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编辑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The 5th Mao Dun Literature Award)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类奖项。
该届茅盾文学奖共有138部作品参评。最终张平的《抉择》、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和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获得该奖。
时间 | 日程 |
---|---|
1999年2月23日至1999年4月30日 | 征集参评作品 |
1999年8月 | 筛选出25部候选作品 |
2000年10月18日 | 公布获奖名单 |
2000年11月11日 | 举行颁奖典礼 |
书目 | 出版日期 | |
---|---|---|
《抉择》 | 张平 | 1997年8月 |
《尘埃落定》 | 阿来 | 1998年3月 |
《长恨歌》 | 王安忆 | 1996年2月 |
《茶人三部曲》(第一、二部) | 王旭烽 | 1995年、1998年 |
该届奖项无入围名单,
《抉择》 | 《尘埃落定》 | 《长恨歌》 | 《茶人三部曲》 |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委员会委员的构成比之第四届评委构成有较大的更新,更新名额超过了一半以上 。这使得评委更为年轻化,第四届一些年龄在70岁至80岁之间的评委没有参加第五届的评选工作。该届评委的年龄在43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比上届低了10岁左右 。
1999年8月,20名审读小组成员便选出了25部备选作品。时隔一年多才终评,主要原因是进入终评投票的作品多达30部,总字数超过1500万字,而每个评委都要仔细阅读。加之在终评期间还有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等一些工作延误了评选日期 。
在终评期间,一名评委因其亲属为某部参评作品的责任编辑,主动提出回避,评委会也为了保证评选的公正性,批准了其回避的请求 。
由于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部分获奖作品市场销量平平,为了提高获奖作品的知名度和确保茅盾文学奖的文坛权威地位,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公布获奖名单后,对获奖作品进行了宣传 。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者的年龄普遍低于第四届,知名度也较上届更高,读者即使不知其作品也知作者之名 。该届的获奖作品中,张平的《抉择》直面人生、关注时代,以敢为人民代言的最大勇气和张扬理想的胆识,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阿来的《尘埃落定》则兼用写实与象征的手法,轻巧而富有魅力地写出了康巴人的沉重生活和丰厚的藏文化意蕴。王安忆的《长恨歌》,抒写上海市民文化的一方天地,并浸润出令人难以释怀的艺术感染力。而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前两部,显示了作者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这些获奖的长篇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学创作日趋繁荣的进程和取得的显著成绩 。(《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综合评)
该届茅盾文学奖虽然仍免不了遗珠之憾,存在部分作品呼声甚高却惨遭落选,但它们的落选让人在惋惜之余,又不能不感到些许宽慰:1995年到1998年的长篇佳作,绝不仅仅止于四部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非常精致,也没有什么硬伤,有行云流水的飘逸,也有急管繁弦的奔放,可惜这部作品却没能“笑”到最后;阎连科的《日光流年》文笔细腻,结构奇诡,故事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极富冲击力,许多人原来预测它会和余华的作品在该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有激烈的竞争,其中总会有一部作为这一代富有艺术探索精神的年轻作家的代表在茅盾文学奖中占一席之地,而最后他们同时落选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另一部落选的《中国制造》的作者周梅森,跟获奖的《抉择》的作者张平一样,都是中国国家图书奖的得主。《中国制造》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波澜壮阔,扣人心弦,艺术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可以说是该届茅盾文学奖一个重量级的竞争对手,可惜它最后也排在了获奖名单之外。讲述一个家族历史沧桑的作品《第二十幕》,以及历史题材的作品《雍正皇帝》和《杨度》也遗憾落选 。(《人民日报》、人民网综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