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挺之 编辑
赵挺之(1040年-1107年),字正夫,密州诸城县(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北宋后期宰相,女词人李清照的公公。
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士,出任登棣二州教授、德州通判。宋哲宗即位,担任秘阁校理,历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宋徽宗即位,担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党人。崇宁元年(1102年),由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崇宁五年(1106年),拜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屡陈蔡京奸恶。
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士第一等。熙宁年间兴建学校时,被选为登、棣二州教授,德州通判。宋哲宗即皇位,赏赐士卒们缗钱,郡守贪污不及时付给士卒,士卒们愤怒地叫喊着,拿着白梃冲进府衙。郡守躲避,官吏们都逃走。赵挺之坐在大堂上,问明情况,立即拿出府库钱财分发,而惩治带头闹事的人,士卒们由此安宁下来。 魏州境内黄河多次决口,有人建议迁移宗城县。转运使让赵挺之前去视察,赵挺之说:“县城远离高原一千多年了,河水从未犯境。现在要迁到的地方不如旧址,一定会祸害百姓。”转运使还是决定迁徙,才过两年,黄河果然冲坏新城,把居民几乎都淹死了。
元祐初,朝廷召他试任馆职,任秘阁校理,升为监察御史。当初,赵挺之在德州时,按朝廷意思实行市易法。黄庭坚当时主管德安镇,认为镇小百姓贫困,无法承受诛求。到被召试时,苏轼说:“挺之是个聚敛钱财的小人,学识品行不可取,怎么适合这个职位。”到这时,赵挺之上奏弹劾苏轼草书中有句“民亦劳止”的话,认为这是诽谤先帝。
元祐四年(1089年),由于不论罪蔡确,赵挺之出任徐州通判,不久任楚州知州。随后又入京任国子司业,历任太常少卿,代理吏部侍郎,授任中书舍人、给事中。 出使辽国,辽主曾经有病,不亲自宴请他,让近臣到旅馆宴请他。到年终宴请时方在客省,与其他诸国相同,是挺之争论才使辽国礼制公正。
宋徽宗即位,为吏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余力。
崇宁元年(1102年),由吏部尚书拜右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
崇宁五年(1106年),进拜尚书右仆射(《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一》)。既相,与蔡京争权,屡陈蔡京奸恶。
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再相,赵挺之罢相,授佑神观使。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号清宪。
北宋文学家苏轼: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
《宋史》:君子小人,犹冰炭不可一日而处者也。赵挺之为小官,薄有才具,熙宁新法之行,迎合用事,元祐更化,宜为诸贤鄙弃。至于绍圣,首倡绍述之谋,牴排正人,靡所不至。其论蔡京,不过为攘夺权宠之计而已,所谓“楚固为失,齐亦未为得”也。
阜阳师范学院原中文系主任牛维鼎:赵挺之是一位正直的封建改革家。在已往的史籍记载中己经将他蒙上了一些垢尘,而在年的一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中,仍被肯定为依附蔡京“阿谈奉迎”“反复无常”的“聚欲之徒”实是不正公的结论。时至今日,应该实事求是地给予以公允的评价。
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
既而坐不论蔡确,通判徐州,俄知楚州。
入为国子司业,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徽宗立,为礼部侍郎。哲宗祔庙,议迁宣祖,挺之言:“上于哲宗兄弟,同一世;宣祖未当迁。”从之。拜御史中丞,为钦圣后陵仪仗使。曾布以使事联职,知禁中密指,谕使建议绍述,于是挺之排击元祐诸人不遗力。由吏部尚书拜右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时蔡京独相,帝谋置右辅,京力荐挺之,遂拜尚书右仆射。
既相,与京争雄,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留京师。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京在崇宁初,首兴边事,用兵连年不息。帝临朝,语大臣曰:“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隙一开,祸拿不解,兵民肝脑涂地,岂人主爱民恤物意哉!”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已而京复相,挺之仍以大学士使佑神观。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