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嫂子 编辑

艾芜创作的短篇小说

石青嫂子》为短篇小说作者艾芜。1947于《文艺秋》第5卷第3期上。小说以四川农村为背景,描写抗战胜利后石青嫂子一家的悲剧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石青嫂子

类型:短篇小说

:艾芜

发表平台:《文艺春秋》第5卷

书籍内容

编辑

石青嫂子是一个官办学校校役的妻子,她和丈夫一起在学校附近的荒山坡上搭了一所茅屋,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获得了自己较安定的生活。抗战胜利后,学校复原东下,丈夫被抓了壮丁,土地被地主霸占,茅屋也被烧毁。于是她被迫领着5个孩子外出乞讨。小说着力塑造了石青嫂子勤劳、坚韧、顽强的农村妇形象。

作者简介

编辑

生平

《石青嫂子》作者艾芜

《石青嫂子》作者艾芜

艾芜为现、当代作家,原名汤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衍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祖籍湖南宝庆府武冈州新都清流镇翠云村3组人,在清流镇也有建其纪念馆“艾芜故里”。

艾芜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著名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属龙,四川新繁县清流场(现属新都区清流镇)连丰村人。

作品

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成就、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艾芜的故乡的新都区桂公园中的饮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人们修建了艾芜墓。艾芜墓由砂巨石垒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铜塑像。身后的碑文记载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芜之墓”四个字,由巴金手书。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者,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下部嵌着一束铜质山花。座右铭、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