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猫 编辑

村上春树创作随笔

弃猫》是日本作家村上创作的一篇随笔,于20195文学刊物文艺春秋》上。

《弃猫》冷静地表现了村上春树父亲村上千秋的整个人生。村上春树把自己与父亲漫长的隔阂、决裂与和解转换为看得见的文字,毫不避讳地展示出来。书中也有真实的历史,思考个体与集体间的对立,找寻单个人生与世界历史间的关联。同时,这本书也讲述了村上春树生命中与猫相关的重要回忆。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弃猫

外文名:猫を弃てる父亲について语るとき

作品别名:当我谈起父亲时

作者:村上春树

创作年代:2019

作品出处:文艺春秋

文学体裁:随笔

正文字数:1.8万字

内容简介

编辑

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是侵华兵。对于父亲这段侵略历史,村上春树心里一直存有芥蒂,甚至在长达20年的时间与父亲不见面,如同绝交一般。直到最终,在村上千秋最后的日子里,父子俩之间的关系才稍稍缓和。父亲去世10周年后,村上春树有一次想到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去海边扔猫的事情,就沿着这件小事,自然而顺畅地把心里的这些东西写了出来,简单介绍了父亲的童年、继而顺利引出父亲从军的中年。作品笔墨着重的部分也是战争或说是父亲的从军经历

创作背景

编辑

《弃猫》的篇幅较为简短,村上春树考虑很久该让它以何种形式出版。最后决定为它配上插画,单独出成一册。

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曾参加过日本侵华战争。父亲的这段参战往事以及之后父亲带来的教育压力,给成长中的村上春树带来心理创伤,他逐渐与父亲产生隔膜,最终父子难以和解,断绝联系二十余年。及至父亲因病去世后,村上春树开始回忆这些往事,鼓起勇气去调查父亲的参战细节。父亲去世十余年后,村上春树开始直面父亲波澜而又沉静的生命,袒露了父子之间巨大沉默背后的缘由,创作了《弃猫》。书名叫“弃猫,指的既是父亲的成长经历,也是村上春树自己的童年记忆。村上春树认为创作《弃猫》是他作为一个写作之人的职责

日本政府和右翼分子一直在否认日本侵华战争,甚至篡改历史。村上春树决定重现历史,警示后人。村上春树创作《弃猫》的时候已经是古稀之年。他想的是,不趁现在把这部作品写出来就很不妙了。他实际上不是很想写他家里人的事情,但《弃猫》属于不得不写的东西,所以他拼了命把它写了出来

《弃猫》刊登于日本文学刊物《文艺春秋》上 《弃猫》刊登于日本文学刊物《文艺春秋》上

人物介绍

编辑
  • 父亲(村上千秋

    日本侵华老兵。生于1917年,是一家寺院主持的次子。日本寺院有点像家族的事业,而村上千秋是其父六个儿子中看起来性格最适合的继承人自记事起,村上春树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在早饭前专注为死在战争中的人们诵经,做早课 小的时候,曾经被送到外地的某座寺院里当小和尚,也有送给人家当养子的意思,虽然后来又被父母接了回来,但是这种曾经被“抛弃”的经历,在村上千秋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与其村上千秋父亲的豪奔放相比,村上千秋有些过于敏感,年轻时是个温文尔、秉持着佛教信仰的普通日本青年一生都对俳句情有独钟

    长大后在京都大学求学,对俳句颇有造诣。后来因日本国情原因参加侵华战争,战争期间曾处死一个中国俘虏 。乱世之中,村上千秋依靠俳句找寻精神寄托,这也许是他当时唯一的避难所,在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依然坚持吟咏俳句 退伍后成为日语教师 他喜爱学问,把学习当成生存的意,所以对于村上春树不甚勤勉的学习态度,甚为不满,觉得儿子辜负了自己的期待 因侵华往事使得他与儿子村上春树产生隔膜,最终难以和解,断绝联系二十余年

  • 我(村上春树)

