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城 编辑
宣城市,简称宣,古称宛陵、宣州,安徽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毗邻苏浙,地近沪杭,位于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总面积12340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宣城市辖1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截至2021年底,宣城市常住人口为248.7万人。
宣城市是安徽唯一与苏浙两省交界的市,是南京都市圈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皖东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千年郡府地,历史悠久,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此设丹阳郡,历代为郡、州、府、路治所,先后被称为宣城郡、宣州、宁国府,有文房四宝文化、徽文化、诗歌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宗氏文化在这里并存共荣,素有“宣城自古诗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称;敬亭山被誉为“江南第一诗山”,李白七次来宣城留下了80多首诗作。
2021年,宣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
中文名:宣城市
外文名:Xuancheng
别名:爰陵、宛陵、宣州
行政区划代码:341800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省
地理位置: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
面积:12340km²
下辖地区:1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政府驻地:宣州区鳌峰东路31号
电话区号:0563
邮政编码:2420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248.7万(2021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敬亭山、江村古建筑群、龙川、鳄鱼湖、太极洞、皖南川藏线、谢朓楼、鳄鱼湖(等)
机场:芜湖宣州机场、宁国青龙湾机场
火车站:宣城站、泾县站、旌德站、绩溪北站、广德南站、宁国站等
车牌代码:皖P
地区生产总值:1833.9亿元(2021年)
人均生产总值:73548元(2021年)
高等教育: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等
宣城一带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古代文明,根据出土的古代石器和陶器,这里应属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扩张区。
春秋时期,吴国兴起统治东南一带。越灭吴,楚灭越,吴越楚三国相继统治宣城一带。
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宣城一带属鄣郡地。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析丹阳郡置宣城郡,治宛陵,隶扬州。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
隋初废郡,改南豫州
1983年6月,南陵、繁昌、青阳县和九华山管理处划属芜湖市,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宣城地区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5县。
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县级宣州市,并同时设立了宣城地区。
1988年1月,绩溪、旌德2县正式划归宣城地区管辖,至此,宣城地区共辖6县1市: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宣州市。
1997年3月,国务院撤销宁国县建制,设立宁国市,为省辖县级市,由宣城地区代管。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
2001年1月,宣城市正式成立。自此,宣城市辖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宣州区,代管省辖县级宁国市。
2019年8月5日,根据《民政部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广德县设立县级广德市的批复》(民函〔2019〕70号)精神,撤销广德县,设立县级广德市,以原广德县的行政区域为广德市的行政区域,广德市人民政府驻桃州镇爱民路99号。广德市由安徽省直辖,宣城市代管。
根据2017年政府官网显示,宣城辖宣州区1个市辖区和郎溪、绩溪、旌德、泾县4个县,代管宁国、广德 2个县级市。宣城市共有24个乡,57个镇,14个街道,730个村,156个社区。市政府驻地宣州区。
宣城市地图
县区 | 下辖乡镇 |
宣州区 | 设双桥、济川、澄江、鳌峰、飞彩、西林、敬亭山、金坝 、向阳 9个街道办事处,朱桥、养贤、五星、黄渡 4 个乡,水阳、寒亭、文昌、狸桥、沈村、古泉、洪林、孙埠、杨柳、水东、 新田、溪口、周王、 13个镇;岗桥、丁店、双塘等167个村,梅清、溪口、华阳等52个社区。 |
郎溪县 | 设凌笪、姚村 2 个乡,建平、梅渚、涛城、十字、 毕桥、新发、飞里 7 个镇;定埠、十字、新发、官桥等 94个村,建平、中山、钟桥、南丰等 15 个社区。 |
广德市 | 设卢村、东亭、四合3个乡,桃州、柏垫、邱村、誓节、新杭、杨滩 6 个镇;团山、茅田、宏霞等105 个村,凤凰、凤井、清溪、大木桥等34个社区。 |
宁国市 | 设西津、南山、河沥溪、天湖、汪溪、竹峰 6 个街道办事处,云梯畲族、南极、万家、方塘、青龙 5 个乡,梅林、中溪、宁墩、霞西、甲路、胡乐、港口、仙霞 8 个镇;双溪、罗溪、凤形、津北等 103 个村,独山、杨山、双龙、津南等 25 个社区。 |
泾县 | 设汀溪、昌桥2个乡,泾川、茂林、榔桥、桃花潭、琴溪、蔡村、云岭、黄村、丁家桥 9 个镇;岩潭、潘石、石山、巧峰、古坝等 132个村,茂林、百园、水西、城北、幕桥等 15 个社区。 |
绩溪县 | 设家朋、荆州、板桥头 3 个乡,华阳、伏岭、临溪、瀛洲、长安、金沙、扬溪、上庄 8 个镇;高迁、溪马、朗坑等 76 村,东山、杨柳、来苏等 5 个社区。 |
旌德县 | 设版书、云乐、孙村、兴隆 4 个乡,旌阳、三溪、庙首、白地、蔡家桥、俞村 6 个镇;新庄、板桥、凫秀、霞溪等 61 村,新桥、瑞市、庙首等 7 个社区。 |
以上统计截至2017年7月,来源 |
