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丽 编辑

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杜丽》(Little Dorrit)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发于185512—1857年6月。

《小杜丽》分为上、下两卷,围绕杜丽和克林南姆两家的遭遇,引出了许多故事,展现了英国会的广阔画面。小说主题深刻,切中时弊,内容丰富,构思独到,思想倾向鲜明,具有典型化的人物性格描写、严密的故事情节结构和幽默生动的文学语言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小杜丽

外文名:LittleDorrit

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发表时间:1855年12月—1857年6月

译本字数:823000

内容简介

编辑

·杜丽(小杜丽)出生在债务人监狱——夏尔西狱里,当时她的母亲和破产的父亲都被关押在那里。母亲产后不久就死去,小杜丽和他的哥哥姐姐一在监狱里活了下来。当小杜丽长大成人后,便到监狱外边去做些缝补零活。

小杜丽帮忙缝补衣服的妇中有一位克莱南夫人,这位寡妇被病魔囚禁在室内长达15年,经营着一处商场。克莱南夫人的儿子亚瑟·克莱南40岁,20年前追随父亲到东方去照管公司在东方的业务。父亲死后,亚瑟回到英国,告诉母亲他将取出自己那份遗产,实现经济独立,不愿留在商行和贪婪成性的、几乎没有人情味的母亲呆在一起。在母亲家暂住时,亚瑟注意到小杜丽,被小杜丽温顺的性格和甜美的面容所吸引,于是向人打听她的身世,并到马夏尔西狱,试图帮助小杜丽一家,还曾说要试试把杜丽先生救出来。为此,亚瑟找到一位同盟,他叫潘克斯的职员,曾为亚瑟前一个未婚妻的父亲收讨租金。此外,亚瑟还帮小杜丽寻找更多的缝补活计,帮她哥哥摆脱麻烦,还寄给她一些数目不多的钱来支付小杜丽一家在监狱单的生活开支。

先后得到监狱看守的儿子约翰·奇弗利和律师腊格先生两人帮助的潘克斯调查发现,被囚禁20年之久的杜丽先生是一大笔财产的唯一活着继承人,而这笔财产已有多年无人领取。不久后,杜丽先生获释,将债务还清后,很快就过上了富有的生活。杜丽先生和两个大孩子决意忘掉过去的一切名副其实地享受这笔财产带来的新的社会地位,甚至使自己认为亚瑟的帮助只是一种侮辱,并同他断绝来往,很快搬到了欧洲大陆。由于他们财力雄厚,居住在英格兰以外的不列颠人的社交圈子接纳了他们。被视为英国最富有最有势力的银行家莫多尔先生的继子斯巴克勒(Sparkler)成了杜丽先生长女芬妮·杜丽的追求者,虽然芬妮不爱斯巴克勒,但她却不无愉快地考虑到嫁给一个殷实之家的生活前景。莫多尔太太知道,当芬妮还是伦敦的一个舞蹈演员时,她儿子就堕入情网了,而且莫多尔一家看见的只是杜丽的财产,因而答应了这一婚事。

婚礼之后,芬妮和斯巴克勒定居伦敦。杜丽先生到伦敦来看望他们,成了莫多尔先生的好友。莫多尔甚至提出要通过精明和获利丰厚的投活动帮助杜丽先生增加财产,前负债人杜丽先生因新的前景而如同跨入天堂之。小杜丽对家庭变化感到奇怪,但依然故我,不时给亚瑟写信,因为他的帮助她感激不尽,而且她也爱着他。此时,亚瑟仍在伦敦,正设法查明几个出入于母亲家的特别神秘人物的底细,同时也努力使自己的生意兴隆,但这两件事皆非易事。一位名叫布兰德瓦的先生曾两次拜访过克莱南夫人,亚瑟知道他是个恶棍,可能还杀过人。他揣摩不透他母亲和这个人会有什么好谈的,并对作为他母亲合股人的职员弗林特温奇也极不信任。

就在致力于解开这些人的谜底时,亚瑟破产了。他曾经像许多人那样相信莫多尔先生的商业冒险是最安全、最迅速的致富途径,于是把自己的钱和公司的钱全部投入到莫多尔的风险事业之中,在莫多尔和他的银行倒闭时成了一个负债人,被送进马夏尔西狱,住在当年杜丽先生的监号里。此时,腊格先生和潘克斯先生尽最大努力缩短亚瑟的囚禁时间,但亚瑟似乎丧失了活下去的愿望,更不用说出狱了。唯有当小杜丽回到英格兰并住在监狱的营房里,并像以前宽慰父亲那样宽慰他时,亚瑟才稍微有一些生活的兴致。

