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城 编辑
《花城》杂志是一本创办于1979年4月的大型纯文学期刊,与《收获》《当代》《十月》并称为纯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
《花城》的宗旨是支持具有真正人文精神、独立建树的写作,支持创新;重实验性但反对刻意的另类,重可读性但反对流俗和平庸。
《花城》不断推出文坛中坚作家的重要新作,并时刻关注新人的创作动向,为中国文学推出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其中包括高行健、毕飞宇、王小波、林白、陈染、北村、潘军、吕新、东西、韩东、荆歌、李洱,薛忆沩等人。此外,也刊发了王蒙、莫言、苏童、余华、残雪、格非、马原、孙甘露等名家的重要代表作品。
中文名:花城
外文名:FLOWERCITY
语种:简体中文
类别:文学
主办单位: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
创刊时间:1979年4月
出版周期:双月刊
国内刊号:CN44-1159/1
国际刊号:ISSN1000-789X
邮发代号:46-92
定价:15元
出版地:广州
《花城》杂志为文学双月刊,逢单月五日出刊,1980年底,全国27家文学期刊的主编在江苏镇江金山寺举行会议,期间,有人提出了“四大名旦”的说法,除了老旦《收获》,正旦《当代》,刀马旦《十月》之外,广东出版的杂志《花城》,以其“婀娜多姿”而被称为“花旦”。
广州的别名“花城”,而《花城》杂志又诞生于广州,它的得名不言而喻。《花城》创刊号在1979年4月出版,创刊之初,曾创下76万多份的发行记录。
遇罗锦中篇小说《春天的童话》的刊登,曾引起抢购热潮,一时洛阳纸贵。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片百废待兴的文化背景之下,《花城》着力于老作家的重出、新作家的发现之外,还致力于推介港台及境外的文学作品及最新的文艺思潮,率先为中国文学界打开了一扇南风窗,引领风气之先。
《花城》刊登的作品历年来多次获奖,2000年前,如: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张洁的中篇小说《祖母绿》、霍达的中篇小说《红尘》、李士非的报告文学《热血男儿》等作品,曾分别获得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
80年代后期,周梅森等新作者不断活跃于《花城》的版面上,同时,《花城》又相继推出一批新人,成为中国先锋小说的摇篮和重要阵地。苏童、格非、余华、林白、陈染、孙甘露、马原等先锋作家,都曾在《花城》发表重要作品。
《花城》还刊登了一批在社会上造成广泛深入影响的大型报告文学,赵瑜、尹卫星、贾鲁生等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介入生活、评点社会、思考改革的进程,为社会贡献了极具历史意义的力作。
90年代中后期,《花城》再以其对“实验文本”的特别关注,令行内开始了对实验性写作的普遍认可。开设了“实验文本”栏目,鼓励文本创新,使其在全国大型纯文学期刊中更具鲜明的特色。连续推出了一批在文坛有重要影响的作家的重要作品,如:王小波、吕新、韩东、李洱、东西等。
多年以来,《花城》始终坚持以锐利的目光和博大的胸襟,采撷名篇佳作,兼收并蓄多种风格、流派,准确及时地展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和最新风貌。不但继续保持了她在当代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引领文坛流变当之无愧的旗帜之一。
《花城》创刊以来,刊发过不少著名的文学作品,如:
遇罗锦,《春天的童话》
张洁,《祖母绿》周梅森,《沉沦的土地》
吕新,《抚摸》
格非,《锦瑟》
顾城,《英儿》
史铁生,《别人》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陈染,《私人生活》
东西,《耳光响亮》
徐小斌,《羽蛇》
阎连科,《日光流连》
莫言,《我们的七叔》
张梅,《破碎》
葛红兵,《我的N种生活》
李洱,《花腔》
毕飞宇,《青衣》
王祥夫,《上边》
韩东,《扎根》苏童,《手》
魏微,《化妆》
李傻傻,《红X》
夏榆,《天黑黑》
等等众多佳作。
《花城》刊登的作品历年来多次获奖,如 :
作者 | 作品 | ||
路遥 | 《平凡的世界》 | 长篇小说 | |
张洁 | 《祖母绿》 | 中篇小说 | 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霍达 | 《红尘》 | 中篇小说 | 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李士非 | 《热血男儿》 | 报告文学 |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
王祥夫 | 《上边》 |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 |
周瑾 | 《被世俗绑架》 | 长篇小说 | 第三届春天文学奖 |
韩东 | 《扎根》 | 长篇小说 | 2004年华语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奖 |
韩东 | 长篇小说 | ||
谢湘南 | 《过敏史》 | 诗歌 | 《诗选刊》2010“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奖” |
欧阳江河 | 《泰姬陵之泪》 | 诗歌 |
在凤凰读书网“2008-2009年度中国文学刊物10强”评选中,专家提名组《花城》位列三甲。2010年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在该年度三千多部长篇小说中选出了五部作品,《花城》就占了两部:《知青变形记》与《身体课》。 除此之外,杂志每年都有无数作品被国内外各大文学选刊转载,不胜枚举。
早期,《花城》曾举办过四届文学奖,也成功举办过的几次笔会,在全国文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1984年评出来的是从创刊以来至1983年的作品,1985年和1986年评的是上年刊登的作品,1988年还评了一次,后来就因各种外在因素制约而停办。
以下是1984年 第4期刊登首届(1979-1983)获奖作品名单。
1979年至1982年获奖作品是:
从维熙,《泥泞》
周原,《覆灭》
叶蔚林,《菇母山风情》赵大年,《公主的女儿》
郑万隆,《红叶,在山那边》
王杏元,《天板蓝蓝》
高晓生,《大好人江坤大》
郑定荣,《呦呦鹿鸣》
1983年获奖作品是:
周梅森,《沉沦的土地》
张洁,《七巧板》
顾笑言,《洪峰通过峡谷》
黄蓓佳,《这一瞬间如此辉煌》何卓琼,《总工程师的日常生活》
王蒙,《木箱深处的紫绸花衣》
李士非,《安珂弟弟,你……》
1985年举办第二届花城文学奖评奖活动,第4期公布获奖作品:
张洁,《祖母绿》
张笑天,《错过太阳和群星的人》
木伦·乌拉(乔雪竹),《在查干陶拉盖草原上》
刘西鸿,《月亮,摇晃着前进》
周梅森,《崛起的群山》
张默君,《模特儿之恋》
李士非,《热血男儿》
柳明,《别有一男在人间》
1986年举办第三届花城文学奖评奖活动,获奖作品是 :
柯云路,《一个系统工程学家的遭遇》
赵大年,《“二七八”团》
杨干华,《冬夜备忘录》
杨东明,《孤独的马克辛》张笑天,《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黑夜》
1988年第四届花城文学奖开篇,获奖作品是:
路遥,《平凡的世界》
蒋子龙,《收审记》
周昌义,《国风》
刘西鸿,《自己的天空》
乔雪竹,《荨麻崖》
祖慰,《转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