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剧场 编辑
环球剧场(Globe Theatre)位于英国伦敦,最初的环球剧场由威廉·莎士比亚所在宫内大臣剧团于1599年建造,1613年6月29日毁于火灾。1614年环球剧场重建,并于1642年关闭。1997年,一座现代仿造的环球剧场落成,命名为“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或“新环球剧场”,距离公园街(Park Street)的原址约205米远。
在舞台下方,有一个区域称为pit或yard(庭院)。观众只要花一个便士,就可以站着看演出。那些低俗的观众在观看表演的时候吃榛实和桔子,在挖掘环球剧场的时候,泥土中发现了坚果壳。在庭院的四周是三层体育场风格的座位,比站位的价格要高。
舞台的两侧的大型柱子撑起了舞台后方的屋顶,屋顶的天花板被称为天空。天空也有一个活板门,使表演者可以利用绳索或其他装置从空中降落。舞台后墙有两到三扇门,上方有一个阳台。门通向后台,演员在那里穿戴服装,等候上场。阳台是演奏者的位置,有时也可以作为一些场景的布景,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阳台。英国潘塔格拉姆(Pentagram)设计公司的西奥·克洛斯比(Theo Crosby )担任建筑师,布罗·哈波尔德(Buro Happold)公司承担了结构设计和维护,博伊登公司(Boyden & Co )为质量监督。麦科迪公司(McCurdy & Co)负责建造。1997年新剧场落成开放,命名为“莎士比亚环球剧场”。1995年,马克·赖伦斯 被任命为新环球剧场的艺术总监。2006年,多米尼克·德罗古尔接任。
内容简介
“剧场”剧院所使用的地皮是老板詹姆斯·伯比奇租借来的。眼看租期将满,剧场何去何从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詹姆斯·伯比奇为此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1596年詹姆斯·伯比奇去世,这个难题留给了他的儿子柯斯伯特。柯斯伯特想出了一个很绝妙的办法,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他在泰晤士河对岸的南华克,离玫瑰剧院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块地皮。 1598年12月28日,眼看着租约即将于年底到期,柯斯伯特派木工将“剧院”剧场整个拆除,把拆下来的木料运到新的地皮上。仅仅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新的“环球剧院”就建成开张了。这是一个豪华气派的剧场,莎士比亚在他的历史剧《亨利五世》中,曾借合唱队之口将这个漂亮的“木头圈子”做了一通褒奖。随着剧院的落成,在地皮的主人勃仑德爵士、剧场老板伯比奇两兄弟,以及宫内大臣剧团的5个演员之间,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莎士比亚是剧院5个主要演员之一,因而也顺利成章地成了剧院的合伙股东之一。经营
环球剧院的落成开张让玫瑰剧院的老板亨斯洛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事实上,在这两家相邻剧院的竞争中,玫瑰剧院也总是处于劣势。亨斯洛不得不设法改弦更张。1599年,亨斯洛的女婿著名演员阿林在泰晤士河对岸,克里普门以北的芬斯伯雷免税区购置了一块地皮。于是亨斯洛放弃了玫瑰剧院,在这里建造了命运剧场。同时,亨斯洛还进行了另一桩大规模的房地产生意投资。他把河岸区西边的斗兽场和“熊园”改建成希望剧院,兼作斗兽和演戏之用。
建筑分类
莎士比亚时代所使用的剧院建筑主要有两种:露天剧场,和室内厅堂。前者是公共剧院,而后者则是私人剧院。从大约1610年开始,同一个剧团夏天在公共剧院表演,冬天则到私人剧场表演。1615年以前,公共剧院至少有九家:“剧场”(The Theatre, 1576~1597)、“幕帷剧院”(The Curtain, 1577~1627)、“伯特戏院”(Newington Butts, 1579~1599)、“玫瑰剧院”(The Rose, 1587~1606)、“天鹅剧院”(The Swan, 1595~1632)、“环球剧院”(The Globe, 1599~1613;1614~1644)、“吉星剧院”(The Fortune, 1600~1621;1621~1661)、“红牛剧院”(The Red Bull, 1605~1663)、“希望剧院”(The Hope, 1613~1617)。这些剧院全部设在伦敦城外,在伦敦北郊或泰晤士河南岸。
清教徒革命以后
