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的巴黎 编辑
《二十世纪的巴黎》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第一部完成全文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初稿约写于1860年,完稿1863年。当时出版商拒绝出版;直到1994年才由法国的Hachette Livre出版,插图由François Schuiten绘制。
书名:二十世纪的巴黎
别名:二十世纪之巴黎
作者: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
原作品:ParisauXXesiècle
译者:蔡孟贞
出版社:HachetteLivre
出版时间:1994年(法文原版)
完稿时间:1863年
插画作者:FrançoisSchuiten
整个事件至此,本已平息,但在1986年,埃泽尔(Hetzel,凡尔纳的出版商)的后裔在一堆私人档案中发现当年埃泽尔发给儒勒·凡尔纳的退稿信件草稿,信中明白地拒绝出版《二十世纪的巴黎》一书。这封信再次确认了该小说的确存在,尽管当时踪迹不明,因为在1980年,凡尔纳家族捐赠给南特市的一叠手稿中,并不见该书。
该书最后是在一个保险箱中找到的。那个保险箱,原本大家认为已经清空,而且米歇尔的钥匙也已遗失。该书的重见天日,使作家的作品在完整性方面,有了新的面目。
埃泽尔毫不留情地在第一行就大加鞑伐:他一点儿也不欣赏凡尔纳使用一大堆新名词。第一章的标题《教育金融综合公司》就招致如下的批评:“令人不舒服的字眼,非常地差劲,居然还放在篇首。它在那儿就像一道障碍。带有傅立叶的味道,一本书的开端应避免使用新名词。”
在埃泽尔大部份的评注里,都明显表示儒勒·凡尔纳的手稿在他眼中一文不值:“第一章太过平淡没有高潮”、“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对我而言,这些都太过灰色”、“这些东西描写得过于悲惨”、“一切都让人觉得沉重,没有节制,缺乏品味”。出版商对接下来的剧情反应尤其激烈。书中描述(戏剧经纪公司)工作人员,指定要尽力演完的一出戏,剧名叫《扣好你裤子的钮扣吧》,不仅使出版商震惊,他甚至说:“您被撞迷糊了”这种话。埃泽尔同时也注意到凡尔纳用了太多“他做”的句型来取代“他说”,所以他才会戏谑地说,米歇尔(书中的男主人翁)“一直做个不停”。
没有任何一句评注暗示出版商有意请青年作家修改润饰其作品,其他的眉批也似乎都明示拒绝之意。“亲爱的朋友,伟大的对白并不是您想象的那样,您写的对活像是故意放进去的,跟所处的情境完全不符。这种描写方式也许在大仲马的冒险小说里行得通,用在这里只会让人厌烦。”“这简直是小报的文笔,您表达的远非您所想的。”更有甚者如:“您书中主人翁米歇尔是一只只知道念诗的火鸡,难道他就不能尽力坚持当诗人的理想?”“一切都是白费力气,我的批评和所有臆测,连我自己都不感兴趣。”“不,绝不,这本书一点都不成功,等二十年后再应付这种题材吧!您和您的米歇尔想在十九岁就结婚,未免操之过急些。”最后这一句却始料未及地一语成谶,因为儒勒·凡尔纳的儿子也叫做米歇尔,而且在十九岁时解脱父母的监护,娶一位女演员为妻。埃泽尔的另一条批评更是一针见血:“今日我们无法相信您的预测!”更糟的是,这个预测“引不起出版商的兴趣”。
手稿的空白处也留有儒勒·凡尔纳的注解,企图要再“修订”或“详细描述”该书内容。这些让我们不得不猜想,儒勒·凡尔纳刚开始时仍抱有修订润饰后得以出版的希望。
然而,埃泽尔的拒绝是如此坚定,以至于儒勒·凡尔纳终于放弃了出版的念头。
与《理想的城市》的关系
儒勒·凡尔纳于1863年以后发表的文章中,与《二十世纪的巴黎》雷同之处最多的,非《理想的城市》(Une Ville idéale)这部戏谑的未来小说莫属了,尽管两者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的故事架构发生在1960年代,着重浮绘未来的世界;后者基本上算是梦幻般的童话故事,作者本人在2000年的故乡亚眠市散步,娓娓道出入目的景象,其实主要是以时间做对比,烘托出当时亚眠市的一切缺失。是未来世界的市府议员自娱娱人之作。我们可以这么说,儒勒·凡尔纳在得知《二十世纪的巴黎》无法出版后,将其手稿的几个情节概念转而移植到他认为相当合适借用的其他作品内。
下面列举数个相似点:
《二十世纪的巴黎》
……谣言满天飞……一九六二学年度要删减文学科教席……谁还会关心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命运;它们顶多只能当作现代科学用语的几个字根罢了……
就在昨天,还有另一个,你们猜猜他怎么翻译农事诗的第四阙的其中那句:
Immanis pecoris custos…
……骇人傻瓜的看守人。
《理想的城市》
……至少在一百年前,各级中学就已经不再教授拉丁文和希腊文了!教育只剩下科学、贸易和产业等科目!
……今年中学会考有道翻译题:
Immanis pecoris custos?
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翻成什么样子你们听说了吗?
“没听说。”
“巨大傻瓜的看守人。”
《二十世纪的巴黎》一书中第十六章提及的“电流连线演奏会”,《理想城市》里也有一段相同主题的章节,两者的情节描述相差无几。在《理想城市》里,他写道:“借着电线的帮助,伦敦、维也纳、罗马、彼得堡以及北京等地的钢琴都能与这里的乐器联机。”当然也少不了连上亚眠市的钢琴,因为在《二十世纪的巴黎》中他写着:“借着神奇的电流,钢琴家只要双手一扬,就可以让二百架钢琴同步演奏起来。”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音乐成了“震耳欲聋的声响”。第一个情况是远距离联机弹奏,后者则只是单纯的乐器效果强度上扬。
此外还有两个与音乐有关的章节,让《二十世纪的巴黎》和《理想城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更是剪不断理还乱:不协调的制式乐曲取代传统的和弦,以及出现由科学启发产生的数节乐章是《二十世纪的巴黎》中所谓的《碳酸液化狂想曲》;《理想城市》中也有《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之小调梦幻曲》与之呼应 。
(注:本节内容摘自Piero Gondolo della Riva为《二十世纪巴黎》法文原稿所作的介绍文。中译文由蔡孟贞译出。有部分内容根据法文原文有修改和注明。)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1828年生于法国南特,1863年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正式发售,从此一举成名,此后便开始从事写作职业,一直到1905年3月24日于亚眠逝世。
儒勒·凡尔纳一生写过五六十本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几十部戏剧以及其他短篇小说、诗歌、各种著作。其代表作为《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气球上的五星期》。凡尔纳的大部分作品都收录于总题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Voyages Extraordinaires dans les Mondes Connus et Inconnus)系列作品集。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被称为凡尔纳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