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教案 编辑

1891年发生于丹阳的毁烧天主教堂事件

丹阳教案,是一件历史事件。清十七年(1891),丹阳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传教士残害婴儿奋起毁烧了县城天主教堂,发生震惊全国的“丹阳教案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丹阳教案

发生时间:1891年(光绪十七年)

简介说明

编辑

光绪十七年(1891年)四二十五日,江苏丹阳县人民发现教会墓地埋葬儿童尸首七十余具,育婴堂内亦无一活婴,遂产生公愤,群起将教堂焚毁。官府速派兵弹压。激起邻县无锡金匮、阳江阴如皋县,反洋教反满清斗争。

丹阳民间盛传天主教会残害儿童,丹阳民众哗然,于是集聚天主教堂理,教会起初态度强硬。当有人从教堂的桑田里挖出七十余具儿童尸首时,群情激愤,放火烧毁了天主教堂,史称“丹阳教案”。由于这一年是辛卯年,又称“辛卯教案”。“丹阳教案”发生后,无、金匮、阳湖、江阴、如皋等县也发生了民众烧教堂、反洋教、驱教士的教案,轰动全国、震惊朝廷。这次教案,从本质上是晚清帝国侵略中国加剧,发生的民族矛盾,是民间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然而,晚清政府惧于外国列强的压力,以庆亲王为首的清廷要求严办烧毁教堂闹事

时任丹阳知县的查文清,教案发生当天就赶到了现场,但当时教堂已被焚毁。在详细了解了事情经过后,查文清当天就赶赴镇江,向镇江知府王仁堪汇报。

镇江知府王仁堪是清光绪三年(1877)状元,也是一位敢于直言、勤政爱民的官员。王仁堪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第二天一早就从镇江赶往丹阳,在查文清的陪同下亲自勘验现场。

在丹阳天主教堂,两位官员被惊呆了。只见孩童尸体有的被剜目,有的断肢,支离破碎。见此惨状,两位官员相对流泪,相约为民命。于是,王仁堪和查文清向上据理力争,这是教会咎由自取,不能全怪罪丹阳百姓

当时,上峰为了应付朝廷严,已经网罗了部分丹阳富家子弟的“黑名单”,要求搜捕这些人,并将带头的一两个人枭首示众结果,查文清不但没有抓任何一个人,反而放风让他们远走飞。

知县大人如此爱护百姓,丹阳百姓自然领情。但有人得知查文清有可能会因此得罪上司后,于是就有义士挺身而出,愿意承担罪责。其中,有个叫士洪的和尚,他主动到丹阳县衙自首,说带头闹事的是他,带头烧毁教堂的也是他,愿意一个人承担所有罪名。面对如此深明大义的义士,查文清含泪暂时收押张士洪,但并没有治他重罪,只是将他发配到不远的昆山县。由于在“丹阳教案”的办理中查文清始终坚持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且“辛卯教案”首先在丹阳事发并波及各地,查文清最终还是得罪了朝廷,被革去官职。

两江总督刘坤一将六个知县一并惩处,又将二十一人逮捕判刑,赔款十二万元结案。

相关人物

编辑

查文清,金庸的爷爷,是查家最后一个进士,是金庸最敬佩的人,也是对他年轻时影响最深的人。查沧珊(原名:查文清)在江苏丹阳任知县时,因为“丹阳教案”镇压不力被革职。邓之诚的《中华二千年史》曾引用了光绪《东华录》有关这一事件的记载,对此金庸引以为荣。他在小说连城诀》的后记说:“我祖父查沧珊公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无理压迫,不肯为了自己的官位利禄而杀害百姓,他伟大的人格令我们故乡、整个家族都引以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