得悉布兰德瓦先生已经不再在克莱南夫人家露面后,潘克斯动身追踪此人,并将他带回伦敦。不久,布兰德瓦试图敲诈克莱南夫人的原因真相大白。克莱南夫人意识到她要是不想被敲诈,就必须让儿子了解事情的真相,于是她20年来第一次从轮椅上站起来,离开了屋子。她来到监狱告诉亚瑟,他不是她的儿子,她多年以来一直占用着他和小杜丽的钱。之后,被占取的钱归还回来,亚瑟很快获释出狱。不久后,亚瑟与小杜丽结了婚。在经历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厄运,小杜丽最终开始过上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

作品目录

编辑

下卷 富有

第一章 旅伴

第二章 杰纳勒尔太太

第三章 途中

第四章 小杜丽的来信

第五章 总有点儿不对头

第六章 总有点儿对头

第七章 多半是不伦不类

第八章 族未亡人戈文太太明自了,这绝对不行

第九章 刚露面又不见了踪影

第十章 弗林特温奇太太的梦做越离奇了

第十一章 小杜丽的来信

第十二章 本章开了一个重大的爱国商讨会

第十三章 流行病的蔓延

第十四章 听取

第十五章 不存在这两个人不能结合的正当理由或障碍

第十六章 成了

第十七章 下落不明

第十八章 空中城堡

第十九章 空中城堡风交加

第二十章 引出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一个自寻烦恼的人的身世

第二十二章 这么晚走过这条路?

第二十三章 艾弗莉夫人允诺有条件地说出她的梦

第二十四章 漫长的一天的

第二十五章 总管家交出官印

第二十六章 恶有恶报

第二十七章 马夏尔西狱之弟子

第二十八章 在马夏尔西狱露了面

第二十九章 在马夏尔西狱里提出恳求

第三十章 要收场了

第三十一章 收场了

第三十二章 要走了

第三十三章 要走了!

第三十四章 走了

上卷 贫困

第一章 阳与阴影

第二章 旅伴

第三章 归家

第四章 弗林特温奇太太做了一个梦

第五章 家事

第六章 马夏尔西狱之父

第七章 马夏尔西狱之女

第八章 铁锁

第九章 小妈妈

第十章 包含了治理科学的全部内容

第十一章 释放

第十二章 伤心园

第十三章 德望重

第十四章 小杜丽外出聚会

第十五章 弗林特温奇太太又做了一个梦

第十六章 某某人的向往

第十七章 某某人的情敌

第十八章 小社丽的求爱

第十九章 马夏尔西狱之父二三事

第二十章 出入上流社会

第二十一章 莫多尔先生的病症

第二十二章 一个谜

第二十三章 机器运转

第二十四章 算命

第二十五章 合谋者及其他人

第二十六章 某某人的心境

第二十七章 二十五下

第二十八章 某某人的消失

第二十九章 弗林特温奇太太续梦

第三十章 一位绅士的诺言

第三十一章 精神

第三十二章 再算命

第三十三章 莫多尔太太的苦衷

第三十四章 一长串巴纳克尔家族成员

第三十五章 在小杜丽的手背上看潘克斯先生后面是什么

第三十六章 马夏尔西狱成了孤儿

创作背景

编辑

《小杜丽》从1855年12月起逐月连载,一直到1857年6月连载完结,并于1857年6月出了单行本,狄更斯为这个最初的版本写了一篇序言。狄更斯创作《小杜丽》的本意在于揭露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在创作之初小说名为“无人之过(Nobody's Fault)。但按照最初的构思,狄更斯写得很不顺手。当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件设计出金融骗子莫多尔、统治集团巴纳克尔家族、官僚机构拖拖拉拉部极度夸荒诞艺术形象后,全书主题得以明确,狄更斯的创作才顺畅起来。正如狄更斯自己所说,“一个拙劣的构思”成了“绝妙的分明十分严谨的构思”。而根据序言,在小说完成之际,狄更斯曾专程去实地察看了马夏尔西狱的旧址。在最初酝酿构思这部小说时,狄更斯必然糅进了自己童年时代的亲身生活体验。1824年2月20日,狄更斯的父亲因为负债而进了马夏尔西狱。后来,狄更斯的母亲带狄更斯的弟弟妹妹们搬入狱中居住,直至1824年5月28日全家方出狱。当时,12岁的狄更斯正在鞋油作坊做童工,每天两次去马夏尔西狱,并将每周所挣的工钱交给父母。这段生活经历给狄更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成了创作《小杜丽》的依据。

