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编辑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亦译作《艺术与生活》,是(俄罗斯)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创作的美学论著,首版时间是1855年。
该书着重探讨了美的定义、艺术美和现实美、艺术的价值和社会作用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文论史上第一个肯定了现实高于艺术,在方法论上具有开拓性的新意,同时也是对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论的反击。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把文论研究的范畴从传统的概念限制扩展到全部自然与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书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论断。认为“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美随时代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美的观念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同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作者主张艺术应该说明生活,对生活现象下判断,通过描写生活中提出的主题,表现一定的思想,成为“人的生活的教科书”。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
---|
美 |
美的反面 |
崇高与滑稽 |
伟大——非崇高 |
悲剧的概念 |
命运的问题 |
弱点与道德上的罪过 |
艺术中的美与现实中的美的比较 |
建筑 |
雕塑与绘画 |
所谓“创造” |
艺术价值的夸张 |
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 |
再现现实与模拟自然有别 |
形式与内容 |
结论 |
马克思、列宁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评语摘录 |
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他的美学 |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1853年写于彼得堡,系作者的学位论文。
作者继承并发展了别林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理论,“这篇论文的实质,是将现实和想象互相比较而为现实辩护,是在证明艺术作品决不能与活生生的现实相提并论”,从而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公式。作者在文论史上第一个肯定了现实高于艺术,在方法论上具有开拓性的新意,同时也是对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论的反击。
另一方面,作者又轻视文艺的典型化,认为艺术不过是现实的“抄本”和代替品,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从而贬低了文学的审美价值,表现出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的片面性。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提出文艺作为“生活教科书”的三大社会作用: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和对生活作出判断。还论及戏剧问题,认为生活与艺术中的悲剧事件由一定的客观条件决定,是社会现象的产物。指出悲剧是人的难关或死亡,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