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蔷薇 编辑

前苏联作家散文集

金蔷薇》是前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955

在书中帕乌斯托夫斯基探讨了写作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品构思的产生过程;作家应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磨炼语言;想像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功能;人物性格本身的逻辑性;灵感的由来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金蔷薇

外文名:золотаяроза

作品别名:金玫瑰

作者:【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文学体裁:散文集

首版时间:1955年

字数:185000

内容简介

编辑

《金蔷薇》中,帕乌斯托夫斯基就有关艺术家创作过程的问题谈了自己的体会。

《珍的尘土》讲述了巴黎清洁工约翰·沙梅为他心爱的姑娘做一朵金蔷薇的故事

《摩崖石刻》从拉脱维亚渔村旁的一块“纪念那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们的石碑谈起,强调了艺术家的良心、内心的召唤,强调了艺术家的使命感,要与人民、与历史的命运紧紧相连。

《几朵木花》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诗歌的矫揉造作的模仿,强调要对生活抱有意的理解,要珍惜少年时代幻想的激情。

《第一篇短篇小说》回顾了自己写短篇小说的经过,指出作家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闪》谈了构思产生的奇妙状态,同时批评了人们对作家灵感的种种误解。

《作品人物的反叛》讲解了作家笔下的提纲、人物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变化理。

《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记叙了自己的中篇《卡拉一布加兹海湾》的酝酿过程,强调要坚信人类理智的力量,坚信人类心灵的拯救一切的力量,要热爱大地

《心灵的印痕》讲述了自己的短篇小说《电报》和中篇《猎犬星座》的产生过程,说明作家要用“心”去生活,而不要专去收集“材料”。

《钻石般的语言》达了作祖国语言的细致的观察、体会和感受,对语言与人民,语言与大自然之间密切关系的思考。

《辞书》提倡学习人民中活生生的语言;提倡在大自然中学习语言,领会大自然的诗意。

《发生在阿勒斯万格公司的一件事》讲述了报编辑布拉果夫为老作家梭勃里改稿的经过,说明了“适当地打上去的一个标点,对读者起着多大的作用”。

《似乎无足轻重》列举了许多作家写作时的精神状态、心理感受和写作习惯,展现了艺术家创作这个伟大而美妙的过程。

《车站餐厅里的老人》从一则小故事讲起,强调了细节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白夜》通过回忆自己的中篇小说《查理·隆谢维里》的写作过程,告诉人们,究竟是什么使僵死的材料突然活。

生命力的发端》抒发了对人类想象力的感受,指出想象力是人类艺术活动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的本性之一。

《夜行的驿车》讲述了安徒生为了童话艺术而牺牲爱情的故事。

《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一一介绍了几个作家的创作特色。

《洞察世界的艺术》谈了写作技巧之重要。

《在卡车的车厢里》谈了艺术家对大自然要有细致的、投入的观察。

作品目录

编辑

珍贵的尘土

研读地图

车站餐厅里的老人

马克西姆·高尔基

摩崖石刻

心灵的印痕

白夜

维克多·雨果

几朵木花

钻石般的语言

生命力的发端

插在钮中的一朵小玫瑰花

第一篇短篇小说

矮林区中的泉水

夜行的驿车

哈伊尔·普里什文

闪电

语言和大自然

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

亚历山大·格林

作品人物的反叛

花和草

契诃夫

爱德华·巴格里茨基

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

辞书

亚历山大·勃洛克

洞察世界的艺术

火星

发生在阿勒斯万格公司的一件事

居伊·德·莫泊桑

在卡车的车厢里

利夫内的雷

似乎无足轻重

伊凡·蒲宁

与自己话别

创作背景

编辑

苏联卫国战争前,帕乌斯托夫斯基在莫斯科尔基文学研究所散文讲习班讲授写作技巧和心理学有十余年之久,授课内容十分丰富,但既未印成讲,也未速记下来。帕乌斯托夫斯基遂决定将其写成书,题名《铁玫瑰》。这一书名取之于乌克兰流浪歌手奥斯塔勃的经历。这位歌手曾用铁打了一朵玫瑰花。可是他刚刚着手写这部作品,卫国战争爆发了,写作因之中断。直到五十年代,帕乌斯托夫斯基才重新开始此项工作。其时关于铁玫瑰的故事,他已写进了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第一卷《遥远的岁》,作者便调整了原先的写作计划,将此书易名为《金蔷薇》。以上便是《金蔷薇》一书之缘起。

