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正 编辑

汉语词汇

正,是一个汇,常用于书画的题款上,意谓对方雅,其指正(动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雅正

拼音:yǎzhèng

外文名:standard,righteous,correct

:规范的;典雅方正等

注音:ㄧㄚˇㄓㄥˋ

同义词:指正、斧正

释义

编辑

(1):规范的(形容词)

(2):典雅方正(形容词)

古文雅正-十四卷(兵部尚书蔡新家藏本)

(3):常用于书画等的题款上,意谓对方高雅,请其指正(动词)

出处与详解

编辑
  1. 典雅纯正。

  2. ①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笛》:“笛,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

  3. ②宋 王安石 《上邵学士书》:“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温润之可宝也。”

  4. ③清 黄宗羲 《答尔公茅鹿批评八家书》:“按序中言其学问通博,文辞雅正深粹。”

  5. ④明王鏊震泽长语·音律》:“遂极言乐声哀悲,非雅正之音。”

  6. 方正。

  7.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峤性雅正,常疾勗谄谀。”

  8. ②《南史·张种传》:“种少恬静,居处雅正,傍无造请。”

  9. 套语常用于书画等的题款上,意谓对方高雅,请其指正。

典故

编辑

国朝蔡世远编。是集选录自汉至元之文凡二百三十六篇。前有自序曰:“名之曰雅正者,其辞雅,其理正也。”案大雅》、《小雅》及《尔雅》,古注疏皆训为正。然《史记·五帝本纪》称:“百家言帝,其文不雅驯。”《司马相如传》称:“从车骑雍容,娴雅甚都。”顾野王《篇》亦曰:“雅,仪也;娴,雅也。”是自汉以来,雅正已分两训,世远盖用此义也。考总集之传,惟《文选》盛行于历代,残膏賸馥,沽溉无穷。然潘勖《九》之文,阮籍《劝进》之笺,名教有乖,而简牍并列,君子恒讥焉。是雅而不正也。至真德秀文章正宗》、金履祥《濂洛风雅》。其持论一准于理。而藏弆之家。但充插架.固无人起而攻之。亦无人嗜而习之,岂非正而未雅欤?夫乐本于至和,然五音六律之不具,不能呕呀吟唱以为和;礼本于至,然九章五采之不备,不能袒裼跪拜以为敬也。文质相辅,何以异兹?世远是集,以理为根柢,而体杂语录者不登;以词为羽翼,而语伤浮艳者不录。刘勰所谓扶质立干、条结繁者,殆庶几焉。数十年传诵艺林,不虚也。或疑姚铉删《文苑英华》为《唐文粹》,骈体皆所不收,而此集有谔《论文体书》、张说《宋公遗爱碑颂》诸篇,似乎稍滥。不知散体之骈体,犹古诗之变律诗,但当论其词羲之是非,不必论其格律之今古。杜甫一集,近体强半,论者不谓其格卑于古体也。独于文则古文、四六判若鸿沟,是亦不充其类矣。兼收俪偶,正世远深明文章正变之故,又何足为是集累乎?

——出《四库总目提要》

(3):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送人时,示请对方指教(套语)

雅正:南宋词学中的“雅正”说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就其根源看,“雅正”说的理论基础正是南渡以来具有浓厚理学色彩的“崇正”理论;就其理论特征看,“雅正”说的重心并不在于建立一种具有丰富内涵艺术理论,而在于“正”词坛之不“正”,崇尚“正统”的意味甚浓;就其学术倾向性看,“雅正”说颇同理学领域中的“统”传承,不仅有着“定于一尊”的“正统化”词学痕迹,而且有着类似理学“道统”的清晰的传承统系。

请人指教说“请赐教”;请人校正说“请雅正”。

自己作品说“拙作”;对方书信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