人物介绍

编辑

人物

简介

艾米·杜丽/小杜丽

一个在债务人监狱中出生并长大的孩子

威廉·杜丽

小杜丽的父亲

芬妮·杜丽

小杜丽的姐姐

亚瑟·克莱南

小杜丽的朋友

克莱南夫人

亚瑟的母亲,小杜丽的雇主

布兰德瓦先生

敲诈者(索债者)

莫多尔先生

银行家,芬妮·杜丽的公公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小杜丽》的故事线索繁多,情节十分复杂,全书涉及的重要人物便有50余人,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构成了极其错综繁复的关系。故事的主要线索是围绕杜丽父女、克莱南母子及克莱南和小杜丽的关系而展开的。女主人公小杜丽的父亲威廉·杜丽因投资不当,莫名其妙地被关入马夏尔西狱,一关便是20多年。小杜丽就是在狱中出生长大的,她14岁便做缝纫工,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故事开始时克莱南从遥远的中国回到阔别20年的英国,在家里见到了凄婉纤弱的小杜丽。他怀疑父母在经商中是否曾损害过别人且从未做过补偿,并把这份怀疑与小杜丽一家的遭遇联系在一起。出于对小杜丽的爱怜同情,他入马夏尔西狱,进伤心园,上拖拖拉拉部,多方了解,四处调查。作者由此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英国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状况,以及上至政府权贵泰特·巴纳克尔,下至泥水工普罗尼希一家等各种人物。其中有狡诈凶狠的无赖流氓里高·布兰德瓦,看似金融界巨头而实为骗子的莫多尔,外貌慈善而实则盘剥压榨、贪得无厌的房产主卡斯贝,善良正直却对贵族豪门毕的弥格尔斯,玩世不恭又自私冷漠的高恩,等等。小说下卷写杜丽先生得到大笔遗产而成了富翁。他们全家旅居欧洲,出入上流社会。由于金融骗子莫多尔罪行败露畏罪自杀,杜丽先生的财富化为乌有,克莱南也破产被关入马夏尔西狱。最后,克莱南的怀疑及身世之谜水落石出。在小杜丽及众多朋友的帮助下,克莱南得以出狱,并与小杜丽结为夫妇,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是小说的主题,男女主人公的身世不过是为故事的展开编织的主干线索而已,贯穿小说始终的主题共有三个:监狱、骗子和关爱。

监狱:十九世纪英伦之印象

监狱是横贯小说的主题。由于连载的需要和吸引读者,小说各章独立性较强,这似乎使整部小说结构显得松散拖沓、凌乱无序,读者仿佛走入了一座找不到出路的迷宫,茫然不知所措。但小说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围绕着“监狱”这一隐喻而发展,所提到的每一个场所都像是监狱。如果暂时不是监狱,至少有可能转变为一所监狱,可以说监狱无处不在。

全书第一章就从马赛的监狱开始:“三十年前,有一天,马赛在烈日考晒……那一天,马赛有一座令人厌恶的监狱……那里什么东西都有一种监狱的色调。”之后,便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与故事主人公有关的马夏尔西狱。除了现实中的监狱之外,还有许多象征的监狱,其中之一便是家庭。故事的男主人公克莱南,童年家庭生活不幸,对其而言,童年时的家庭便是一座监狱。在童年时代,星期日是“令人困倦的”和“熬不到头的”,“那一天他的母亲,一张严厉的面,一颗冷酷无情的心。”克莱南的母亲也好像囚犯一样,在“自己的监狱当中憔悴”和“付出了代价”。除了家庭以外,小说中的剧院,修道院等也仿佛是监狱。“小杜丽几乎说不出剧院是什么样子的”,“看见门口还有六七个胡子刮的光光的人闲坐着,……那模样与狱中人也没有什么不同”。“修道院有阴暗的圆顶卧室,室内奇冷”,小杜丽边走边想,“这个地方坡有点像监狱”。不光欠债者生活在监狱当中,富人的生活也如同监狱一样。金融家莫多尔虽然腰缠万贯,他的神态自始至终像一个长期受监禁的囚犯。他总是“对于袖口,表现出颇为不安的神色”,“双手紧握在硬绷绷的外套的袖口下面,好像自己要把自己送去拘留似的”。

骗子:《小杜丽》中的群丑图

监狱这一意象的真正含义是社会的腐败与堕落、虚伪与期骗。小说中人与人之间不以诚相待,行骗成了生存的必要法则。正如小说中人物费迪南德说的那样,“我们少不了欺骗,没有欺骗我们就过不了日子”。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骗子。