位置境域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介于北纬29°57′—31°19′、东经117°58′—119°40′之间。东临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临安区,南倚黄山市,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北和东北与马鞍山市及江苏省高淳区、溧阳市、宜兴市接壤。最东端在广德市新杭镇桃园村与长兴县交界处,最西端在泾县桃花潭镇菥荻村与青阳县、黄山区交界处,最南端在绩溪县临溪镇莲金山与歙县交界处,最北端在宣州区水阳镇李村与当涂、高淳交界处。
宣城市区距合肥190公里,距上海290公里,距南京150公里、禄口机场110公里,距杭州230公里。境域东西长161.5公里,南北宽150公里,总面积12340平方公里 ,占安徽省总面积的8.9%,居安徽省各市第四位 。
宣城市
地形地貌
宣城市地处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南部中山区一般为800~1800 米,低山区500~800米,中部丘陵区一般为50~500米, 北部平原区一般在50米以下。境内有黄山、天目山、九华山三大山脉。天目山自西南向东北延伸,从绩溪县东部延伸经宁国市南部进入广德、郎溪两县。黄山山脉自南向北由绩溪、旌德边界经宁国市西部、泾县东部进入宣州区和郎溪县南部。九华山山脉在境内只分布在泾县西部和宣州区西南部的部分低山地带。
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地、岗地、平原五大类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错;中部丘陵、岗冲起伏;北部除一部分丘陵外,绝大部分为广袤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汉。山地面积2017.66平方公里,丘陵面积7948.36平方公里,平原面积2389.64平方公里。境内最高峰位于绩溪县伏岭镇清凉峰,海拔1787.4米;最低点位于宣州区水阳镇金宝圩心,海拔仅5米。
气候
宣城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温差大、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偏东风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6.0℃,1月平均气温3.3℃, 极端最低气温-16.0℃;7月平均气温28.0℃,极端最高气温41.5℃。平均气温年较差24.7℃, 最大日较差26.9℃。按平均气温划分,宣城四季分别如下:春季3月16日至5月25日,夏季5月26日至9月20日,秋季9月21日至11月20日,冬季11月21日至3月15日。生长期年平均234 天,无霜期年平均228天, 最长达242天, 最短为22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784.1小时。0℃以上持续期355天。年平均降水量1429.6毫米,地理分布呈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点。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6天,最多达179天,最少为104天。极端年最大雨量2308.2毫米,极端年最少雨量69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6月最多。水文
2018年,宣城市财政总收入240.1亿元,比上年增收19.8亿元,增长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3.1亿元,比上年增收10.1亿元,增长7.1%,其中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完成47.8亿元,增长10%;企业所得税完成6.1亿元,增长28%;个人所得税完成2.5亿元,增长15.4%。宣城市财政支出289.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增长5.9%,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4.4%,教育支出增长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支5.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0.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6.5%。宣城市民生工程投入资金74.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51.2亿元,分别增长8.4%和21%。
2018年年末,宣城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801.2亿元,比年初增加125.8亿元,增长7.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为1003.2亿元,比年初增加97.6亿元,增长10.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381.2亿元,同比增长12.6%,余额比年初增加154.9亿元。短期贷款余额为422.7亿元,增长12.3%;中长期贷款余额为909.9亿元增长13%。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50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0亿元;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30亿元。赔偿和给付支出15.3亿元,下降10.5%。其中,财产险支出10.3亿元,人身险4.9亿元。
2018年,宣城市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54元,比上年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人均消费性支出21091元,增长16.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7平方米,增长1.9%。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3元,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221元,增长39.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9平方米,下降1%。
第一产业
2018年,宣城市粮食种植面积216.2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40.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5.7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5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3.1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29.14万吨,同比增长1.21%。油料产量6.3万吨,下降0.4%。棉花产量0.05万吨,增长3.9%。烟叶产量1.3万吨,下降4%。茶叶产量2.9万吨,增长2.8%。年末宣城市生猪存栏54.13万头,比上年增长10.3%;全年生猪出栏103.23万头,增长2.9%。全年肉类总产量27.7万吨,下降1.5%。蛋禽产量5.44万吨,增长4.5%。全年水产品产量11.7万吨,增长1.3%。
