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霄宫 编辑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道教宫观

洞霄宫浙江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洞霄宫村的大涤山中峰下大涤洞旁。

洞霄宫,著名的道教宫观,又称大涤洞天,天柱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山西的永乐宫、成都的青羊宫齐名。该宫位于天目山脉东支大涤山麓,在余杭区中泰乡南大涤、天柱两山之间。东北离余杭镇约18公里,距杭州市区约35公里,是天目山脉东延的名山之一。大涤山主峰白鹿山,相传很早以前,有一道在此修行得道骑着白鹿升天,因而得名。“岭连迹,松风隔太虚。宫址四面环山,有狮象守、灵凤还巢、天柱壁立、大涤尘心等宜人景观;有大涤洞、栖真洞、归云洞等深浅莫测;翠峰丹泉、古桥修竹,名人游客来游甚众。李白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均有题咏,许、郭文举、吴筠、邓牧等先后在此久住,李纲朱熹等名宦任过“提举洞霄宫观察使”之职。

可是洞霄宫屡建屡毁,今仍存遗址一片、旧屋几檐。人神往的洞霄宫亟待开发重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洞霄宫

外文名:Thepalaceofholesintheclouds

地点:杭州市临安区道教宫观

类别: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编辑

大涤山大涤山

创建于武帝时,唐代弘道元(683)敕建天柱观

乾宁二年(895)钱缪改建后称天柱宫

大中祥符五年(1012)奉敕改名洞霄宫,宋南渡后,常以去位之宰执大臣提举洞霄宫

代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屡经扩建,规模日益壮观,极盛时占地面积达80余亩,并以该宫总摄江、淮、荆、襄诸路道教,是元代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隐士邓牧,隐居在余杭大涤山,撰有《洞霄图志》六卷,记山水、古迹、人物、碑记等颇详。又辑为《大涤洞天记》三卷,后编入《道藏

至正年间(1341—1368年),洞霄宫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初年重建,清代乾隆年间再次焚毁,今尚存遗址。

宫观特点

编辑

洞霄宫因林壑深秀,名胜古迹甚多,被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唐代庭编《福地岳渍名山记》称:“大涤玄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余杭县天柱观”(《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大涤洞天也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宋朝崇尚道教,陆游撰《洞霄宫碑记》称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后来,洞霄宫宫宇颓圮。政和二年(1112年),奉旨赐度牒三百道以重建之。后因方腊起事,废于兵火。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出内帑重建,遂为天下道观统领。

历史典故

编辑

洞霄宫自北宋熙宁初就设有提举,宋南渡后改设宫廷内祠,“崇其体貌,以提举受祠禄,岁有其人”。南宋朝廷常以去位之宰辅大臣提举洞霄宫。按照北宋旧制,在京曰内祠,“以前宰执留京师,及见任使相充使,次充提举,下此提点、主管、判官、都监,各有分职。元丰再定官制,縁祖宗所设不废,居是位者,食有奉,衣有绫绢罗绵,傔有餐钱,相循为佚之典焉。”宋仁宗曾手诏有云:“老臣,朕之所眷礼也。”“故于引年辞疾者,从其,増其秩,给其奉,加恩及其子孙。遇大礼,许缀旧班,失仪勿劾。宋之大臣,体群臣,可谓至矣。”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再次焚毁,后唯存方丈室、斗姆及道舍数间,今已被废,尚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