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诃德 编辑

塞万提斯创作长篇小说

唐·吉诃德》(又译作《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萨维德拉于1605和1615年分两部分出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却(拉曼却地区的守护),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游走天下,做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人匪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

文学评论家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唐·吉诃德

外文名:DonQuijotedelaMancha

作品别名:堂吉诃德、唐吉柯德

作者:【西】塞万提斯

创作年代:1605年(第一部)、1615年(第二部)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1605年

字数:826000

内容简介

编辑

《堂吉诃德》一书全名是《拉曼却的机敏堂·吉诃德传》,共两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

作者塞万提斯作者塞万提斯

《唐·吉诃德》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西班牙经过复战争,颠覆和驱逐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又依靠其庞大的骑士队伍,雄霸欧洲,远征美洲,造就了西班牙的“金世纪”。这一时期,西班牙的文学也繁荣发展起来,田园小说、流浪小说、骑士文学和戏剧等各大流派争奇斗艳。骑士文学在西班牙曾风靡一时,各种作品层出不穷。别林科夫说“骑士小说现出对个人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牺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生命的勇敢精神,把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的代表。”骑士文学对于冲破中世纪神学禁主义的束缚、对人性的解放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不过随着后来封建经济的解体和火枪火炮军事上的使用,骑士文化来越不合时宜,15世纪开始出现一批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强盗骑士,骑士文学开始变得愈发庸俗化。塞万提斯生活的时期,西班牙还流行着五六十部粗制滥造、荒谬愚昧的骑士小说,为此,塞万提斯决定创作《堂吉诃德》,“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他沿用骑士作为主角的写作形式,把骑士制度、骑士精神漫画化。

人物介绍

编辑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插图《堂吉诃德》插图

曼查的落魄乡绅,书中的主人公。喜好读骑士小说,整日耽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的骑士一番荒诞的“证险”后,他返回故里,临终时幡然醒悟。

《堂吉诃德》插图《堂吉诃德》插图

作品主人公唐·吉诃德是一个不朽典型人物。书中写道,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当游侠,除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唐·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象为他的女主人,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他把乡村客店当作城堡,把老板当作城堡的主人,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经》,用唐·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受了封的骑士唐·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作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作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作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作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作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参孙·卡拉斯科假装成骑士把他打翻了,罚他停止做游侠骑士一年。唐·吉诃德永远爱对着臆想中的敌人猛冲过去,乱战一阵,但是由于他的美好愿望不切实际,战术荒诞可,因而处处碰壁,好心不得好报,甚至险些丧命。当他和桑丘吃尽苦头,辗转回到家乡时,他已一病不起。但经过一番游历,他已认识到自己从前是个疯子,那些骑士小说都是胡说八道,只恨后悔得太晚了。

《唐·吉诃德》《唐·吉诃德》

德国文学家歌德:“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

英国诗人拜伦:“《唐·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法国作家果:“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

国文批评家别林斯基:“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

尼日利亚作家奥克斯:“人生在世,如果有什么必读的作品,那就是《唐·吉诃德》。”

中国学者朱光潜:“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唐·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唐·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唐·吉诃德,而是桑丘·潘沙了。”

中国学者周作人欧洲文学史》:塞万提斯“以此书为刺,揭示人以旧思想之难行于新时代也,惟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时之讽刺,至今或失色泽,而人生永久之问题,并寄于此,故其书亦永久如新,不以时地变其价值。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之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际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唐吉诃德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现时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唐吉诃德也,此可深长思者也”。

出版信息

编辑

中文译本

1922年,《魔侠传》(两卷本),林纾、陈家麟合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唐·吉诃德》 温志达译,启明书局

1939年,《吉诃德先生传》,傅东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4年,《吉诃德先生传》,伍实译,作家出版社

1956年,《吉诃德先生传》(沙克莱改写本),刘云译,中国青年出版

1959年,《吉诃德先生传》(沙克莱改写本),常枫译,香港侨益书局

1959年-1962年,《唐·吉诃德》(第一、二部),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堂·吉诃德》(上下册),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首个从西班牙原文译出的版本

1981年,《唐·吉诃德》,冰晶编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1年,《唐·吉诃德》(萨克雷缩写本),罗其精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唐·吉诃德先生的冒险故事》(萨克雷改写本),陈伯吹译,上海少儿出版社

1982年,《唐·吉诃德》(墨西哥纳瓦罗改写本),、殷国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年,《唐·吉诃德》(缩写本),徐少军缩写,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唐·吉诃德》,陈建凯、郭先林译,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年,《唐·吉诃德》,董燕生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堂·吉诃德》,屠孟超译,译林出版社

1995年,《唐吉诃德》,刘京胜译,漓江出版社

1996年,《唐·吉诃德》(少年版),杨绛译、刘强缩改,明天出版社

2000年,《唐·吉诃德》,唐民权译,华夏出版社

2001年,《堂·吉诃德》,孙家孟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年,《堂·吉诃德》,张广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

编辑

盖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小说家剧作家人。

塞万提斯最初写的是剧本,以悲剧《奴曼西亚》(1584年)最为成功。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说《惩恶扬善的故事》(1613年)、长诗《巴尔纳斯游记》(1614年)、《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集》(1615年)以及一些诗歌。他在50多岁后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获奖记录

编辑

2020年4,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