2018年,宣城市省级龙头企业92家,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50个,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论证企业104家。宣城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数分别为152个、179个和130个。年末宣城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6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6%,农用拖拉机达到5.8万台,减少0.69%,联合收割机4983台,增加45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53万吨,下降6.26%。农村用电量14亿千瓦时,增长1.4%。有效灌溉面积202.5千公顷,新增0.51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5千公顷。
2020全年粮食产量126.7万吨,比上年下降1.9%。其中,夏粮21.3万吨,比上年增长3.7%;早稻7.5万吨,下降9.5%;秋粮97.9万吨,下降2.4%。全年蔬菜产量54.8万吨,比上年增长3.5%。油料产量6.3万吨,下降2.0%。茶叶产量3.4万吨,增长5.8%。水果产量7.4万吨,增长2.0%。
2020全年肉类总产量27.5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猪肉产量5.4万吨,下降11.8%;禽肉产量21.8万吨,增长5.0%。蛋禽产量5.6万吨,下降7.4%。年末生猪存栏44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3.1%;全年生猪出栏65.3万头,下降10.4%。全年水产品产量11.8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10.6万吨,增长2.3%;捕捞水产品产量1.2万吨,下降13.7%。
2020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4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7万吨,比上年下降2.5%。全年耕地灌溉面积207.9千公顷,与上年持平。节水灌溉面积39.8千公顷,新增5.8千公顷。年末全市共有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60个,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论证企业104家。年末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分别为151个、214个和130个。
第二产业
2017年末,宣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18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6年增长9.2%。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1%和11.1%,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2016年的22.9:77.1变化为18.8:81.2。宣城市共有11个行业的增加值过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8.8%,其中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最大。规模以上工业中,分所有制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比2016年增长9.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增长10.3%;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7.6%。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1%,轻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1%。35个大类行业中29个同比实现增长,其中13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宣城市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增长14.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
2017年,宣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59.9亿元,比2016年增长16%;实现利润总额121.1亿元,比2016年增长21.6%。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8.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1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23.1%,汽车制造业增长21.1%。宣城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65.67,比2016年下降了2.36个点。
第三产业
2017全年,宣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80.5亿元,同比增长11.8%。工业及信息化产业技术改造投资464.2亿元,比2016年增长26.2%。民间投资1096.3亿元,增长10%。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16.3%,其中制造业增长16%,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增长9.4%。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24.2%。三产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42.2%,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9.9%。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5.6亿元,同比增长3.6%。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9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7%;商品房屋销售额256.9亿元,同比增长52.2%。全年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1334套,基本建成12256套。
