随时注意节制,以保持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