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的女儿 编辑

普希金创作中篇小说

《上尉的儿》是俄国作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6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青年军官格里尼奥夫和上尉的女儿玛丽娅之间曲折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把格里尼奥夫的个人命运与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不大的篇幅中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画面和会内容。刻画了各种不同阶层人物的性格,揭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

《上尉的女儿》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作品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上尉的女儿

外文名:капитанскаядочка

作者:【俄】普希金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首版时间:1836年

字数:约90000

内容简介

编辑

《上尉的女儿》《上尉的女儿》

彼得·安德列耶维奇·格里尼奥夫是俄国西姆比尔斯克一个有三百个农奴的贵族的儿子。父亲安德列·彼得罗维奇曾任过陆军中校。彼得还在娘肚子里时,父亲就给他登记为近卫军中士了。五岁时委托给夫萨威里奇教管。十七岁时,父亲叫他到俄国南方奥伦堡去当兵。由萨威里奇随行,作为保护人。临别时,父亲叮嘱儿子要于职守,牢记这样的谚语:“衣服要趁新珍惜,名誉要从小爱护。

彼得在城里遇见轻骑兵上尉伊凡·伊凡诺维奇·祖林。他是到西姆比尔斯克召募新兵的。他邀彼得喝酒、打台球赌博,结果彼得输了一百卢布。他要萨威里奇拿出钱来付赌账,萨威里奇不肯,彼得便训斥他说:“我是你的主人,你是我的仆人。钱是我的。我输了钱,因为我愿意这样。我劝你,不要自作聪明了,怎样命你,就该怎样去做。”为此,萨威里奇哭了。过后,彼得也感到对不起这位忠诚的管教人。

彼得的雪橇向一片“沙漠似的荒原”驶去。突然刮起了暴风雪。他们迷失了方向。在暴风雪中出现了一个过路的陌生人,彼得要他指引路。那人便跳上了雪橇,把他们带到一个安全的村舍。那儿有一家旅店,陌生人和哥萨克店主打着隐语。彼得感到这位陌生人“外很了不起,他大约有四十岁,中身材,瘦瘦的,肩膀却很宽。”彼得为酬谢这位向导,买酒给他喝。第二天分别时,还把自己的兔皮袄赠给了他。这位陌生人不是别人,他是在落难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他对彼得说:“谢谢……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恩典。”

《上尉的女儿》《上尉的女儿》

彼得到了奥伦堡,被派到白山要塞当军官。要塞司令伊凡·库兹奇·米罗诺夫上尉是个精神奕奕、身材高的人。他的妻子伐西里萨·叶戈洛芙娜协助丈夫工作,而且,她还过问军事,因为她比丈夫更能干。他们有个十八岁的女儿玛丽娅·伊凡诺夫娜 ,小名叫玛莎。她有“圆圆的脸,润的颊,淡色的头发整整齐齐地梳到发红的耳朵后面”。他们一家居住在边塞地区已有二十多年了。彼得来到的第二天,上尉便他去吃饭。从而结识了他们一家。 上尉属下有个青年军官叫士伐勃林。他因决斗,新近从别处近卫军中转来。这是个相当伶俐乖巧的人,他谈话刻薄而又有趣味。他正在追求玛莎。因此,他在彼得面前,把她说成是个傻丫头。不久,彼得和玛莎亲近起来,并且互相爱慕了。

有一天,彼得写了一首爱情念给士伐勃林听。士伐勃林便对他进行讽刺和挖苦,并嘲他已爱上上尉的女儿了。于是他们由口角成决斗。在决斗时,彼得本来占了上峰。刚好,萨威里奇赶来阻止,叫了彼得一声,彼得一回头,便被士伐勃林狠狠地砍了一剑。 彼得伤势很重。五天后才清过来。他在上尉家治伤,玛莎一直看护着他,并为他日夜担心。这样,他们的感情更接近了。士伐勃林被上尉夫人锁在面包房里坐禁闭。后来,在彼得请求下,把他释放了。彼得向父亲写信,要求父母答应他和玛丽娅的亲事。可是,父亲不同意,加上士伐勃林暗中写信告发他,他父亲已知道彼得和人决斗的事了。玛莎为此“脸色苍白了”。她说如果得不到彼得父母的祝福,他们便不可能得到幸福,她不能嫁给彼得。