2017年,宣城市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在建项目429个,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4.3%。
2017年末,宣城市限额以上单位共491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31.5亿元,比2016年增长11.7%。分销售地区看,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27.2亿元,比2065年增长11.6%,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4.3亿元,增长11.9%。销售额按行业分,实现批发业销售额418.8亿元,增长11.2%;实现零售业销售额668.3亿元,增长13.7%;实现住宿业营业额16.9亿元,增长13.7%;实现餐饮业营业额110.7亿元,增长17.8%。限额以上企业(单位)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商品零售额241.4亿元,增长12.7%,其中,汽车类增长14.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1.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5%,中西药品类增长20.6%,日用品类增长15.4%,服装、鞋帽类增长3.9%,粮油、食品类增长14.5%。
2017年,宣城市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3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1.7%,其中,出口14亿美元,增长1.7%;进口1.3亿美元,增长1.4%。从出口经营主体看,生产型、贸易型企业出口分别增长29%和下降69.6%。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下降2.4%,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12.4%,塑料及橡胶件出口增长17.2%,纺织品出口增长67.2%,广义农产品出口增长61.3%。卫浴产品出口增长18.9%。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家,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7.5%。宣城市新增境外投资企业4家,实际对外投资133万美元。
科学技术
2017全年,宣城市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25%,完成专利申请受理量4857件、专利授权量1973件,年末宣城市有效发明专利511件。年末宣城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48个,其中系统内5个,累计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102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7.9万台(件);制定、修订地方标准157项。截止到2017年底,宣城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62件。
教育事业
2017年末,宣城市共有各类学校759所,在校学生33.2万人,专任教师2.3万人。中职学校13所,在校学生3.1万人;普通中学152所,在校学生10.1万人;小学169所,在校学生13.2万人;幼儿园419所,在校儿童数6.8万人。2017年,宣城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3%,高中毛入学率达96.1%。2017年,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招生人数2300人,在校学生数10246人,毕业生数2788人,专任教师123人(落地宣城市的)。宣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人数2652人,在校学生数7246人,毕业生数2342人,专任教师358人。文化事业
2017年,宣城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7项。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35.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28.1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8.6%。宣城市共有8个文化馆,8所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和8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年末宣城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8个,向社会开放档案19.6万卷。
医疗卫生
2017年末,宣城市共有卫生机构436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46个,卫生院8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751人,其中执业医生4416人、执业助理医生928人,注册护士5857人。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751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27.2万人,参合率为102.3%。
2020年11月,入选国家医疗保障局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名单。
体育事业
2017全年在省内的重大比赛中,宣城市运动员共获金牌17枚、银牌28枚和铜牌34枚。输送50名运动员进入省体校,9名运动员入选省优秀运动队,1名运动员转为省优秀运动队试训。新增运动健将2名,一级运动员7名,二级运动员3名。新增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所,省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2所。
交通运输
