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书河图 编辑
阿城文化随笔新作《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创作缘起于2005年,那年阿城受画家刘小东和喻红邀请,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三画室给本科进入毕业创作阶段的学生讲课。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聘阿城做客座教授。客座期间,阿城每学期授5个星期的课,课上讲造型史和色彩。而这本书的内容也是按授课录音和校外同类讲座的录音,弃繁取简整理而成。“所以虽然有关学术,但无论文标准体例。讲述中枝蔓丛生,离题千里,亦是讲座时气氛、议论、质疑所致,只是将离题万里的删除。”阿城说。
在新书讲演上,阿城将自己的新书称为“文化随笔”,书中探讨的主题是古老的“河图洛书”,听上去也颇有几分仙气。现场,他拿出一张形象图,信誓旦旦地告诉读者:“‘河出图’说的并不是众人以为的黄河,而是银河,是一种星象学。”在他看来,河图表达的是整个天象围着北极星不停运转,是一种北极星崇拜的概念,其后渐渐转化为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系统。
河图已经讲解得天马行空,他又开始说“洛书”。1987年,安徽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有一处距今52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发掘,现场出土了一具玉龟夹着的玉板,上沿刻有9个小孔,当中是一个八角形的星状图案,有学者认为这便是“洛书”。
很多学者认为,玉板上的八角形是太阳崇拜的符形,可阿城却坚决不赞成。“中国文化中有没有太阳崇拜这回事?我认为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先秦再到汉代,是没有的。神话传说里后羿射日的故事,射它九个下来,留下一个刚好。”他认为,这里传递一个“不崇日”的讯息。阿城最后告诉听众,河图洛书其实一点儿也不神秘,“就是我们的祖先用来解释时间、方向和季节的实用图纸。只不过这种解释涉及权力,才被后来的统治者神秘化了。”
阿城这番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只是这些多少有些颠覆意味的演讲内容,不知又会在学术界引起什么样的波澜。值得一提的是,事后当地媒体在对这次演讲进行报道时,用了一个看上去和主题很不“搭噶”的标题:“写小说对阿城来说,是很久远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