她尽量抑制住内心的痛苦,回避他。1773年10,普加乔夫率领农奴和哥萨克在俄国南部举行了暴动。白山要塞出现了普加乔夫的传单。要塞里的哥萨克士兵开始骚动起来了。军官们捉到一名散发传单的巴什基人。这是个七十余岁的老人。他没有鼻子和耳朵,是过去造反时,被沙皇政府割去的。在审问时,他不会说话,原来他的舌头也被割去了。不久,普加乔夫率兵攻打白山要塞,他“骑着白马,穿着红袍,拿着出鞘的佩刀”,由部下蜂拥而来。上尉米罗诺夫打开了要塞大,要驻防军往外冲,但士兵们都呆立不动。普加乔夫顺利地占领了白山要塞。居民们都从家里拿出盐和面包(按俄国习惯是招待最尊客人的礼物)来欢迎普加乔夫。要塞中被俘的军官,除士伐勃林投降外,其余的都受到审判

上尉夫妇不愿归降,被杀死。当普加乔夫下令要绞杀彼得时,萨威里奇上前求救。普加乔夫这才认出,彼得是在旅店送兔皮袄给他的年青军官。他赦免了彼得,并伸出自己的手给彼得吻,但彼得恪守忠于沙皇的誓言,不去吻他的手。普加乔夫含笑地叫人把彼得扶起来。居民们都向普加乔夫宣了效忠誓。 玛莎躲藏在牧师家里。士伐勃林想要得到她,没有去告发她。普加乔夫派士兵叫彼得到住所去。在那儿,彼得看到普加乔夫和部下自由地交谈。他那“端正的,十分愉快的容貌一点也没有显出残忍的样子”。他和士兵们一同唱着俄罗斯民歌,对沙皇进行了尖锐的嘲笑。他们唱道:起义的人民对付沙皇有四个亲密的伴侣:黑夜、大刀、快马和硬弓。普加乔夫见到彼得感激地对他说:“你在我不得不躲避我的敌人的时候给了帮助。”他劝彼得为他服务,他可以封给他官职。但彼得没答应,因为他已向女皇叶卡杰林娜二世宣过效忠的誓。于是,普加乔夫答应给他自由。他说:“赏就赏,罚就罚,你爱往哪儿,就往哪儿去吧!”

普加乔夫的起义部队要开拔了。他指定士伐勃林为白山要塞司令。彼得要到沙皇军队驻守的奥伦堡去。普加乔夫便派人送给他一匹马和自己的一件羊皮大衣。彼得临行前,偷偷地去看玛莎,她病得很厉害。彼得只好嘱托牧师的妻子照料她,有要紧的事送信给他。 彼得到了奥伦堡。他本想请将军派兵去收复白山要塞。但官员们在军事会议上说:“军队不可靠,成功没有把握,躲在坚固的城墙里防守要好得多。”随后,普加乔夫领兵围困了这座城市。在一次交战时,一个投降普加乔夫的白山要塞的士兵,交给彼得一封信。

信是玛莎写的,信中说,士伐勃林强迫她要在三天内答应和他结婚,否则,他便要告发她了。彼得拿着信去见将军,要他发兵救援。但将军不同意。彼得只好私自离开了奥伦堡,赶往白山要塞去。 彼得出城不远,便被普加乔夫的士兵捉住了。普加乔夫对他进行了问讯,彼得告诉他要去白山营救一个孤女。普加乔夫惊愕地说;“我的人敢欺侮孤女呢?……任意胡行和欺侮人民的人,我要绞死他。”彼得告诉他,那孤女就是他的未婚妻。普加乔夫决定亲自陪他一道到白山要塞去。在路上,普加乔夫对他讲了一个乌鸦和老寓言。乌鸦吃死尸能活三百年,老鹰喝生血只活三十三年。

有一回,乌鸦劝老鹰吃一匹死马。老鹰啄了一口说:“不,乌鸦老弟!与其吃死尸活三百年,不如痛痛快快地喝一次鲜血。”普加乔夫赞扬老鹰的自由和勇敢的精神。 他们乘车到了白山,营救了玛莎。普加乔夫打算亲自为彼得举办婚礼。这时,士伐勃林便狗急跳墙,揭发玛莎是上尉米罗诺夫的女儿。普加乔夫问彼得为何隐瞒不告诉他。彼得说,如果他说出玛莎是上尉的女儿,她能活到今天吗?普加乔夫听了,觉得有道理,便命令士伐勃林给彼得开一份通行证。彼得愿意把玛莎带到哪儿,便带到哪儿。然后,他和彼得分别,回到奥伦堡战场去了。 彼得决定把玛莎送到父亲田庄上去。