2017全年,宣城市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26.9亿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13亿人公里。全年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176万吨,下降19.9%。年末宣城市民用汽车保有量35.1万辆,增长18%,其中2017年新注册5.5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31.6万辆,增长19.6%,其中私人轿车19.3万辆。
邮电通信
2017全年,宣城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1亿元。年末固定电话2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25.9万户,其中3G、4G移动电话用户分别为21.8万户和157.7万户,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3.1万户,增加11.9万户。
旅游事业
2017全年,宣城市接待旅游入境者20.5万人次,增长32%,其中接待外国人12.7万人次,增长32%;接待国内旅游者3115.4万人次,增长30.5%,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70亿元,增长31.4%,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1亿美元,增长75.7%。宣城市拥有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1家,全年新增A级景区3家,宣城市A级景区数达到63家。
社会保障
2017年末,宣城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为45.7万、32.4万、14万、25.8万和20.2万,分别比2015年增长7.4%、1.4%、1.2%、2.6%和3.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9275人。年末宣城市社会福利收养单位床位1.7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8046人,宣城市敬老院96所。年末有2.1万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1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亿元。
自2021年12月3日起,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宣城市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500(元/月)。
其他事业
环境监测与治理
2017年,宣城市共组织76个污染减排项目。经省厅减排核查组初步核定,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39230吨、3902吨、21821吨、38963吨,分别较2015年削减2.5%、3.14%、2.39%、5.40%,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2016年,宣城市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Ⅰ~Ⅲ类水质占86.7%。11个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1.7%(其中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为86天)。全年空气质量达标(API≤100)天数为299天。宣城市共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5个、省级生态乡镇47个,国家级生态村6个、省级生态村149个和市级生态村561个。
安全生产
2017年,宣城市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78起,死亡175人,各类安全事故损失额为1546.6万元。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65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38起,同比下降36.5%,火灾事故855起,火灾事故损失额520.2万元,分别下降3.7%和11%。
宣城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任宣城太守。
宣城也是诗人梅尧臣、数学家梅文鼎、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徽墨名家胡开文、学者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书画家吴作人的故乡。
宣城境内国家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众多的人文遗迹,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赞辞,更因谢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所辖绩溪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徽文化的核心区,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文化遗产
截至2012年底,宣城市有文物点239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含广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不含广德,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7处。宣城市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绩溪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宣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处,水东镇、查济村、江村,中国传统村落4处,查济村、黄田村、江村、龙川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13处,泾县桃花潭镇、黄田村,广德市甘溪村、宣州区小胡村、郎溪县梅渚镇、姚村,绩溪县龙川村、湖村、磡头村、上庄村、冯村、石家村,宁国市胡乐镇。
2012年,宣城争取国家和省级文物维修专项经费390万元,争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703万元。