与小说开篇就描绘了马赛的监狱一样,小说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位骗子里高先生。里高凭着骗术混出了监狱,逃脱了法网。他一边称为“四海为家的绅士”,一边干着行骗的勾当。“马夏尔西狱之父”杜丽先生因欠债而被囚禁在马夏尔西狱,生活贫穷,靠小杜丽来养活,却常常倚卖老,骗取其他囚犯的财物,而把所骗财物称为囚犯给他的“礼物”。道貌岸然的画家戈文说作画就是为了出卖,干什么都是出卖,除此之外,“什么都是骗人的”。

与善良淳朴的小杜丽相反,她的姐姐芬妮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连一个白痴也愿意嫁,她说:“聪明不聪明的问题嘛,我心里也真怀疑,聪明的丈夫是不是真和我合得来”。她觉得斯巴克勒有一个好的职务,自己能够进入上流社会,连他是白痴也不在乎,不但欺骗别人,连自己也欺骗。小说中最大的骗子就是金融家莫多尔。莫多尔先生,在旁人眼中“是个没有耳朵的弥达,……凡好事都有他参与……”但实际却是一位骗子,喜欢摆阔来骗取别人的信任。别人只知道他富有,其余一概不知。“除了能够生钱外”,“没有人知道享有如此盛名的莫多尔为任何人……——死活不——做过任何好事……”

除了上述典型的骗子之外,小说中不乏其他意义上的骗子。如巴纳克尔家族的大小成员们,他们拿着俸禄却什么也不做,整天想着如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有“伤心园”的房主卡斯比,他向穷人敲骨吸髓,“连石头里都要榨出血来”;克莱南夫人,她隐瞒并侵吞了留给小杜丽的遗产。可见作者笔下十九世纪的英国是一个骗子横行的国度。在这里一切都是欺骗,社会便是一座监狱。

关爱:解决社会弊病的良方

在小说中,作者指出整个英国社会是一座监狱,一切都是欺骗,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悲观无望的气氛当中。然而作者并非一个悲观主义者,在他的世界里,罪恶与财富,卑贱与体面,衰老与青死亡新生总是纠结在一起。他一方面批判揭露腐朽堕落的社会现象,但同时试图化腐朽为神奇,寻求良方来解决社会的弊病。这一良方在作者看来便是关爱,关爱这一信念始终贯穿小说始末的。

小说中关爱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不仅仅指男女之间的爱,还包括了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以及强者对弱者的怜爱。在小说中,小杜丽便是爱的化身。她像一位母亲一样尽心的照顾自己的父亲,帮助自己的姐姐、哥哥、小玛吉。除此之外,关爱还体现在克莱南与小杜丽之间的爱情当中。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非物质的,超越了财富的界限。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他们默默地走下去,来到喧嚷的大,难舍难分,无比幸福。”另外,小说的其他人物之间也体现着不同程度的爱。如弥格尔斯夫妇对孤儿出生的哈莲特的爱,弗罗拉对小杜丽的关爱等。关爱是横贯小说中的又一大主题,是作者眼中解决社会弊病的良方。但从本质上说,作者的爱是基督教的爱,他的爱是基督教的慈善。

艺术特色

《小杜丽》的创作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典型化的人物性格描写。小说中共有50多个人物,大多各有鲜明而又复杂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丰满而栩栩如生。其中堪称典型人物的,当推杜丽先生。这是一位心灵已严重扭曲、“浑身是监狱的腐败气息,灵魂也沾染了狱中的污秽”的可怜又可悲的人物。他明知小杜丽在外做雇工挣钱养家,却佯装不知,一面接受狱中人施舍,甚至向人乞讨,在儿女面前却夸口自己如何尽心尽力,要保住家族的体面和与众不同的地位。在对待老南迪、小约翰、普罗尼希、克莱南和莫多尔等不同人物的态度上,更活灵活现显出他的势利、虚荣和做作。这个人物,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一样,也是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而丰满的文学形象,称得上是作者的伟大创造。当然,对有些人物,作者往往只抓住其某方面的特点,以幽默夸张的手法加以漫画化,如斯巴克勒的傻、克莱南夫人的顽固、弗罗拉的饶舌和自作多情等等。但由于这种漫画化抓住了他们各自性格的本质特征,使他们成了与众不同的“这一个”。