在路上,他遇见已提升为轻骑兵少校的祖林。祖林劝彼得参加他的军队,不要回家去了;玛莎可以叫萨威里奇护送回家。彼得答应了。不久,果里岑公爵击败了普加乔夫,解了奥伦堡之围。但普加乔夫又在西伯利亚工厂出现了,纠集了更多的军队攻下喀山,并向莫斯科进逼。伏尔加河一带村庄的农民都起义了,地主躲在森林里,祖林的军队接到横渡伏尔加河的命令。彼得先行渡河,准备先回去探家和看望玛莎。但他的田庄上的农民也起义了,农民把彼得父母及玛莎锁在谷仓里。彼得正要把他们营救出来,恰好,士伐勃林领兵来到了。彼得受到包围。士伐勃林要彼得一家投降,彼得不肯。士伐勃林便下令烧谷仓。彼得在冲出谷仓时,被一块火砖打倒了。于是,士伐勃林把彼得一家捆绑起来。并下令把他们绞死。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祖林得到萨威里奇的报信,带兵赶来了。营救出彼得一家,并把士伐勃林俘虏了。

1774年,普加乔夫的军队失败了。彼得由于和普加乔夫的关系以及擅自离开奥伦堡的事件,被士伐勃林告发。他遭到逮捕和受审,最后判处终身流放西伯利亚。玛莎以上尉女儿的身份,上彼得堡去求见女皇叶卡杰林娜二世,她把她和彼得的关系,以及他们前后的遭遇,原原本本地告诉女皇。于是彼得得到女皇的宽大和赦免。他和玛莎结了婚。普加乔夫被沙皇判处绞刑。受刑的那天,彼得也在场,普加乔夫从人群中认出了他,并向他点点头。然后,他从容地受刑而死。

作品目录

编辑

第一章 近卫军中士

第六章 普加乔夫暴动

第十一章 叛乱的村庄

第二章 向导

第七章 猛攻

第十二章 孤女

第三章 要塞

第八章 不速之客

第十三章 被捕

第四章 决斗

第九章 离别

第十四章 受审

第五章 恋爱

第十章 围困

删去的一章

创作背景

编辑

时代背景

作品的写作背景正值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沙皇对民主力量实施令人发指的残暴统治,阶级力量尽管悬殊有别,但人民暴动、军阀起义在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下仍然频频爆发。与此同时,贵族却把改革中所赢得的阶级利益进一步演化为不断追求财富、地位、享乐的生活状态,从而大大限制了贵族扩大自身势力的机会,且由于其自身普遍缺乏的现代进取精神,他们对俄国所引发的各种社会危机渐感无能为力。因此,农民揭竿反抗的正是一个封建落后、摇摇坠、行将就木的农奴制国家,他们是在为争取一个充满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国度而与统治势力进行殊死搏斗。

创作历程

普希金很早就打算写一部以农民起义为主题的小说。由于写作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正面地去描写普加乔夫起义,而只能在有限制的“家庭纪事”的范围内,从一个侧面去展示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描绘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

为了写这部小说,普希金花了很长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他首先研究了与普加乔夫起义相关的档案材料,写出了一部学术著作《普加乔夫史》(后经沙皇尼古拉一世改名为《普加乔夫叛乱史》出版)。然后又参阅了那个时代各方面人物的回忆录,最后还亲自到起义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这样就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介绍

编辑

彼得

彼得·格里尼奥夫寄予了作家美好的贵族愿望,主人公从小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尽管在法国先生博普的引导下沾染上玩世不的不良品性,但并不影响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蜕变成一个正直、勇敢、对爱情忠贞不治、具有高度贵族荣誉感、对国家尽职尽的优秀贵族青年。

从个人的情感来看,格里尼奥夫具有理想的人文主义精神。格里尼奥夫处处尊重长辈的意志,恪守父亲灌输的资族道德,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珍惜名誉要从幼小时候起。在战争中,即使面临死亡,也毅然秉承着父辈的尊严和骨气。格里尼奥夫对待朋友遵守高尚的道德原则,在祖林蓄意为之的赌局上,前并未因为借款较高而失信朋友。在奥伦堡狂风暴雪的夜晚,主人公古道心肠,既出于感恩又出于仁慈把价格不菲的皮袄转赠给衣着单薄的普加乔夫,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爱情上,格里尼奥夫从奥伦堡冒死回到白山要塞从卑劣的敌手施瓦勃林手中救走玛丽娅,并且在沙皇审案的过程中为了保全玛丽娅的名誉而置自己的危险于不顾,这些情节把一个普通人物丰富细腻、为爱情视死如归的甚至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普加乔夫