,掌握政权的清教徒对戏剧等娱乐活动采取敌视的态度,英国的剧场被关闭了二十年之久。上述那些名重一时的剧院都遭到了拆除的厄运。然而,清教徒的破坏并未能将英国戏剧那段光荣的历史从人们脑海中彻底抹除。数百年之后,历史学家们根据保存下来的图画、地图、契约和各种文件,对当时的剧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证。并且复建了其中的几所剧院。
考古发现
据历史学家们考证,当时的剧院建筑一般大约高12米,平面为直径约25米的圆形或八角形。纵深4米的地方,留给3层围廊和包厢,大厅所占进深不超过20米,包括一个垫高的长方形舞台宽12米,伸入厅内8米。由此可见,此类剧场的空间是比较逼仄的,同时登台的演员总共不能超过12人。至于容纳的观众数量,命运剧院是1600人,环球剧院是1400人,而“剧场”剧院则比较小,仅能容纳l000人。剧场内部是一个占地颇广的中央无顶空间,通称为“池子”或“场”,这里的观众只能站着看戏。环绕在“池子”周围的是三层有屋顶的楼廊,它们构成了剧场的外围部分。在池子里看戏的观众一律支付同等的入场费。如果另外再缴纳额外的费用,就可以进入楼廊内去看戏。楼廊上还设有包厢或“贵族席”,为国王陛下和达官贵人专用。舞台是一个高出地面四至六英尺的平台,向前突出伸入池子中。池子里的观众三面围绕舞台观看演出。与之相比,楼廊内观众的视野则开朗得多。此外,在前台后方还有一个叫“显露处”的地方,在它的背后有二门供上下场之用,此外“显露处”还能让台上的演员隐藏起来,或者根据剧情需要忽然出现。在舞台的第二层也有个类似的伸入空间,称为“内顶厢”,此外还有一两个窗口,演员可以从这里俯望或者攀爬。有的剧场舞台上有第三层空间让演员使用,以表示场景发生地点为极高之处,不过这一层通常是留给乐师们的。演员的化妆室设在舞台背后。在舞台的正上方还有一个走廊。这里是乐队演奏的地方,有时候也可以作为舞台的补充部分使用,例如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夜晚相会时朱丽叶所站的阳台就在舞台上的这个区域。有时候,一些轻佻浮浪的贵族子弟为了引人注目,也会坐在这个地方观看演出。17世纪时莎士比亚大多数作品都在环球剧场(Globe Theater)演出,但环球剧场在1613年演出《亨利八世》时被大火烧毁,400年后,新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Shakespeare's Globe Theater)在原环球剧场附近不远处重建,难得的是,剧场设计、建筑方式、建材运用,都力求与原本的环球剧场类似,以砖瓦和木材为主,饶富古意。
这里演出的莎士比亚剧都是伊莉莎白一世时期的风格,采取自然光线代替舞台灯,舞台布景相当简单无额外装饰,与观众席之间没有屏障,充分让观众与戏剧融合为一,与当时剧场情景相当类似。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兴建应归功于美国演员Sam Wanamaker CBE,当他1949年抵达伦敦时,赫然发现莎士比亚著名的环球剧场居然仅幸存一个墙上的青铜碑,于是决定要重建环球剧场,他的想法与努力逐渐受到国际重视,才有今日的新剧场诞生。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因为露天的关系,仅在5月至9月有莎翁戏剧演出。平常可参观剧场博物馆,内有一些环球剧场的背景历史,以及专人带领进入环球剧场参观。
设计师
1599年,环球剧场使用早期的剧场--“剧场”(The Theatre)的木料建造,该剧场是由理查德·伯比奇的父亲詹姆斯·伯比奇于1576年在伦敦Shoreditch建造的。伯比奇一家最初和“剧场”所在地的地主签订了为期21年的租赁合同。他们拆除了“剧场”的桁条,将之运到泰晤士河对岸,改造为环球剧场。 1613年6月29日,环球剧场在表演《亨利八世》的时候,木质的屋顶被大炮点燃,剧场被焚毁。根据记载,除了一位男子的马裤被点燃外,没有其他人员伤亡。
修建设想
1642年,和所有其他伦敦的剧场一样,1614年重建后的环球剧场被清教徒关闭。1644年,剧院被破坏,改成房屋。剧院的确切位置一直不为人知,直到1989年,地基的残迹在公园街的一幢名为Anchor Terrace的建筑的停车场下面被发现。也许建筑的地下有更多的残迹,但是这座18世纪的建筑已经被列入英国被保护的建筑,因此考古学家不能做进一步挖掘。环球剧场的实际参数没有确切数据,但是近两百年来学者考证出它大概的形状和尺寸。
修建特色
在舞台下方,有一个区域称为pit 一个长方形的开放式舞台,延伸到露天的庭院的中间,舞台大约为43英尺(13.1米)宽,27英尺(8.2米)深,比地面高出5英尺(1.52米)。在舞台上,设计了一个活板门,以便表演者从舞台下方进入舞台。
舞台的两侧的大型柱子撑起了舞台后方的屋顶,屋顶的天花板被称为天空。天空也有一个活板门,使表演者可以利用绳索或其他装置从空中降落。舞台后墙有两到三扇门,上方有一个阳台。门通向后台,演员在那里穿戴服装,等候上场。阳台是演奏者的位置,有时也可以作为一些场景的布景,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