截至2012年底,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个门类,916个项目。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4个,宣纸、徽墨、宣笔制作技艺、皖南花鼓戏;省级名录30个;市级87个。国家级徽文化保护试验区1个,绩溪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郎溪县梅渚镇、绩溪县伏岭镇。“非遗”专题博物馆、传习所7个,宣酒文化博物馆、绩溪三雕博物馆、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绩溪徽墨传习所、徽菜传习所、郎溪民俗文化馆、五猖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36人。
民间习俗
庙会
各县市区均有庙会。相传张渤是东汉时故鄣县的治水英雄。传说他曾化作猪神拱山,引太湖水灌溉广德山田。他死后,老百姓在广德市横山为他建庙祭祀,历代供奉。唐朝天宝年间,唐明皇念张渤治水有功,封其为水部员外郎,并封横山为祠山,使得祠山庙香火日盛。
近年来,庙会活动均由早期的以祭祀神灵与展示民风民俗等游乐为主,转向以集会游览、庙市交易和商品交流为主的庙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商业、旅游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放荷灯
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千年古镇水东都传承着一个古老的民俗活动——水阳江边放荷灯。跳五猖
在郎溪县定埠、钟桥、梅渚等乡镇极为流行。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庙会日,定埠镇都要表演规模盛大的古典民间舞蹈“跳五猖”。据考,始于西周的 “跳五猖”,是在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一种古典民间舞蹈。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安苗节
安苗节,为绩溪地区在“芒种”节气之后,水稻栽插完毕时,由村中长老、士绅择定一个“龙”(辰)日或“虎”(寅)日举行。
赛琼碗
赛琼碗,是绩溪县为纪念越国公汪华举行花朝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在祠堂中举行。
花车转阁
花车转阁,也称秋千,源于清代嘉庆年间,在绩溪湖村、长安镇、上庄镇广为流传,并成为迎神赛会和节庆盛会传统游艺项目,每年元宵节、中秋节举行活动。
抬阁
农历闰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初二,绩溪湖村举行观音会“接观音”时,抬阁是迎神仪仗队中最突出的亮点。抬阁底台用优质杉木制成,四方形,四角以荷花形柱与木条构连成框,四面镶雕花板,台面四周以狮子头柱连镂空花板构成高约15公分的栅栏,通体雕花彩绘,朱漆描金。抬阁左右安装铁环穿插抬杠,由4人抬行。装台由经验丰富的老手担任,根据剧情巧妙造型。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民间歌舞
绩溪民歌、民谣
绩溪古属吴越之境,民风习俗淳朴。县民聚族而居,崇尚教育和建祠祭祖,后来,又兴起徽剧和多种形式的演出。族人都将本土的历史文化和鲜活的生活题材,或写成文字剧本予以演出;或编成民歌、民谣予以传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云梯畲族民歌
居住在宁国云梯畲族人,无论是传统节日、红白喜事时,还是在山间劳动和走亲访友时都要唱民歌,以歌代话,相互对答。畲族人结婚时,男女双方都请歌手对歌,能通宵达旦,甚至三天三夜。民歌曲调优美,歌词多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也有开关句是三字的,后三句是七字的。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云舞
又称跑云灯,流行在郎溪县姚村乡石佛山周围的几个自然村。当地百姓在求雨时,就用竹片和硬纸做成云朵状,有手持云朵片,仰望天空布满的彩云,有手持香盘,跪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喜降大雨时,人们追逐蹦跳,嬉戏舞蹈,便有了云舞的雏形。当地民间艺人从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经创作加工成为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舞狮
俗称“玩狮子”,境内流行较为普遍。常在春节、庆典活动时表演。狮头用木雕漆塑或用桑皮纸糊制,绘彩描金,壮美威武,栩栩如生。狮身以动物皮披脊充作狮毛或以麻丝染彩披脊作狮毛,制成的雄狮威风凛凛。每张狮皮由二人操作。
舞“犭回”
古时纹川(绩溪伏岭村),相传每年冬季,皆有恶兽肆虐村庄,村人无以安宁。南宁年间,村人为镇恶兽“石狮火虎”行恶,故请法师绘制“犭回”的画图挂在各民宅堂前镇恶驱邪。此后村内人丁平安,六畜兴旺。于是,村人将“犭回”视作吉祥物,后为伏岭的图腾。明朝中叶嘉靖年间,伏岭村人于元宵节舞“犭回”镇邪保安。“犭回”身用麻布制成,类狮,两健男披舞。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火狮舞
“火狮”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源于明代,流行于绩溪岭北。它以篾片扎制,彩纸糊身,形象逼真,狮身内点燃蜡烛,通体明亮。两位舞狮人行鸭步,撑狮身底端的木柄表演。玩狮人持火把,不时地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火焰腾空,“火狮”跃舞,鼓乐铿锵。“火狮”踩着锣鼓点和唢呐奏的曲牌表演各种狮舞动作。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手龙舞
相传南宋中期起源并流传于绩溪。古时,当地农民为纪念晋朝小太子(因战乱隐居绩溪,繁衍子孙,后归朝登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传统工艺
宣笔制作工艺
宣笔是毛笔的一种,始于秦代,主产于泾县。到唐代,制笔业发展迅速,当时的泾县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因泾县时属宣州府管辖,故所产毛笔称之为宣笔。唐天宝二年(743)宣笔被列为贡品。宋代宣笔制作工艺更是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宋代诸葛高是一代制笔名工。宋末元初,朝廷偏安,战乱频繁,宣笔生产日渐式微。部分宣城技工逃难到徽州以及江、浙等地,加入刚刚兴起的湖笔制造,推动了湖笔的崛起。宣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墨制作工艺
创始人为南唐制墨名人奚超、奚廷珪父子,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徽墨以松烟为基本原料,掺入20多种其它原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纸制作工艺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泾县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宣纸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皮为主,配以部分沙田稻草,经过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宣纸制作技艺不仅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酒纪氏古法小窖酿造技艺