    日本作家。幼年时应试教育压力在他心中留下很大阴影,会梦到考试不及格。他无法满足父亲的期待,一直觉得压抑,也让他不断地苛求自己,无法坦然地接纳自己

    因父亲参加侵华战争使得父子间断绝联系二十余年。害怕把杀戮的基因传递到下一代,所以他和妻子决定不生育子 在父亲生前,他不愿直接向父亲问从军的事情,父亲也不愿向他提起,两个人就这样相互沉默着,直到父亲撒手人寰。足有五年时间,他还是很抵触去调查父亲年轻时的经历。因为他担心自己父亲是否参加南京大屠杀,所以一直不敢去调查当时的记录。但最终他还是下定决心去调查之后,确认父亲入伍没有参加南京大屠杀,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 猫(作品开端的那只猫)

    母狸花猫。由于村上夫妇担心日后照顾不了其肚中的孩子,于是决定将其丢弃(在那个年代,丢弃一只猫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会被人指指点点)。而就当村上父子丢弃母猫后回到家中时,却发现刚刚丢掉的猫正在口亲切地迎接二人。父子二人很是惊讶与疑惑,却还是带着感叹与无奈接受了这只母猫,并一直养了下去。村上春树养过很多只猫,在时间的维度上,这只母猫只是他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但正因其与战争和父亲的微妙联系,使其给村上春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弃猫》是一部村上春树回忆家族往事和个人成长经历的散文。说这本书与中国读者的距离近,近在其写及这场中国大地生灵涂炭的战争上;说本书和中国读者的距离远,远在村上春树是以一个日本人的角度,阐述了集体记忆对一个家庭、一个个体记忆的影响 阅读《弃猫》,可以从两个维度或者说两种“冲突”入手理解:其一是村上千秋身份的冲突,作为一个本应继承父业成为寺庙住持的准僧侣,他三次应征入伍——僧侣与士兵,如此反差甚至是对立的角色在一个人身上反复调适。第二是父子间的冲突,村上春树成年后一度与父亲疏离冷淡,其中有代际差异的原因但又不仅如此。在《弃猫》中,这两个维度交相呼应,并不彼此独立。村上千秋所受到的战争创伤,除了作为人的个体层面的复杂感受之外,僧侣教育的学习或许也让他的内在的复杂性又加深了一层。僧侣和士兵两个身份的巨大反差,他在当时是如何调适的,或许无人知晓,但俳句多少给了他一些安慰。

    作品中许多关于父亲的想法,村上春树都是以猜测的心态去书写的。如他在书中所说,在三十岁以小说家时,他与父亲的关系已很冷淡。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依然觉得自己一直都是让父亲失望的,是辜负了他的期待的。随着年龄渐长,父子二人的摩擦也逐渐升级。村上春树并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只是说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他们的关系得更加扭曲。他将原因归为二人个性中相当倔强的部分,几乎不能直截了当地讲明自己的想法。最后,父子二人近乎决裂,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

    故事有个看似不错的结尾——父亲去世前,他们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在病房里,他们进行了一场极为短暂的对话。村上春树没有写出对话的内容。但是,裂痕持续二十几年,即便在父亲临终前各自释怀,肯定还是有缺憾的。那些本可以肩并肩、面对面共度的时,就这样溜走了,而父亲这位至亲在那些年的生命图谱中却几近空白。村上春树不是一个会轻易表露情感和情绪的人,他依旧只是在书中淡淡地说,自己和父亲成长的年代和环境都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不同。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讲出这些过往,对村上春树来说并非易事。

