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浮 编辑
沈浮(1905年3月23日—1994年4月27日),原名沈吉安,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作家。
1926年,自编自演喜剧短片《大皮包》。1933年,进入上海联华影片公司。1935年,执导喜剧电影《无愁君子》。1937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自由天地》。1946年,执导剧情电影《圣城记》。1959年,执导剧情电影《老兵新传》,该片获得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1963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北国江南》上映。1976年,执导剧情电影《阿夏河的秘密》。1980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94年,沈浮获得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会终身成就奖;4月27日,沈浮逝世。
中文名:沈浮
外文名:FuShen
别名:沈哀鹃、百宁、沈恩吉(原名)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市
出生日期:1905年3月23日
逝世日期:1994年4月27日
星座:白羊座
职业:导演、编剧、作家
主要成就:第1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会终身成就奖
1905年3月23日,沈浮出生在天津海河边一个贫困的码头工人家中。幼年在河北直指庵小学读书,后进入了河北觉民中学。由于家境贫寒,沈浮没有能够读完中学便失学了 。1924年,沈浮先后考入天津影片公司、北方影片公司、渤海影片公司担任演员。1926年,自编自导自演喜剧短片《大皮包》 。
1933年,进入上海联华影片公司。1935年,执导由韩兰根、章志直合作主演的喜剧电影《无愁君子》 。1936年,担任剧情电影《狼山喋血记》的编剧,该片由费穆执导。1937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自由天地》 ;同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联华交响曲四:三人行》 ;此外,还执导了剧情电影《天作之合》。
1940年,加入西北影业公司,并编导了电影《老百姓万岁》,未完成,被公司撤销。1946年,加入北平“中电”三厂,并执导了剧情电影《圣城记》,该片讲述了美国传教士金神父在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日的故事 。1947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追》上映。
1948年,执导由上官云珠、蓝马、吴茵联袂主演的剧情电影《万家灯火》 。1949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希望在人间》,该片由蓝马、上官云珠搭档主演 ;1月1日,由其担任编剧的战争电影《乌鸦与麻雀》上映,该片由郑君里执导 。
1953年,执导由上官云珠、高正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纺花曲》。1954年,执导剧情电影《斩断魔爪》,该片由陶金、凌之浩、韩非联合主演 。1956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三自一中心”的创作集体“沈记社”;同年,执导人物传记电影《李时珍》 。1957年,担任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 ;同年,当选为上海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执导剧情电影《老兵新传》 ,该片获得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 ;同年,执导由张瑞芳、沙莉搭档主演的剧情电影《万紫千红总是春》 。1960年,与刘琼、林扬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六十年代第一春》 。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北国江南》上映 。1976年,与颜碧丽、武珍年联合执导剧情电影《阿夏河的秘密》。1979年,执导由王天鹏、达式常、李振潼联合主演的战争电影《曙光》 ,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94年,沈浮获得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会终身成就奖;4月27日,沈浮逝世。
导演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76年 | 《阿夏河的秘密》 | 电影 |
1963年 | 《北国江南》 | 电影 |
1960年 | 《六十年代第一春》 | 电影 |
1959年 | 《万紫千红总是春》 | 电影 |
1959年 | 《老兵新传》 | 电影 |
1956年 | 《李时珍》 | 电影 |
1954年 | 《斩断魔爪》 | 电影 |
1949年 | 《希望在人间》 | 电影 |
1948年 | 《万家灯火》 | 电影 |
1947年 | 《追》 | 电影 |
1946年 | 《圣城记》 | 电影 |
1937年 | 《天作之合》 | 电影 |
1937年 | 《联华交响曲四:三人行》 | 电影 |
1937年 | 《自由天地》 | 电影 |
1935年 | 《无愁君子》 | 电影 |
1926年 | 《大皮包》 | 短片 |
编剧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49年 | 《希望在人间》 | 电影 |
1949年 | 《乌鸦与麻雀》 | 电影 |
1948年 | 《万家灯火》 | 电影 |
1947年 | 《追》 | 电影 |
1946年 | 《圣城记》 | 电影 |
1937年 | 《天作之合》 | 电影 |
1937年 | 《联华交响曲四:三人行》 | 电影 |
1937年 | 《自由天地》 | 电影 |
1936年 | 《狼山喋血记》 | 电影 |
1935年 | 《冷月狼烟录》 | 电影 |
1933年 | 《出路》 | 电影 |
1926年 | 《大皮包》 | 短片 |
参演电影
著作书目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1965年 | 与徐韬改编 | |
1960年 | 《万紫千红总是春》(剧本) | 上海文艺 |
1957年 | 《万家灯火》(剧本) | / |
1945年 | 《小人物狂想曲》(戏剧集) | 重庆新生图书文具公司 |
1943年 | 《重庆二十四小时》(剧本) | 重庆新联友出版社 |
1942年 | 《金玉满堂》(剧本) | 成都华西晚报出版部 |
荣誉奖项 | ||||||||||||||||
|
把摄影机当成一支表情达意、阐幽发微的笔,直指专断的统治与黑暗的现实,是沈浮早期电影一以贯之的主题。正是在以光影追寻光明的过程中,沈浮将中国电影的艺术探索与编导内心的人文关怀较为成功地联结在一起,并为中国早期电影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个性气质和经典话语。沈浮电影以无限悲悯刻画的人伦至情及以博大襟怀描绘的浮世烦忧,深入阐释“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的现实处境与历史功绩,努力彰显沈浮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不仅是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必经之路,而且是推动中国电影文化不断走向深广之境的重要环节。就沈浮编剧、编导或导演的大多数影片来分析,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及“打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创作动机始终制约着创作者的叙事结构、镜头调度、光影设计和情绪总谱。以光影追寻光明,沈浮早期电影拥有一种博大的襟怀和无限的悲悯,并在此基础上倾心描绘浮世烦忧、刻画人伦至情 (《当代电影》评)。
2005年3月12日起,在沈浮诞辰100周年之际,在他的家乡天津,刘恒岳发起举办“沈浮与天津”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