②严密的故事情节结构。作者在初版本的序中,开门见山便提到了他“对这个故事各种线索的把握”和“编织”,极其重视故事结构的严密连贯和完整。在这方面,小说在作者的全部作品中可以说是首一指的。例如,克莱南家的女仆艾弗莉明明看见她丈夫弗林特温奇深更半夜将一只小铁箱交给另一个与他长相一模一样的人,她丈夫拒不承认,反诬她在做梦(上卷第四章),这个谜直到下卷第三十章才揭开,原来是心怀鬼胎的弗林特温奇将装有那份遗嘱的铁箱交给他的孪生兄弟去保管,以便日后可敲诈克莱南夫人。又如上卷第二章写克莱南、弥格尔斯一家(包括侍女泰蒂柯伦)和韦德小姐在国外旅游初识,直至下卷第三十三章(小说倒数第二章)泰蒂柯伦从韦德小姐处偷出并带回那只小铁箱,交回到弥格尔斯和克莱南手中,使故事的这一线索完满收拢。小说中像这样“草灰线,伏脉千里”的绵密结构还有不少,每条线索、每种关系都安排交代得清清楚楚,精心构思和编织使得小说情节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③幽默生动的文学语言。作者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汇的丰富仅次于莎士比亚,而语言运用的生动形象、多姿多彩、幽默活泼,则完全可与莎士比亚媲美。小说虽笔调有些沉重悲凉,却仍时时闪出语言幽默夸张的火花。例如对拖拖拉拉部的描写,内容看似荒诞不经,细细回味便觉入木三分,直揭本质,而字里行间的冷嘲热讽,笔触锐利又不乏幽默。小说在刻画人物时,如那位无能又傲慢的小巴纳克尔在弥格尔斯家就餐时的狈相,那位呆不堪言的斯巴克勒,装腔作势的杰纳勒尔太太,等等,描写多令人忍俊不禁。小说中遣词用字之妙,许多地方令人叫绝。如下卷第五章杰纳勒尔太太恭维杜丽先生“是惯于对别人的思想施加影响的”,杜丽先生便大言不惭地回答:“嗯——太太,我曾经是一个相当规模的社团的——哈——首长。”说起两个女儿的过去时,他说,“她们一直跟着我”,“过着一种——哈嗯——默默无闻的隐居生活!”为了体面,将20多年的监狱生活说得很。又如一些名字:巴纳克尔(Barnacle),原词义为“附在底的甲壳动物;难以摆脱的人;积重难返的陈规陋习”;斯巴克勒(Sparkler),原词义为“闪闪发光之物,才气横溢的人”;杰纳勒尔(General),原词义为“普遍常规”等,从中不难体会到这些人物与原词义之间形成的讽刺意味。至于那个原义为“累赘的话,迂回的说法,遁词”的Circumlocation,自作者在小说中用以作为机关的名称Circumlocation Office之后,便从此成为“办事拖拉的官僚机关”的专有名词,而进入了英语词典,表现出作者在创造文学形象时语言的奇妙。

作品评价

编辑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①煽动性超过《资本论》。②是《小杜丽》使我迷上了社会主义。(《简明外国文学词典》)

英国小说家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双城记》是一部好小说;《小杜丽》不是一部好小说。但是《小杜丽》中“繁文缛礼局”那段描写却可以同《双城记》中“台尔生银行”那段描写媲美。(《狄更斯评论集》)

法国评论家安德烈·莫洛亚:交织着无数情节的浓密的森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Ⅰ》)

英国作家约翰·韦恩:①本文的目的是要论证《小杜丽》除了已经被确认的地位——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以外,它在狄更斯的著作中还占有特殊的位置。它是狄更斯作品中最静止的一部小说。②《小杜丽》是狄更斯最富有悲剧色彩的一部小说。③我认为《小杜丽》是他最成功的一部小说,因为它不仅宏伟,而且给人们启示。它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图景(几乎包括一切重要的事物)。此外,它结构完美,是狄更斯为了解决长篇叙事体的一些特殊难题所作的最切实的努力。(《狄更斯评论集》)

出版信息

编辑

中译本

出版时间

译者

出版社

字数

ISBN(书号)

1998年8月

金绍禹

上海译文出版社

823000

978-7-5327-2169-8

2012年1月

刘新民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978-7-81140-433-3

作者简介

编辑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年—1870年),英国小说家,生于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十二岁时,其父因债务坐牢,便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十七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1835年为下议院的采访记者,1842年旅游美国,1844年访问意大利,1846年前往瑞士,1867-1868年第二次游历美国。还常在英国漫游,向公众朗读自己的作品。其家庭生活不和谐,1836年和报社出版商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结婚,长期志趣不合。1858年追求女演员埃伦·特南,并和凯瑟琳解除婚约。1870年6月9日在写作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时逝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著有《匹克威克外传》《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贝》《老古玩店》《美国手记》《马丁·瞿述伟》《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