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石人像 编辑
《玉石人像》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60年。
该作主要讲述了四位青年男女成为两对情侣及他们所遭遇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该作写四位青年男女成为两对情侣及他们所遭遇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处处透露出深邃的哲理,探讨了人类的爱与恨、善与恶以及该做自然人还是社会人等命题。
米莲是罪的引发者,一人对她纠缠不清。多纳泰萝爱着米连,终于有一天,为了米莲,在愤怒中把那人推下山崖。米莲的朋友希尔达无意中目睹了这一切,从此陷入痛苦之中。原本与罪行无关的肯甬,因为这几个朋友都牵涉其中,也不由自主成为事件中的人,尤其是他爱上了希尔达,为了朋友,也失去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十八 在悬崖边缘 | 三十六 希尔达的塔楼 | |
一 米莲,希尔达,肯甬,多纳泰罗 | 十九 石像生变 | 三十七 美术馆的空寂 |
二 农牧之神 | 二十 葬歌 | |
三 地下的回忆 | 二十一 死去的嘉布遣修士 | 三十九 全世界的大教堂 |
四 地下陵寝中的幽灵 | 二十二 美第奇花园 | 四十 希尔达和一位朋友 |
五 米莲的画室 | 二十三 米莲和希尔达 | 四十一 雪滴和少女的喜悦 |
六 圣母的神龛 | 二十四 亚平宁山中的塔楼 | 四十二 对米莲的回忆 |
七 贝雅特丽丝 | 二十五 阳光 | 四十三 一盏灯的熄灭 |
八 城郊别墅 | 二十六 贝尼山的家世 | 四十四 被遗弃的神龛 |
九 农牧之神和册森水泽仙女 | 二十七 神话 | 四十五 希尔达的鸽子飞走了 |
十 林中之舞 | 二十八 猫头鹰的塔楼 | 四十六 康帕纳平原上的一次散步 |
十一 不连贯的句子 | 二十九 在雉堞上 | 四十七 农夫和农妇 |
十二 漫步品齐安山 | 三十 多纳泰罗的胸像 | 四十八 科尔索的一个场景 |
十三 一位雕塑家的工作室 | 三十一 大理石客厅 | 四十九 嘉年华会的嬉戏 |
十四 克娄帕特拉 | 三十二 路上的风光 | 五十 米莲,希尔达,肯甬,多纳泰罗 |
十五 一伙艺术家 | 三十三 绘有图画的窗户 | |
十六 月色中的散步 | 三十四 佩鲁贾广场的集市日 | |
十七 米莲的烦恼 | 三十五 青铜教皇的祝福 |
肯甬
雕刻家肯甬完全和罪行无关,就像他自己雕刻的大理石一样纯净,然而也被卷入到这宗罪行中。不管是米莲还是多纳泰罗这样的朋友,亦或是自己钟情的希尔达,他对待他们的感情都是真挚诚恳的:他为多纳泰罗的消沉而着急,多次开导他,同情并鼓励米莲,劝说希尔达。他不仅是一个观察者,还是一个启发者、协调者,促使整个事件走向光明和圆满,正如他的雕刻过程:要经过准确的测量和加工,每一刀和一凿都要拿捏好分寸,不能有分毫的差错,然后把自己“观点中的精神部分”,真正成功地铸入石头中,这样才能将人物完美地从大理石中释放出来。
多纳泰罗
多纳泰罗是现实版的农牧神:单纯真诚,质朴无华,活泼欢快。此时的他就像纯净的大理石一样,是一个神圣而又崇高的生灵。然而在他为了保护心爱之人米莲而犯下罪行之后,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忧郁伤感,消极低沉,甚至有了苦行的念头。这时的多纳泰罗内心充满了烦恼和痛苦,茫然挣扎,惊慌失措,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雕刻家在为多纳泰罗造像时,无法表现出多纳泰罗内心的困惑,他根本捕捉不到人物的品性,多次失败。这段时间正是多纳泰罗开始成长的艰难时期,而之后,雕刻家再次为多纳泰罗制作的雕像虽然是未完成状态,但己然“给人一种增长着智力和道德感的印象”,“他己经被充进了灵魂;虽然还是农牧神,但己经向一个高级阶段进化了”,这一尊雕像才完美地展现了多纳泰罗灵魂的成长。
米莲
米莲虽然不是借由自己的手完成内心愿望的,但无可否认,她是罪的指使者,对多纳秦罗来说,她就是意义、就是目的,所以在她片刻发怒之后,很快意识到自己是真正犯罪的人,相形之下,多纳泰罗反而无辜。
希尔达
希尔达本是天使般的女孩,内心纯洁。目睹罪行后当米莲来找她时,她慨叹:“啊!我现在总算明白了过去几代人的罪孽怎么会为后世创下一种负罪的环境。当天下有一个罪人时,每个无辜的人都要感到他的无辜受那桩罪孽的折磨。”小说中,米莲与多纳泰罗均是异教徒,希尔达是度诚的清教徒,故而罪的体脸有相异之处。作为希尔达,信仰在她最痛苦的时候始终支撑着她,同时,她明白应该给予朋友帮助。如果对他们否弃,无疑是有违神意的,带着这种信仰,希尔达不再仅仅是罪的目睹者和受苦者,也成为担当者和拯救者,在密不可分的共同命运中与两人一起面对未来。
贝尼山是书中一位男主人公——名叫多纳泰罗的意大利青年的 家乡,那里有许多比古城堡还要古老得多的该家族的传说,原来多纳泰罗的始祖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半神半兽的农牧神,故此 多纳泰罗的外貌酷似一座古代雕塑的农牧神像,性格亦充满山野的无羁。书中的一位女主人公米莲是个聪明美丽、热情奔放的 姑娘,也是才华横溢的画家,但她的身世却扑朔迷离。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许多神秘的悬念,但作家无意去解开这些谜团,而 是为读者展开了社会人与自然人,即文明与原始之间的冲突。形象地为读者剖析了浪漫主义文学理论鼻祖卢梭的相关论述。
《玉石人像》开篇就描写了四位主人公身处古罗马遗迹中,古罗马的大量遗迹和废墟给人“一种沉重记忆的模糊感;一种对往昔生活厚重积淀的感受,这里正是历史的中心,当前反倒被压下或挤出,而我们个人的私事和兴趣在这里只有在别处的一半真实”。随着四位主人公的脚步,文中穿插了大量对古罗马废墟的描写,这些大多由大理石构成的废墟,使得整篇小说氤氲着一种历史沧桑感。这些被人们所遗弃的废墟及其营造出来的沉重阴郁的气氛,正象征着罗马衰落的历史:“建筑材料都是巨大的方石,其坚实耐久的外观会使看到的人沮丧地认为,它们永远不会倒塌,—永远不会坍垮,—永远都会像现今这样适合人类居住。这些建筑物中,有许多原来都是宫殿,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凄凉的宏伟。不过,我们凝视着这些建筑物,就会认识到:用耐久的材料为我们短暂的生命建造住所,并考虑到为后代子孙所占据,是多么不受欢迎”。古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奥古斯都曾自诩道:“我所继承的是一座砖瓦的罗马,而我却留下了一座大理石之城。”而到了小说中故事发生之际,罗马帝国己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废墟,不禁让人唏嘘,大理石再过不朽,也敌不过历史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