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派 编辑
尹派是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尹桂芳扮相俊美,表演朴实,高雅脱俗。她继承了施银花、竺素娥的部分唱腔,组织曲调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唱腔醇厚隽永,洒脱深沉。她咬字清楚,听来优美舒展、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别具风格。
尹桂芳十岁初进科班学戏,十二岁进入“大华舞台”,在这个绍兴文戏、绍兴大班、徽班的“三合班”里,打下文武两方面的坚实基础。她初学花旦,后改小生,20世纪40年代积极从事越剧改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条件,博采众长,熔于一炉,刻意求新,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流派。
尹桂芳从事越剧工作50余年,演过上百个剧目,塑造了贾宝玉、何文秀、梁玉书、屈原、张生、信陵君等一系列艺术形象。她在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运用,演技精湛优美、潇洒细腻。她特别注意塑造人物性格,因而她扮演的人物都能反映其独特的气质。
尹派的慢板优美舒展,尤其擅用大段叙述性“清板”细致刻划人物感情;创腔时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起腔的安排、插句的运用、板式的转换、甩腔的变化等等,使整段唱层次分明。唱腔的曲调紧紧围绕着尹派特征音调展开,唱腔结构严谨,行腔往往体现着有规则的自由性,即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有意识地运用忽快忽慢的速度变化和时紧时松的节奏处理,使唱腔徐急顿挫,起伏多变,如《浪荡子·叹钟点》是一段长达一百一十六句的大段“清板”,根据唱词内容,在人物感情转折处先后变换了九次速度,并在人物情绪激动时辅以突快、突慢的速度变化,时紧时松的节奏处理揭示了浪荡子悔恨交加、痛心疾首的复杂心情。
尹派的起腔有鲜明特色。它起音较低,音调亲切自然,在不同剧目中根据不同人物的具体感情,变化多端,尹派起腔常出现在唱段中间,尤其是大段叙述性的唱段之中,随着人物感情的转折,突然插入一个节奏舒缓、韵味醇厚的起腔,不但使人物感情得到充分抒发,而且使观众获得一种欣赏的满足感。如《山河恋·送信》中的“妹妹啊”,音调亲切婉转,充满深情柔意,真切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何文秀·算命》中的“妈妈听道”则音调朴实,语气恳切,是整段“清板”的启示性唱句;《桃花扇·追念》中的“香君啊”,在层层下行的旋律进行中,连续加以装饰倚音的润腔,使音调具有一种哭腔因素。其他如《秋海棠·心心相印》中的“真不会感到寂寞啊”,《红楼梦·金玉良缘》中的“妹妹啊”《盘妻索妻·洞房》中的“娘子啊”等等起腔,也都各有特点。
尹桂芳在塑造不同人物的音乐形象时,广泛吸收兄弟剧种的营养,丰富自己。在《何文秀》的“哭牌算命”一场中,唱腔以“四工腔”为基础,吸收借鉴了杭剧“武林调”和苏州弹词的因素,创造了新颖的“算命调”。这种曲调说唱结合,节奏灵活,幽默诙谐,声声入耳。
为了塑造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尹桂芳一改过去惯演的儒雅、温顺的小生的风格,唱腔和唱法,吸收了京剧老生腔的某些特点以及绍剧中激昂高亢的音调,使尹派唱腔增加了苍劲雄浑、刚健挺拔的因素。“天问”这段唱,吸收了绍剧“流水板”激越的音调,中间还穿插着节奏紧密、铿锵有力的“扑灯蛾”念诵,唱念浑然一体,气势磅礴。
1946年,尹桂芳与竺水招搭档成立芳华剧团,先后演出了《云破月圆》、《殉情》、《石达开》、《葛嫩娘》、《光绪与珍妃》等一大批既有进步思想又能吸引观众的新戏。尤其是《宝玉与黛玉》、《沙漠王子》和时装戏《回头想》、《秋海棠》、《浪荡子》等戏,接二连三地引起轰动。1947年发起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
1948年,先后与傅全香、王文娟搭档,在兰心和新光两家剧场主演了《陆文龙》、《浪淘沙》、《鲁男子》、《桃花扇》等新戏,并被广大观众美称"越剧皇帝"。1951年,在大众剧场义演《杏花村》,为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作出贡献。1952年在丽都大戏院排演了古典名剧《西厢记》和新编历史剧《信陵君》、《陈胜吴广》等。1954年主演《屈原》,荣获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8年,在现代剧《红花村》中扮演先进的服务员,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1959年率芳华越剧团支援福建,又排演了《盘妻索妻》、《何文秀》、《红楼梦》和《武则天》及现代剧《江姐》等。其代表性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屈原》、《沙漠王子》、《盘妻索妻》、《何文秀》、《玉蜻蜓》、《浪荡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