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学史 编辑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 《西方哲学史》全书共3卷,全面地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第1卷讲的是古代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2卷讲到天主教哲学从兴起到壮大,最后衰落的历史。第3卷主要讲述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科学的兴盛期,再到19世纪思潮的猛烈涌动。作者最后提出了逻辑分析哲学。
《西方哲学史》中,罗素将哲学看作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基于此,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且一同与哲学交互作用的。
《西方哲学史》和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是对中国西方哲学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两部著作,也是大多数人了解西方哲学的首选读物,整个西方社会文化传统的理论结晶。
在序言中,罗素阐述了写作这本哲学史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在绪论中,罗素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即“何谓哲学”。他认为,哲学是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哲学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神学是思考无法肯定的事物,科学是解决确切的知识,而哲学则是用理性而不是用权威来思考人类无法用确切知识加以肯定的事物,所以哲学的内容接近于神学,但方法则是科学的。第二个问题即“何谓哲学史”。他认为,既然哲学掌管的是神学,但方法则是科学的。第二个问题即“何谓哲学史”。他认为,既然哲学掌管的是科学与神学之间的领域,那么,哲学史就应当从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开始,并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哲学”,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到基督教的兴起和罗马的灭亡,哲学浸没于神学之中;第二个阶段是“天主教哲学”,从11世纪到14世纪,基本上是以天主教会为主的神学阶段,这一时期以各种混乱而结束,宗教改革就是这些混乱的最后结果;第三个阶段从17世纪至今,这一阶段的科学对哲学思想具有支配作用,但宗教仍然占重要地位。 《西方哲学史》的正文按照绪论的描述,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近代哲学”三卷。“古代哲学”包括三篇:第一篇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其主要内容是论述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哲学思想,如米利都学派等;第二篇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论述这三位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思想;第三篇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其主要内容论述的是斯多葛主义和犬儒主义等思想。“天主教哲学”包括两篇,第一篇是“教父”,论述的是基督教历史,特别论述了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第二篇是“经院哲学家”,重点论述阿奎那的思想。“近代哲学”包括两篇:第一篇是“从文艺复兴到休谟”,论述这一阶段各个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和影响;第二篇是“从卢梭到现代”,论述了近代的哲学家。卷一 古代哲学
第一篇: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
---|---|---|
第一章 希腊文明的兴起 | 第十一章 苏格拉底 | 第二十五章 希腊化世界 |
第二章 米利都学派 | 第十二章 斯巴达的影响 | 第二十六章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 |
第三章 毕达哥拉斯 | 第十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 | 第二十七章 伊壁鸠鲁派 |
第四章 赫拉克利特 | 第十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 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主义 |
第五章 巴门尼德 | 第十五章 理念论 |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
第六章 恩培多克勒 | 第十六章 柏拉图的不朽论 | 第三十章 普罗提诺 |
第七章 雅典与文化的关系 | 第十七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 |
第八章 阿那克萨哥拉 | 第十八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 | |
第九章 原子论者 | 第十九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 |
第十章 普罗泰戈拉 | 第二十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 |
第二十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 ||
第二十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 ||
第二十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 ||
第二十四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 |
卷二 天主教哲学
导言
第一篇 教父 | 第二篇 经院哲学家 |
---|---|
第一章 犹太人的宗教发展 | 第七章 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 |
第二章 基督教最初的四个世纪 | 第八章 约翰·司各脱 |
第三章 教会的三位博士 | 第九章 公元十一世纪的教会改革 |
第四章 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 | 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学 |
第五章 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 | 第十一章 公元十二世纪 |
第六章 圣边奈狄克特与大格雷高里 | 第十二章 公元十三世纪 |
第十三章 圣托马斯·阿奎那 | |
第十四章 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 | |
第十五章 教皇制的衰落 |
卷三 近代哲学
第一篇 从文艺复兴到休谟 | 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 |
---|---|
第一章 总说 | 第十八章 浪漫主义运动 |
第二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 | 第十九章 卢梭 |
第三章 马基雅弗利 | 第二十章 康德 |
第四章 埃拉斯摩和莫尔 | 第二十一章 十九世纪思潮 |
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 第二十二章 黑格尔 |
第六章 科学的兴盛 | 第二十三章 拜伦 |
第七章 弗兰西斯·培根 | 第二十四章 叔本华 |
第八章 霍布士的利维坦 | 第二十五章 尼采 |
第九章 笛卡尔 | 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义者 |
第十章 斯宾诺莎 | 第二十七章 卡尔·马克思 |
第十一章 莱布尼兹 | 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 |
第十二章 哲学上的自由主义 | 第二十九章 威廉·詹姆士 |
第十三章 洛克的认识论 | 第三十章 约翰·杜威 |
第十四章 洛克的政治哲学 | 第三十一章 逻辑分析哲学 |
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响 | |
第十六章 贝克莱 | |
第十七章 休谟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素被困在美国。在此期间,罗素受到哈佛大学的邀请,作了为期一年的詹姆斯讲座的演讲。由于当时保守势力的猖獗,罗素的其他讲学被迫停止。这使得他差点无法维持生计。在他走投无路之际,费城的富翁邀请他在费城的巴恩斯艺术基金会讲授西方哲学史。这次演讲获得成功。而且演讲稿也在之后被整理发表,这就是《西方哲学史》。 其中关于历史方面的内容是由其第三任妻子多拉·布莱克完成的。
主题思想
罗素认为,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哲学家们是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后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之一。因而,他在该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例如,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该书介绍了从5—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
该书的特点之二是从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该书中所要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本身的优越性为选择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他们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该书中也占有一席地位。
该书的第三个特点是,罗素对哲学和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对哲学发展史有独到的理解,该书由他一个独自写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及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的认识。
艺术特色
在众多论述西方哲学史的名著中,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具有独特的魅力。原因是:首先,它不是单纯讲述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而是注重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罗素认为,哲学家既是果,又是因,他们既是当时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因此,《西方哲学史》一书花费了不少笔墨来描述些社会历史状况,例如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介绍了关于希腊化的一些知识。在讲到经院哲学的时候,介绍了从5世纪到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情况。其次,该书对哲学家的选择往往并不看其学术地位,而是按照其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来决定详略取舍。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他们对哲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该书中也占有一席地位,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
在讲到哲学家个人时,罗素很注意讲述与他们的生平和社会背景有关的东西。有时还将他们一些看似无关的细节或一些逸闻趣事也记录下来,使得他笔下的哲学史更为生动,也更为可亲。在叙述风格上,该书摒弃了传统哲学史的学究气和艰涩性,笔调优美流畅,论证文雅清晰,注释旁征博引,读起来毫无枯燥晦涩之感。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本个性化十足的哲学史,它摆脱了那种学究气的写作思路,而更具有一种思想史的特色。正因为作者对政治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注重,这本哲学著作包容了历史、科学、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因而作者将历史的来龙去脉阐述得非常清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不像阅读其他哲学史著作一样感觉在读一本孤零零的哲学史,而是在欣赏一幅有环境、有背景的哲学发展的长卷。当然,也正是由于这本书的个性十足引起了很多哲学史家的批评,认为罗素的哲学史主观择取的倾向过于严重而有点剥离客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