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万英镑 编辑
《百万英镑》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发表于1893年。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办事员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
伦敦的两位富翁兄弟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文章以其略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大师小说中讽刺与幽默,揭露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
表层虚构,深层真实,从怪诞中写出真实,是《百万英镑》幽默讽刺的主要特色。从表层上看,《百万英镑》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其中的情节很荒诞,令人难以置信,如一张面额高达百万英镑的钞票,两个有钱人打赌,以及众多的夸张情节。但怪诞中有真实的东西: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有钱就能赢得尊重,没钱就会处处遭人白眼。虚构的表层,虚构的故事情节,没有影响作品深层思想的真实性,没有减弱作品的批判力,却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
马克·吐温善于把幽默与讽刺有机会地结合起来,揭露嘲笑各种丑陋的东西。由于幽默与讽刺的有机结合,往往很难分清哪是幽默,哪是讽刺。
《百万英镑》中,幽默的珠子一个接一个:亨利去拾别人扔掉的梨,去饭店狂吃一顿后要求找钱,在服装店收到先冷淡后热情的接待,身无分文的人救了一个矿主并因此真成了百万富翁,最后他居然娶了大富翁的女儿。串起这幽默故事的主线就是讽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精心构思出的幽默情节,无情地讽刺一切向钱看的嘴脸。
马克·吐温以幽默讽刺见长,少了一份刻薄,多了一份亲近,更易打动人心、赢得共鸣。《百万英镑》也不例外,生花妙语随处可见。“我”难以忍受衣服店服务员的鄙视,挑战性的递上百万钞票时,“他笑容可掬地拿了过去,那种笑是堆满了整个面孔的,其中包括皱纹和螺旋纹,与你向水中扔了一块砖的地方差不多,随后在他看了一下那张纸币时,这种笑就立刻凝在脸上了,死了似的,仿佛你所见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的水纹状的、到处都是蛆虫一样的大片的熔岩似的”。把服务员见钱眼开、眯着眼睛笑的动态比喻成波纹,而且是形态各异的波纹,可见笑容中的媚态,而僵住的笑容是冷却的熔岩、蛆虫遍地则表现出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鄙夷之情。其后,经理又奉承道:“让那些小客户们稍候一下吧,记好这位先生的地址。”这段话不仅把老板讨好富人的媚颜奴态刻画的入骨三分,“让那些小客户们稍候一下”还说明了虽然社会认可“人人平等”的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人都自觉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媚上欺下,在自己被欺压、被蔑视的时候想要尊重与公平,但却对比自己卑微的人嗤之以鼻,这也说明了心理学中的著名结论“施虐者往往都曾被虐”,人的劣根性是难以更改的。
夸张也是作者鲜明的语言特色。波霞腼腆地“甚至头发也红了”、劳埃德得到“我”的帮助时“在一阵大喜中手舞足蹈,几乎会将家具都弄散架”都具有丰富的感染力。“我”在与公爵争夺首位时,“尽管吵得不可开交,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接着他就不顾一切地用他的家世和祖先来显耀一下,我估计他最有力的依据是征服王,就用亚当来对付他,我声称自己的祖先是亚当,从我的姓就能够看出来,而他仅仅是个支系的”,双方拼命攀比京世与祖先,居然连亚当都搬了出来,可见交际应酬的无聊、市侩。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独特叙事视角来展开叙述,其独特性在于人物有限叙事视角的采用使描写对象陌生化,即使读者习以为常的事物或事件经过艺术处理,或放大或变形,由审美的自在之物转变成审美对象,唤回了读者对生活的原初感受,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物,进而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小说中对于当时英国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对于金钱的崇拜行为通过‘我’的视角予以放大,使读者强烈的感受到人们对金钱的贪欲导致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金钱腐蚀了人的心灵扭曲了人性。
《百万英镑》中的间接塑造法对于人物性格的呈现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小说中“我”与旧识劳埃德走了三英里,途中他始终在述说他的经历,我因为想念心上人什么也没听进去而他却毫不生气又原原本本讲述了一通,侧面烘托了劳埃德的善良老实。通过描写波霞走过去坐在老先生怀里亲吻老先生惊得蒙在鼓里的“我”目瞪口呆表现出了波霞的天真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