源于唐代纪叟老春酒。唐上元二年(762)纪叟仙逝。宋末元初,纪氏传统酿造经验在传统黄酒的基础上发展为烧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酿酒生产工艺。宣酒小窖酿造技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
中国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郎溪县南丰镇,耕地、水面、山场资源充裕,是优质糯稻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当地潘氏继承了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不断吸收结合绍兴及其他地方酿造技艺精华而丰富发展。解放后,这项技艺在当地黄酒厂得到很好的传承和运用。现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黄酒酿造技艺趋于成熟。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皖南木雕
起源于版画。初期只是在版画的基础上逐步加深雕刻以增强层次感,到了明代初具规模。皖南木雕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传统手工平凿拉丝法,属皖南木雕中的一种绝技,具有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它是木雕作品成形后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也是皖南木雕区别于其它木雕的最为典型的特征。皖南木雕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竹编工艺
作为民间特色工艺,旌德三溪竹编远近闻名,小到竹筒筷,大至竹篮、竹筛、竹笠,无一不凝聚着编织者的辛劳和汗水。竹编要经过编织、车花、拼花、穿珠、翻簧等流程,才能最终完成一件精巧的工艺品。
纸塑
由泾县民间艺人张学寅先生创造发明,为安徽一绝。纸塑以废纸浆糊为基本原料,经制胚、初雕、细雕、着色、上光等多道工序逐步形成。
地方戏曲
皖南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原名花鼓调,为安徽5大剧种之一。清同治年间,湖北、河南移民大量迁入皖南,带来湖北花鼓调与河南的地方戏曲在民间流传。后这两种民间艺术与皖南民间歌舞融汇,并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粗犷、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和鲜明乡土色彩的地方剧种。
徽戏
徽戏的前身是弋阳腔,大约在明嘉靖年间传入徽州。曲调除徽、昆外,主要乱弹,夹杂皮簧。每逢民间节日,当地都有徽班演戏。久之,村中一些青年与知识人士都学会唱徽戏。清代后期农村出现“吹唱班”,为宗祠祭祀与户家婚嫁喜庆吹打清唱。伏岭“童子班”演员自五、六岁即去看排练,六、七岁上台跑龙套,进而当配角,到十三四岁演技出众的当选主角,过了15岁就不参演了。绩溪“徽戏童子班”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皖南皮影戏
皖南皮影戏,清同治年间,随湖北、河南移民传入境内,流行于宣、郎、广等县及毗邻的苏、浙一带。皖南皮影戏是用处理过的透明牛皮雕刻成人物形象,演出时,由演员在幕后操作,通过灯光显影于幕上。在宣城广大农村地区看皮影戏早已成为劳动人民的传统风俗,尤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五谷丰收的喜庆日子,人们都得搭台唱上几本皮影戏,那种热热闹闹的场面成为宣城地区一大民俗文化景观。
宣城盛产粮,油,棉,蚕桑和茶叶,板栗,蜜枣,青梅,山核桃,香菇,竹笋,猕猴桃等各类名优特产品。毛竹蓄积量居安徽省之首。水产品有古今为贡品的琴鱼,桐花鱼以及河蟹,银鱼等。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溪口高山茶、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绿雪、涌溪火青为首的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士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旌德三麻、绩溪蚕丝、徽墨、唐代“宣州红线毯”、宋代“宣城诸葛笔”、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扬名华夏。如今“水东琥珀枣”、“敬亭绿雪茶”、“郎溪瑞草魁”、“宁国黄花云尖”、“泾县红星宣纸”、“绩溪梅花白厂丝”,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2011年2月12日,国家农业部公告的新一轮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名录中,宣州区宣木瓜协会申报的“宣木瓜”荣登榜首。至此,宣城市已先后有4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字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数量居安徽省第一,其中中药材两种。
概况
宣城地处江南,雨水充沛,山川秀丽,生态环境优越。长江下游2条一级支流水阳江、青弋江,由南向北奔流,三大湖泊南漪湖、青龙湖、太平湖东、中、西依次分布。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森林覆盖率近55%,
部分山区森林覆盖率近80%,全年二级以上的空气指数天气达360天以上,是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3个省辖市之一。宣城是环太湖旅游区和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被称为“天下四绝”之一太极洞、“江南诗山”敬亭山、世界珍稀动物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还有新四军军部旧址、旌德江村、绩溪胡氏宗祠等大量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境内4A级景区11处,已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地区。宣城市初步形成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三大品牌,成为在苏浙沪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在2007年首届中国旅游论坛上,宣城市被评为全国“最佳旅游休闲城市”。