    《弃猫》的开篇与结尾处,有两个村上春树与父亲共同经历过的和猫有关的故事。书中以孩童时代的村上与父亲骑车去海边丢弃一只母猫的故事为开篇,神奇的是,当这对父子回到家中,母猫已经提前找回家并跑来迎接他们了。这让父子俩都松了口气,也就顺理成章地继续抚养它。在书的结尾处,是关于另一只小猫短暂的故事。小猫上了树,却没有办法下来。求救声发出后,年幼的村上春树叫来了父亲,但父亲也无计可施。第二日已经不再能听见小猫的呼救声,不知道它是后来自己找到了办法,还是耗尽力气衰弱而亡。在这里,村上春树依旧是用揣测的方式,觉得那只被遗弃又回归的母猫让父亲想到了儿时自己被短暂送养的经历,而这样的经历会成为看不见的伤痕,纠缠人一辈子

    从一起去海边丢弃一只猫开始,村上春树谈起了他的父亲。对父亲生平娓娓道来的文字,与其说是他对童年的回忆和对父亲的纪念,不如说是他对自己潜意识根源的追溯和袒露。这个过程,就像亲手对自己进行缓、冷静、细致的解剖,而在精神上对自己进行解剖,是无法麻醉的,其中的残酷和痛苦,可想而知。用村上春树自己的话来说,他是“拼了命”的。此外,村上春树还要承受日本右翼势力的打击,其直面战争之恶的勇气,和他以传承历史真相为己任的信念,令人钦佩。而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儿子,与自己父亲的冲突与和解,这个过程,更能引起一个普通读者的共鸣

    村上千秋与被丢弃的猫有着相同的命运。其幼时家庭贫困,为了少一吃饭的嘴,便将村上千秋送入奈良的某座寺院中,虽然没过多久就因不适应新环境而回到了家中,但这件事却在其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疤。当他看到那只被丢弃的猫安然无恙地出现在家中时,不知道其是不是回想起了这段记忆,才会感到如释重负。多年后,年过七旬的村上,或许是在想到了那只弃猫的时候,才会选择与心中的父亲和解的。“弃猫”,放弃的不一定只是一只猫。这只“猫”代表着那些当初我们无法承受、被迫舍弃的事物。它会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终将成为塑造“我之为我”的一部分

    《弃猫》一书有很强的留白意味。一方面村上春树很多儿时记忆本就模糊,另一方面来自父亲的直接表述也很有限,更重要的是,作家本人并无意点破一切的隐喻,这种引申和思考或许也是读者阅读时的一种美好体验。关于猫的隐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除了上述两种“冲突”外,还有一点“冲突”更大也更核心,就是如何看待时代洪流中的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被历史包裹着前进,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却也在这样的身不由己中,产生出自己的历史与故事。和集体叙事相比,个体并非微不足道,虽然大多数个体记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被遗忘,但也正是这一个个个体,才造就了时代记忆

    艺术特色

    村上春树的作品以往的作品清秀绮丽的感觉,文字中带有亚洲人特有的腼腆,将文字简洁到极致,却用甚至可以说略带“絮叨”的、很“日本”的叙述方式描绘着天行空的故事。然而《弃猫》和他以往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样——简短、真诚、引人深思,更像是村上春树写给自己的日记。整篇文字充满了日式的“淡泊”的描述,作品简短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厚重,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诚与朴实让人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弃猫》用村上春树惯用的简洁文字描述了许多记忆中画面的碎片构成的小故事。结合了对父亲所在生活年代的现实考证,以及自己成熟后对年幼时所经历的反思,勾勒出了在那个特定的战争时期幸存下来的普通人所拥有的沉重的人生轨迹 。抛开隐喻,也不以虚构的方式予登场人物或好或坏的结局,他只是坦白地书写父亲的罪责和自我的伤痛

    作者简介

    编辑

    村上春树,1949年生于日本京都。凭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群像新人文学,由此出道。后续著作不断,涵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纪实文学、随笔多个类型。代表作有长篇爱情小说《挪威的森林》、深度纪实的《地下》、被誉为“新千年日本文学的里程碑”的《1Q84》、谈及战争反思的《刺杀骑士团长》等。

    村上春树的作品以简明的文风与丰富的可解读性为特征,曾获得谷崎润一郎奖、每日出版文化奖、卡夫卡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等世界范围内的诸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