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在 编辑
1、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右将军 苏建 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遂囚建 诣行在所。” 裴駰 集解引 蔡邕 曰:“天子自谓所居曰‘行在所’,犹言今虽在京师,行所至耳。”
《汉书·武帝纪》:“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徵诣行在所。” 颜师古 注:“天子或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所耳,不得亦谓京师为行在也。”
2、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晋书·忠义传·嵇绍》:“ 绍 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旧五代史列传五》:东诸侯修贡行在,多为(李)罕之邀留,王重盈苦其侵削,密结张言请图之。
宋 李纲《编类建炎制诏奏议表札集叙》:“某建炎初,自领开封府事,蒙恩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六月一日至南京(今河南商丘)行在所供职。”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已而大驾幸建康(今南京),六宫留临安,则建康为行在,临安为行宫。”
宋高宗 赵构建炎元年(1127)在“南京”(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后,为避金兵进攻,以巡幸为名,先后流亡至扬州、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杭州、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绍兴府(今浙江绍兴)等地,均以“行在”名之。其间建炎三年二月驻跸杭州时,诏以为行宫。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正式以临安府为都城,仍称为行在(因为开封才是首都)。所以李刚所称“南京”为今河南商丘,而陆游所说“建康”才是今天的江苏南京。
《明史·徐达传》:“捷闻, 太祖幸汴梁 ,召达诣行在所,置酒劳之。”
《明宣宗实录》卷之一〇四:“行在户部广西清吏司郎中远志为应天府丞”
3、走在
行,走也,行在即指走在。
示例:行在路上......
临安
靖康之变后,北宋沦亡,被金朝所灭,宋高宗逃往南方建立南宋。为显示收复故土的决心,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之意),称之为行在,而仍将北宋历代先帝陵寝所在的东京汴梁城称为京师。《马可·波罗游记》和同时期的西方著作均将杭州称为行在(Quinsay),可见直到元代早期,行在仍是对杭州最通行的称呼。
南京
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但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后改为留都。
北京
明朝燕王朱棣假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攻打当时其侄儿建文帝的京师金陵应天府,夺得皇位。但朱棣决意要迁都自己发迹之地燕京北平,于是在永乐元年就将北平升为北京,后又在北京设立六部,称“行在六部”。朱棣随后着力经营北京,兴修宫殿、疏浚运河,并经常前往北京处理朝政。永乐十八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北京成为京师,不再称行在,金陵应天府(今南京)则改为陪都。
朱棣死后,其长子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即位。朱高炽希望将首都改为自己做太子监国时的故地金陵(今南京),又将北京改为行在。直到明英宗正统六年,北京才恢复名义上的京师地位,不再称为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