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埃尔·让 编辑
《皮埃尔·让》是儒勒·凡尔纳的一篇短篇小说,共5章,约写于1852年。小说曾于1910年在被作者儿子米歇尔·凡尔纳修改后以《让·莫雷那的命运》(La Destinée de Jean Morénas)为题发表于短篇小说集《昨天与明天》(Hier et demain)之中。短篇小说的原文附于短篇小说集《圣卡洛斯》(San Carlos)中。
关于这篇短篇小说的写作年代,我们可以从凡尔纳的剧本中寻找线索。事实上,在《家庭博览》(Musée des Famille)1852年发表的一幕戏剧《加利福尼亚的城堡》(Les Chateaux en Californie)中,“塞莱斯号”船从美洲把迪布尔先生接了回来,正是同一艘船在《皮埃尔·让》的结尾中把最终获得自由的苦役犯带回了新大陆。第二条线索则应该是苦役犯的花名册。二十二、二十四分别是作者的弟弟保尔(出生于1829年6月)和作者本人儒勒(出生于1828年2月)的年龄。当然这也许只是夸张了一下简单的数字的含义。最后应该注意到小说家给他的儿子取名米歇尔·让·皮埃尔(Michel Jean Pierre)。这一系列引人注意的巧合似乎可以证明作者于1852年完稿的假设。
改写
这篇短篇小说曾被收入遗著集《昨天与明天》(Hier et demain)中,于1910年出版,当时名为《让·莫雷那的命运》(La Destinée de Jean Morénas)。虽然再版作品的大段描写都借鉴于手稿,但情节尤其是寓意却有了显著的改变。米歇尔·凡尔纳按照出版商写在手稿首页的要求“缓和对苦役犯人的同情和对法律的谴责”,对作品进行了改动。让·莫雷那回到苦役犯监狱,而皮埃尔·让却重获自由。这正是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了。
未被发表的原因
在小说中,我们在这一难以置信的越狱事件的描写中再次看到历险小说的古典主题,但作品的独创之处不在于此。首先,作者对于这些身处19世纪后半期的苦役犯的生活状况作了细致的介绍。法律从天而降,无情地突袭了这个先被判三年徒刑、再犯后又被判十年的小偷。在这方面,第二章里转载的关于刑罚条例的告示是意味深长的。但特别应该强调透过贝尔纳东先生——一个好心的马赛资产阶级商人——反映出来的作者自身的目光,这目光充满同情,特别是当看到在鱼龙混杂的苦役犯监狱中,由2224号(一个正直善良的不幸青年)和他的狱友(一个充满野兽特征的老资格犯人)组成一队的时候。因此,这种揭露大大先于小说《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权利和地位的恢复来对现实的揭露,因为《悲惨世界》直到1862年才出版。在儒勒·凡尔纳笔下,这并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儒勒·凡尔纳对于某些源于不公正的苦难一直表现出非常的敏感。而在五十多年后于1902年出版的作品《基普兄弟》(Les Frères Kip)中,关于阿瑟港苦役犯监狱的描写体现了小说家对他那个时代监狱问题的严肃认真的思考。因此,我们只能揣测儒勒·凡尔纳当时没有发表这部精彩的短篇小说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