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三子 编辑
别三子1
夫妇死同穴2,父子贫贱离。
天下宁有此3?昔闻今见之!
母前三子后,熟视4不得追5。
嗟乎胡不仁6,使我至于斯7!
有女初束发8,已知生离悲;
枕我9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大儿学语言,拜揖10未胜衣11;
小儿襁褓12间,抱负有母慈13;
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14!
词句注释
三子:指陈师道的二子一女。
死同穴:死后同葬墓穴,意谓只有死后才能在一起。
宁有此:难道有这种夫妇父子不能相保的事?
熟视:久久凝视。
不得追:不能追回。
至于斯:沦落到这种境况。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一般指十五岁以上。这里指女儿刚刚十五岁。
枕我:意为拉着我。
拜揖(yī):叩头作揖。
未胜衣:不能穿戴成人的衣冠,意谓年纪幼小。
襁(qiǎng)褓(bǎo):背负小儿所用的布兜。
抱负有母慈:有慈爱的母亲背抱。
我怀人得知:我的心情谁能知道?
白话译文
夫妻到死才能同葬一墓穴,父子生活贫困不得不分离。
天下难道真有这种伤心事?过去只听说今天亲眼见到。
母亲在前三个子女跟在后,眼望着他们却不能去追随。
可叹老天为何这样不仁慈,使我走到这步悲惨的田地!
有个女儿刚刚束发成儿童,已懂得人间生离死别之悲。
躺在我怀里总也不肯起来,害怕我从此永远离开他们。
大儿咿咿哑哑刚学会说话,还不能穿衣不会行礼作揖。
叫一声“爹呀,我就要走啦”,这话听起来实在令人痛心。
小的这男孩还在襁褓之中,有慈母抱在怀中形影不离。
你的哭声还萦绕在爹耳中,我心里的悲痛世人谁能知道?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山东东平人郭概由朝清郎调任提点成都府路州狄。由于他生活贫困,无力赡养家室,于是便让他的妻子和一女二子随外祖父入川就养,自己则留下来侍奉老母。这首诗便是陈师道在临别时为表达不忍离别的悲痛之情所作。
文学赏析
《别三子》一诗描写一家人迫于贫贱,父亲和子女分离时的惨景。第一句“夫妇死同穴”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诗经》有“谷则异室,死则同穴”之句,这里字面用第二句,而意义则用第一句,才能和下一句“父子贫贱离”意义连接,并且与第四句“昔闻今见之”互为呼应。从第五句到诗的结尾,都是写的母别三子的情景:母亲在前,三子在后,呆呆地看着母亲又不敢追上去,写出无限的辛酸。第八句中的“我”字指诗人陈师道,作为父亲,却要使一家人分居两处,真是极人生的惨事。以下分写三个子女: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全诗共二十句,分为两个部分。前八句总叙离情,抒写自己因家境贫贱,不得已忍痛与亲爱的夫人和三个年幼的子女分别,同时也表达了对上天不仁、世道不公的悲愤。后十二句分句描述三位子女临别时的情态,揭示诗人内心的无限伤痛。在这首诗中,诗人着力抒写夫妇、父子的离别痛苦,语言平淡质朴,情真意挚,细节真实,生离死别的惨痛情状如在目前,体现了他“宁拙无巧,宁朴无华”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