2009年,宣城市被安徽省政府宣布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景点
石佛山:位于郎溪县姚村乡境内,主峰353米。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
太极洞:有“东南第一洞”的美誉,坐落在安徽广德市境内,和江苏宜兴市的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位置邻近并与之齐名。
龙川古村:又称坑口,距绩溪县城约10公里,是一个古老的徽州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绵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现,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桃花潭:又名玉镜潭,位于安徽省泾县西南青弋江边,潭水深邃,景色秀丽。
中国鳄鱼湖:始建于1979年,中国鳄鱼湖是中国最大的扬子鳄保护基地,占地面积100公顷,位于宣州区南郊,是一处岗峦起伏的丘陵,中国鳄鱼湖境内有高大乔木和灌木丛林,泽边草丛荆棘,植被覆盖良好。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由入口纪念碑、主题广场、主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四个纪念性空间序列配以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有机组合而成,整座陵园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主碑为中心。
江村:是江泽民主席的祖居地,坐落在皖南山区旌德县白地镇境内,紧临205国道,距黄山风景区仅37公里。二零零一年五月二十一日江泽民主席亲临江村,并题字留念。
王稼祥故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王稼祥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位于泾县厚岸乡,距县城45公里。王稼祥故居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题写“王稼祥故居”的门额。
胡雪岩纪念馆:位于绩溪县城,纪念馆占地约近一千个平方米,纪念馆用大量的图片、书籍和实物再现了胡雪岩沉浮于商界宦海的一生。
三吴纪念馆:艺术大师吴作人、大书法家吴玉如、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同为泾县茂林人,人称“三吴”,其成就与贡献早已名扬九州,声播海内外。
障山大峡谷:又称伟人谷,位于徽州绩溪县以东的大障山中,远古时代,轩辕黄帝携容成子、浮丘公在此山中采药炼丹,今山中仍有天子墓、丞相坟等遗迹。因此,大障山古称三天子都、三王山、障峰。春秋吴越以此为界,秦代设立障郡,以山命名。
鼓角楼:又名谯楼,俗称钟鼓楼。原坐落于广德州署正南仪门之上。该楼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为二层。清末战乱楼毁,鼓、角、钟、漏全遗失。民国十五年(1926年)邑绅占家鹏捐资按原样重修楼宇三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被日机轰炸,毁坏殆尽,仅存楼座。1999年,该楼重修,恢复往日原貌。
赤滩古镇:位于安徽省泾县东北7.5公里琴溪镇境内,地处青弋江东岸,距黄山115公里,距九华山112公里。历史上,泾县货运主要以木帆船运输为主。
查济古镇:查济位于泾县西南角,同太平,青阳交界,是一个很大的皖南古民居村落,有300多间明清建筑,风格为典型皖南风格,村落中有蜿蜒的石板路、小溪、石板桥,保存完整,另有大型祠堂3座。
中国宣纸文化园:中国宣纸文化园位于安徽泾县乌溪,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负责实施。项目共有宣纸古作坊、宣纸古籍印刷、文房四宝体验园、宣纸陈列室、中国纸及世界纸博物馆、书画长廊,含书画家工作室、文房四宝与书画市场、江南民俗园八部分组成。
港口湾水库:港口湾水库位于中国安徽省宁国市,是以防洪、发电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水库。又称青龙湖。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
高峰山:素有江南珠穆朗玛之称的高峰山位于宣州、宁国、泾县交界之处,层峦叠嶂,方圆近百里,有飞瀑、深潭、古松,峰顶海拔1153米。山顶一寺,名曰铁瓦寺。
宣城古代著名人物
梅鼎祚 | 胡雪岩 | 梅文鼎 | 胡宗宪 | 梅清 |
沈有容 | 贡师泰 | 贡奎 | ||
吴潜 | 吴渊 | 胡舜陟 | 梅询 | |
许棠 | 汪伦 | 汪华 | 胡焱 | |
清越 | 罗立言 | 梅远 | 舒雅 | 周紫芝 |
宗杲 | 汪泽民 | 陈迪 | 徐元太 | 胡富 |
沈懋学 | 江希舜 | 高咏 | 梅庚 | 半山 |
刘光旸 | 鲍守业 | 方学成 | 谭子文 | 江珠 |
梅光迪 | 梅尧臣 | - | - | - |
宣城现代当代著名人物
朱剑农 | 吴组缃 | 吴茂荪 | 胡道静 | |
吕佩芬 | 胡适 | 吴作人 | 吴玉如 | 胡耐安 |
唐子宗 | 曹诚英 | 江泽涵 | 汪静之 | 胡家健 |
吴半农 | 胡钟吾 | 王稼祥 | 谭梓生 | |
祖晨 | 王廷甫 | 夏雨初 | 王金林 | 邓国安 |
梅大梁 | 向阳 | 吕辉 | 许家朋 | 任新民 |
查全性 | 汪应洛 | 章基嘉 | 方荣祥 | 文兰 |
洪德元 | 鞠躬 | 翟光明 | 王受文 | - |
以上来源
2015年11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6年1月,喜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2016年7月,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2017年11月,被评选表彰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2019年11月6日,入选中国地级市百强第52名。
2019年11月21日,入选“2019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2019年11月25日,入选“2019中国城市品牌评价百强榜(地级市)”。
2019年11月,获得“‘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称号。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称号。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1年5月,入选中国地级市百强品牌城市名单 。
2021年11月,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公示名单。
2022年2月,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安徽省第一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