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编辑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阿拉伯文: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英文:Gibran Kahlil 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是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画家,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小山村贝什里。1895年,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时开始展现美术天赋。1898年,回国后对文学产生兴趣,1903年,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短篇散文。1906年,相继发布《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1908年,再次前往美国。1911年冬,完成《折断的翅膀》。1920年4月,担任阿拉伯旅美作家团体“笔会”会长。1928年,完成《人之子耶稣》。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逝世,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
中文名: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外文名:GibranKahlilGibran、جبرانخليلجبران
别名:卡里·纪伯伦
国籍:美国
民族:阿拉伯人
出生日期:1883年1月6日
逝世日期:1931年4月10日
职业:诗人,画家,作家
代表作品:《泪与笑》《先知》《沙与沫》
早年生活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省的一个小山村贝什里 ,父母在马龙教派教堂为他洗礼 。1888年,纪伯伦就读于以赛亚修道院小学,接受读写规则训练,学校中的赛里姆·达希尔医生使纪伯伦的文学艺术爱好得以发展。
1891年,其父哈利勒·纪伯伦因涉嫌小镇上的一宗欺诈案被捕,纪伯伦家被查抄。为了摆脱这种不光彩和贫穷的境地,其母卡米拉于1894年携子女离开贝什里,于1895年到达美国波士顿 。纪伯伦一家随后定居在位于波士顿种族混杂的南端区边上的叙利亚移民聚居区奥利佛。纪伯伦一家生活艰难,靠着卡米拉沿街兜售物品维生,一年后他们开了一家小干货店维持生计。
涉足美术
1895年9月,12岁的纪伯伦进入奥利佛附近的一所移民学校奎西中学学习,在这里他接触了西方文化。在校期间,纪伯伦表现出的绘画天赋受到弗劳伦斯·皮尔斯的注意,在她的推荐下,纪伯伦被“孩童资助社团”的社会工作者杰西·弗莱蒙·比尔介绍给波士顿先锋派艺术的支持者、摄影艺术家、出版商弗雷德·霍兰德·戴伊。
1898年9月至1902年4月,纪伯伦返回黎巴嫩的贝鲁特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化知识;1903年返回美国后,纪伯伦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一系列短篇散文,这些文章不仅给生活困顿的纪伯伦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帮助,而且使他开始在美国的阿拉伯移民读者中赢得声誉。
文学生涯
1923年5月8日,尤素福·托玛·布斯塔尼在埃及为纪伯伦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9月3日及17日中国《文学周刊》杂志分别发表茅盾从《先驱者》中选译的五篇散文诗:《批评家》、《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圣的愚者》 ;同年,在纽约克诺夫出版社出版《先知》。
1924年,穆罕默德·托基丁搜集其文章在埃及出版文论集《在文学世界》。其后,陆续为各界名流画像,包括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等人。其绘画作品相继在各地展出。
1926年,正式发表《沙与沫》 ;开始写《人之子耶稣》,18个月后完成,并参与印度人苏尤德·候赛因主持的《新东方学会》杂志,为其撰稿;同年,纪伯伦应邀出任纽约《新东方》(The New Orient)杂志的编委。
1928年,完成《先知园》,开始写《流浪者》《大地诸神》;同年夏天,《人之子耶稣》完稿。秋季在波士顿出版,被称为纪伯伦福音。
人物逝世
1929年,纪伯伦健康状况恶化,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绘画、著述、校订等方面 ;同年,开始构思论威廉·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巴鲁赫·斯宾诺莎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专著。
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因肝硬化和肺结核而逝世于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享年48岁;8月21日,灵柩运回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举行迎灵仪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遗体送回故乡,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
家庭成员
纪伯伦的父亲名叫哈利勒·纪伯伦,最初职业是药剂师,后来成为负责征收牲畜税的乡官,对工作恪尽职守,但因为无法面对生活的压力而以嗜酒作为逃避,以至于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在纪伯伦的印象中,父亲经常喝醉回家,并且借着醉酒对家人十分粗暴。纪伯伦与父亲的关系也日益紧张。1891年哈利勒因为欺诈案被人诬陷而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也被没收。卡米拉决定去跟随她的哥哥去美国。尽管1894年,哈利勒无罪获释,但是卡米拉依然下定决心要去美国 。纪伯伦的母亲卡米拉·纪伯伦是一位以精力旺盛、聪明干练闻名乡里的女性,与哈利勒结婚之前,曾嫁给堂兄哈纳·阿卜杜·萨拉姆。卡米莱曾随他去巴西,1877年生下儿子彼德·布特鲁斯,其1902年3月12日因肺结核病逝。第二次,她嫁给亲戚优素福·伊里亚斯·吉阿基阿。但此次婚姻一开始便不顺利,不到一个月时间,丈夫便撒手人寰。之后她嫁给了哈利勒·纪伯伦,1883年生下了纪伯伦,1885年生下了玛尔雅娜,其后在裁缝店工作,1887年生下苏尔丹娜,其1901年4月4日因肺结核病逝。卡米拉后因癌症病逝。