文本中,格里尼奥夫在奥伦堡一个狂风暴雪的晚上第一次结识普加乔夫,后者单薄而破旧的衣着表现了人物典型的农民特征,他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为后文普加乔夫的首领身份埋下了伏笔。普加乔夫在攻下白山炮台之后第三次出现,这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起义领袖,也是一个知恩图报、深明大义的普通农民的形象。由于兔皮袄的馈赠,普加乔夫多次赦免主人公,对他关怀备至,且在紧要关头不吝相助。除此之外,晋加乔夫在自己的战友面前不以领袖自居,而是亲如兄弟,平和近人,作家对普加乔夫的这番描写,显然与官方蓄意扭曲的暴徒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不仅揭穿了沙皇在起义军与人民关系上企图挑拨的用心,也完整地塑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农民领袖形象。另外,普加乔夫除了正直善良、刚强果敢、憨厚豪放等个性特征外,对于起义事业也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追求自由、献身革命的道路上流露出大无畏的英雄本色。普加乔夫对格里尼奥夫讲述的一个乌鸦与老鹰的寓言故事,表明了自己“与其吃三百年死尸,还不如喝一口鲜血来得痛快”的革命立场,鲜明地体现了人物热爱自由和献身于事业的崇高理想。

玛丽娅

玛丽娅是要塞司令伊万·库兹米奇·米罗诺夫上尉的女儿。她有“圆圆的脸,红润的颊,淡黄色的头发,整整齐齐地梳到发红的耳朵后面”。当格里尼奥夫决斗受伤,躺在她家里修养时,她一步都不离开格里尼奥夫,细心地照顾他。她还请求父母原谅卑鄙的什瓦布林。当格里尼奥夫的父母来信拒绝接受玛丽娅为儿媳时,她说如果得不到其父母的祝福,他们便不可能得到幸福,她不能嫁给彼得。她尽量抑制住内心的痛苦,回避他。在经过白城一难之后,她毅然决定成为格里尼奥夫的永不分开的妻子。当格里尼奥夫被罚到西伯利亚,玛丽娅比任何人都难过,她认为自己是祸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去营救格里尼奥夫。玛丽娅在两个仆人的陪同下来到彼得堡,通过各种关系,想尽各种办法,以上尉女儿的身份终于见到了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玛丽娅把自己与彼得的关系,以及他们前后的遭遇,原原本本地告诉女皇。玛丽娅机智地说服了女皇,终于使格里尼奥夫得到女皇的宽大和赦免。出狱后,格里尼奥夫与玛丽娅结婚。

什瓦布林

什瓦布林是个伪君子。这是个相当伶俐乖巧的人,他谈话刻薄而又有趣味。为了得到玛丽娅的爱,防止格里尼奥夫对玛丽娅的追求,什瓦布林使用愚弄、嘲笑和贬低玛丽娅的卑鄙手段。在与格里尼奥夫决斗时,什瓦布林乘格里尼奥夫不备之时,刺伤了他。为了在玛丽娅面前表示忏悔,虚伪地向格里尼奥夫赔礼道歉。为了将格里尼奥夫与玛丽娅分开,他暗地写信将格里尼奥夫与玛丽娅交往的事告诉格里尼奥夫的父母。在普加乔夫进入白城时,什瓦布林又作为叛徒,倒向普加乔夫一边,明哲保身,并接替了原城堡司令的职位。他在混乱之时,逼迫、威胁被困的玛丽娅嫁给他。当局势变化之时,他又推卸责任,做伪证。他完全是一个卑鄙下流、背叛友情、见风使舵的伪君子、小人的形象。这个人物形象也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绊脚石,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些败类,社会才会有恶、冲突、动荡、流血和牺牲

萨维里奇

《上尉的女儿》成功地刻画了普加乔夫这一农民起义军领导人的形象,但是小说中格里涅夫的仆人萨维里奇的形象是令人深思的,他对主人的“忠心耿耿”固然是一种未觉悟的奴性的表现,但从中也折射出被扭曲了的劳动者待人热诚无私,热情善良的品格的辉,他对本来属于同一阶级的普加乔夫持敌对态度则是统治阶级意识毒化的结果。普加乔夫运动之所以失败,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大多数俄国农民还处于萨维里奇这种不觉悟的状态中。这是萨维里奇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普希金把宗法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加以理想化,他企图证明,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不必通过暴力解决,只要有好心肠的主人就行,这里反映了普希金的偏见。