1955年,苏联《十月杂志第九和第十期连载了《金蔷薇》。同年,苏联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单行本。1957年,作者对《金蔷薇》作了一次修改,收入该年苏联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六卷集《帕乌斯托夫斯基文集》第二卷。

此后,帕乌斯托夫斯基曾着手写作《金蔷薇》第二卷,探讨散文的诗化、旅行对于创作的意义、虚构的意义、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但未及成书,便离开了人世。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又一次对《金蔷薇》第一卷全书作了全面的修订润饰,还重写了《契诃夫》和《亚历山大·勃洛克》,新写了《伊凡·蒲宁》和《插在钮孔中的一朵小玫瑰花(记尤里·奥列沙)》。此乃最终的修订本,收入苏联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九卷集《帕乌斯托夫斯基文集》第三卷。

作品鉴赏

编辑

作品主题

《金蔷薇》每篇分别以诗情画意的笔触阐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并无情节上的依存性和连续性。然而人们却不觉得此书结构松散,内容庞杂。这是因为有一条线似磁石一般贯穿全书,将所有章节凝聚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条红线便是以本书书名《金蔷薇》所象征的作家对文学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金蔷薇》是一本探讨作家创作的奥妙的书。然而,这部作品的最大的艺术特点就在于,这部探究艺术创作过程的书不是用抽象、思辩的理论语言写成的,既不是文学理论研究,也不是文学创作指南,而是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眼,对作家的劳动过程做出独特的审视。

《金蔷薇》虽然谈的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的过程,探讨的是作家劳动的特征、规律、经验,然而可以发现,这一切都蕴含着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情感追求和审美理想。他向往一个珍惜艺术价值的社会,向往生活中那点点滴滴的瞬间的美,他力图唤起人们对幸福、对美的渴望,并激励人们去追求人、自然、艺术高度和谐的社会。对艺术创作的细致而独到的审视,是为了唤人们身上对美的感悟力,是为了予人们想象的翅膀,从而能够发现并创造生活的美。因此,《金蔷薇》里体现出来的是帕乌斯托夫斯基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独特的文化操守和人道主义精神。

艺术特色

同时,《金蔷薇》也保持了帕乌斯托夫斯基艺术创作的独特风格,其间处处洋溢着清新抒情气氛,语言隽永,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锲而不舍地追求美”的气息。其文体之妙、语言之美、构思之巧。短小篇幅中容量之大,均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智慧。

作品影响

编辑

此书问世时,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尚盛行于苏联文坛卫道者们言必称文学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强调作家的首要任务为世界观的改造,要求于作家的是歌功颂德,图解政策,把探讨自我表现和写作技巧的言论斥为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所以像《金蔷薇》这样一部挣脱条条框框的桎梏,探讨文学创作本身规律的作品的问世,在当时苏联读书界眼里不啻沙漠中的一泓清泉,长年来一直受到普遍的欢迎。

作者简介

编辑

帕乌斯托夫斯基帕乌斯托夫斯基

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俄罗斯作家。出身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家庭。从中学时代起他就醉心于文学,191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俄国的社会生活,参加过红军,当过记者及报社编辑。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使他一举成名的是中篇小说《卡拉-布加兹海湾》(1932)。后来他还写了一系列画家、作家的传记小说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伊萨克·列维坦》(1937)、《塔拉斯·谢甫琴柯》(1939)、《北方故事》(1938)等。卫国战争时期他当过战地记者。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玫瑰》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受到广泛欢迎。后期他致力于创作长篇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1945~1963),反映了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作者的经历,是作者对创作历程和道德、精神内容的思考、探索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