感情生活
纪伯伦早年结识约瑟芬,但于1903年分手。
1904年5月,纪伯伦在波士顿画廊个人画展时结识马尔莱布鲁街女子小学校长玛丽·伊莉莎白·哈斯凯尔,两人结为挚友。1906年,纪伯伦与玛丽开始交往,但玛丽因年龄关系不能与纪伯伦成婚。玛丽和纪伯伦成为了一生的挚友。二人延续一生的通信,是研究纪伯伦创作和生活的重要文献。
文学作品
出版时间 | 作品名称 | 作品体裁 |
---|---|---|
1905年 | 音乐短章 | 散文 |
1906年 | 草原新娘 | 短篇小说 |
1908年 | 叛逆的灵魂 | |
1912年 | 折断的翅膀 | |
1914年 | 泪与笑 | 散文诗集 |
1918年 | 散文集 | |
1918年 | 行列圣歌 | 诗集 |
1920年 | 先驱者 | 散文诗集 |
1920年 | 暴风雨 | 散文诗集 |
1923年 | 先知 | 散文诗集 |
1923年 | 珍闻与趣谈 | 诗集 |
1926年 | 沙与沫 | 散文诗集 |
1927年 | 与灵魂私语 | 诗集 |
1928年 | 人之子耶稣 | 散文诗集 |
1931年 | 大地诸神 | 诗剧 |
1932年 | 流浪者 | 散文诗集 |
1933年 | 先知园 | 散文诗集 |
1933年 | 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 诗剧 |
1972年 | 爱你如诗美丽 | 情书集 |
不详 | 蓝色火焰 | 书信集 |
: |
绘画作品
创作时间 | 作品名称 |
---|---|
1904年 | 灵魂皈依上帝 |
痛苦的喷泉 | |
1912年 | 三个女人 |
不详 | 母亲 |
女友玛丽 | |
生命的焰苗 | |
: |
主题思想
纪伯伦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纪伯伦文学创作的交互作用,他文学作品中的“先知”象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纪伯伦的文学创作从最初关注自己的祖国民族,关注东方世界,到最后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去进行思考,他的“先知”形象也经历了从民族的“先知”到普世的“先知”的转变。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采用诗歌这种具有较强的“对话”特点的体裁形式,还是对于“圣经文体”的推崇,都体现了纪伯伦建立自身文本神圣性的自觉努力。纪伯伦的小说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和深刻的东方精神。他不以故事情节取胜,不描写复杂的人物纠葛,而着重表达人物的心理感受,抒发内心的丰富感情。大段的倾诉如歌剧中的咏叹调,又如法庭上的辩护词,极富感染力。他往往以“我”作为主人公之一出现,直接介入故事,使叙述显得真实。弥漫在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和批判意识,把哀怨和愤怒结合起来,更能引出对社会丑恶现实的痛恨与深思。
纪伯伦既继承阿拉伯文化遗产,又熟谙西方文化,他的三个创作时期鲜明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纪伯伦文学创作的交互作用,他文学作品中的“先知”形象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纪伯伦的文学创作从最初关注自己的祖国民族,关注东方世界,到最后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去进行思考,他的“先知”形象也经历了从民族的“先知”到普世的“先知”的转变。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采用诗歌这种具有较强的“对话”特点的体裁形式,还是对于“圣经文体”的推崇,纪伯伦都建立了自身文本神圣性的自觉努力。
艺术手法
在《疯人》《先行者》《沙与沫》和《流浪者》中,篇幅短小、哲理深刻的寓言、谚语、格言等智慧文学占了大部分篇幅。而《先知》《人之子耶稣》和《大地诸神》则属于不同形式的散文诗创作。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
纪伯伦的文学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神圣的“天启体”形式,文本内容以充满博爱情怀与人生哲学的寓言故事、智慧文学为主体,在体裁形式上多采用散文诗这一(散文诗属诗歌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第一人称“我”直接进行叙述言说、抒发观点,如同一位博学富于智慧的“先知”对世人进行谆谆的教诲与悉心的抚慰,这就使得他文学作品的叙述者“我”与纪伯伦这一创作者几乎融为一体。
纪伯伦是最早从东方吹来的风暴,横扫了西方,但它带给我们海岸的全是鲜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评
纪伯伦是贫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中国文学家冰心评
纪伯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极度真诚......和他对人类的信念。——美国女诗人基卜丽亚评
人物故居
纪伯伦故居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建于1931年6月,最初是一家修道院,1975年改建成博物馆,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间瀑布,雪松遍布。为窑洞式巨石垒成的建筑,有一道红褐色的小矮门,仅可一人通过。故居中陈列有440件珍贵的纪伯伦画作原稿以及中国不同年代出版的《先知》《沙与沫》《纪伯伦全集》《纪伯伦在中国》等汉语和英文版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中国专家、学者、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送给纪伯伦故居博物馆的礼物。
诗人墓地
纪伯伦墓地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纪伯伦棺木安放在山下石室里,墓前有一处馨香的玫瑰园,在那里可以眺望整个小镇。
纪伯伦的墓志铭为: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社会纪念
1981年纪伯伦逝世五十周年之际,黎巴嫩和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决定该年为纪伯伦国际年,为此成立了国际委员会。决定在他故乡贝什里举办展览会,展出他的手稿和画稿,并在贝鲁特、巴黎和纽约举行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