作品鉴赏

编辑

作品主题

《上尉的女儿》是一部反映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的历史题材小说。历史上,贵族社会和沙皇政府一贯丑化普加乔夫,把他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强盗,而普希金却怀抱琵琶另弹别调,把他塑造成一位机智勇敢、乐观豪、胸怀远大理想而又深受人民爱戴的农民运动领袖,同时在作品中生动地展示了这场运动波澜壮阔的规模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表达了作家对封建压迫下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农奴制度与专利统治的深刻批判。

艺术特色

《上尉的女儿》构思的绝妙之处首先在于,普希金没有将普加乔夫与农民起义军的其他领袖及主要成员构成人物关系,也不是从农民起义军角度来写农民起义,而是将普加乔夫与农民起义军相对立的——沙皇军队下层军官格里尼奥夫、士伐勃林等构成了人物关系,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格里尼奥夫自述的方式展开小说情节。小说中的特殊人物关系设置,有两个十分突出的优势。

一是从起义军对立阶级的贵族军官格里尼奥夫的角度来写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选材视城更加开阔,不仅真实感人,而且更有说服力,让人们深切理解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的必然性。二是小说中的人物较少,人物关系较为简单,这种特殊的人物关系设置决定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在格里尼奥夫、普加乔夫、士伐勃林、玛莎等四个人物之间,尤其是在普加乔夫与格里尼奥夫之间展开的。小说情节线索清晰简明,内容简约得当,以中篇小说的篇幅承载长篇小说的信息容量,不仅笔墨经济,结构紧凑,也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演进。

由于《上尉的女儿》人物关系设置的特殊性,使得这部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与同题材作品相比明显不同:其一,普加乔夫虽然是农民起义领袖,但却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只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小说的主人公是贵族军官格里尼奥夫,整部小说是以格里尼奥夫自述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展开情节的。其二,格里尼奥夫是小说中诸多事件的参与者,也是某些重大事件的目击者。普希金从一个亲历普加乔夫起义、一个起义军对立阶级的贵族军官的所闻所见亲历角度构思作品,直接反映了普加乔夫起义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情节的真实性和真切感。其三,小说多次描写格里尼奥夫与普加乔夫的近距离接触,但作为贵族和沙皇军队军官的格里尼奥夫对普加乔夫起义并不理解。在他看来,普加乔夫是“暴徒”,是“强盗”,是“自封皇帝”,农民起义军是“叛军”。这恰恰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本质:农奴和沙皇政府、农民起义军和沙皇军队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同时,从第一人称的叙述中,读者仍然可以透过叙事者的叙述,体会到小说“隐含作者”的真实意图,即作者普希金对农民起义的充分理解与深刻认同。

小说的情节演进主要取决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小说情节的演变发展又必须表现人物性格。在中外名著中,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较多地体现为社会背景,人物命运如何改变、情节如何发展变化仍然决定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上尉的女儿》把农民起义作为小说的重要情节,以这一重大事件直接改变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小说情节曲折起伏,惊险异常。这样的情节设置在中外名著包括反映法国大革命果的《九三年》、狄更斯的《双城记》中都极为少见,这体现了普希金《上尉的女儿》构思的独特性,也体现出作者善于将小说情节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联,既写了多变的人物命运,又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在设置组织小说情节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才能。

作品影响

编辑

该作在艺术上有很多创新之处,对后世作家产生重大的影响。把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人物、个人的悲欢离合与重大历史事件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的写法,是《上尉的女儿》艺术总体上的特点。这种写法,据说最早见于18世纪末期英国小说家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中。普希金借鉴了这种写法,并对其加以灵活运用,使之达到了新的水平。

作品评价

编辑

国文批评家别林斯基:“(《上尉的女儿》是)散文体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整个创作的“压卷之作”。

俄国作家果戈理:“同《上尉的女儿》相比,别人的小说简直都成了一碗油腻的菜汤。”

作者简介

编辑

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1799-1837),俄国诗人。生于莫斯科。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使俄罗斯文学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主要作品有长诗《叶普盖尼·奥涅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