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 编辑

唐代诗人

杜审言(约645—708年),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杜甫祖父。唐代诗人

杜审言出身京兆杜氏。唐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南越池东南)。景龙二年(708年)冬,病逝。追赠著作郎

杜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齐名,称“文章四友”,晚期和沈佺期宋之问相唱和,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杜审言

字:必简

所处时代:唐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襄州襄阳

生日期:约645年

逝世日期:708年

主要作品:《杜审言诗集》

人物生平

编辑

少有才华

杜审言家族出于京兆杜氏,晋朝时杜逊迁居襄阳。其父杜依艺终于洛州巩县后,其家定居于巩县。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年时,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进入仕途

唐咸亨元年(670年),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在隰城县任上,其诗作《经行岚州》有“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之句。

永昌元年(689年)前后,在江阴县任县丞县尉一类的官职。后转为洛阳丞。

被诬罪名

唐代诗人杜审言形象--画家王山甲创作唐代诗人杜审言形象--画家王山甲创作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因事获罪贬吉州司户参军 作诗送行陈子昂、宋之问等四十五人。杜审言在吉州任上得罪员外司户郭若讷、司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审言十六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刺杀了周季重,杜并也被侍卫当场杀死。此事震惊朝野,皆称杜并为孝子,许国公苏颋还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武则天闻知此事,召杜审言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再迁膳部员外郎

不幸流放

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受到武则天的召见和倚重,一跃成为宫廷文人。

神龙元年(705年),神龙革命后,他因阿附武则天的男宠易之兄弟,而被贬往岭南地区的峰州。 在途中,与一起被贬的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互有唱酬的诗。不久,召回任国子监主簿

冬天逝世

景龙二年(708年)五,任修文馆直学士,同年冬,杜审言病逝。宋之问作祭文,武平一作。葬于河南郡偃师县首阳之东原,追赠著作郎。

主要影响

编辑

贡献

杜审言对近体诗格律的贡献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诗人对近体诗的贡献体现在创作的实践与实绩上。

其创作实践,既证了上官仪等前人关于对仗平仄、粘连、押韵等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又为当时沈、宋等人的诗歌理论的总结、完善与提高提供了难得的诗歌范例与样本料,从而对近体诗理论的形成、丰富、发展与成熟做出了重要的巨大历史贡献。应该说,杜审言对近体诗发展的历史贡献不是在近体诗格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上,而是体现和反映在他的创作实践与实绩上。对于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实践来说,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可谓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对于诗人们来说,有些人有诗歌理论的提出、阐述方面的贡献,又有创作实践与实绩的支撑与辅助,如上官仪、沈宋等人;有些人则或侧重于理论方面,或侧重于创作实践方面,显然,杜审言则属于后者。

二、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上,杜审言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典范意

诗人对唐诗发展的历史贡献,不仅反映在其对诗歌理论的论证、总结、提高、丰富与发展等方面,也不仅表现在诗歌革新发展的单一形式方面。其还体现在诗歌内容、题材的拓展与丰富上,尤其是促进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和统一上。其使诗歌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如诗人所作的《和晋陵陆丞早游望》 《赠苏绾书记》《度石山》等诗篇,无不显得“文理兼美”,无不浑厚健举。这些既有丰厚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诗篇,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结合上达到了如此完美的境地,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其居然能出现在近体诗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后期,实在是难能可。应该说,诗人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的创举、成就与贡献,既恢复了汉魏以来强调与重视文质合一的优良创作传统,又是对隋唐以来柔弱纤细、萎靡不振的宫体诗风的一种反动与革新,使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丰富了诗歌的创作方法与形式,为近体诗创作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诗人的创作成就不仅仅是前人所强调的多是诗歌的格律运用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使得每一首诗歌都能严格地合乎诗歌格律的规范和要求,更体现在诗歌创作方法与形式的创新以及语言清新活泼与通俗易懂等方面。

从表现方法来说,诗人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春日怀归》:“河山鉴魏阙,桑梓忆秦川。花杂,风和绿”。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蓬莱三殿侍宴敕咏终南山应制》:“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杪堂悬。”或相互比较、映衬烘托,如《渡湘江》诗:“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或写景叙事、杂以抒情,如“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其表现方法与手法众多,不一而足,诗人对其可谓是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使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给诗作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从形式创新来说,诗人不仅对五绝、七绝等近体诗格式、规范的应用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且还创建了大型组诗与排律的新形式。如组诗《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此组诗克服了五绝诗篇幅短小,题材内容的展示与表达因此而往往受到局限和束缚的弊端,从而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又能使诗人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充分表达和表现,大大增强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再就是其大型的排律诗《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 《赠崔融二十韵》等诗,前者由十首五绝组成,全诗四十联、四十韵,一韵到底,其间真气流注、弥满。虽然时人刘希夷张若虚等也有过这方面的杰作,然正是他们共同努力才促成了近体诗的完善与成熟,故诗人对此的贡献是不应该否定的。

从语言方面来说,其诗歌的语言总体上显得清新活泼、通俗易懂,从而改了宫体诗多堆砌辞藻、语言秾丽的弊端。对盛唐诗歌多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作用。如其《都尉山亭》:“下钓看跃,探巢畏鸟飞。叶疏荷已晚,枝亚果新肥。胜迹都无限,只应伴月归。” 《夏日过郑七山斋》“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日气含残,云阴送晚雷。洛阳鼓至,车马系迟回。”通俗自然,宛如口语,清新可喜。

四、在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发展道路上,杜审言的诗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初唐诗歌在沿袭齐梁以来宫体诗所追求的形式之美的唯美道路上不断下滑,特别是宫体诗在歌咏香闺子、风花雪月方面所形成缠绵悱恻、哀婉柔弱的诗风,与唐初时政治经济军事蓬勃发展的态势相违背,与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相距甚远,故要求诗歌改革的呼声一直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过。因此,在宫体诗派的内部,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人士,如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杜审言、沈宋等人则自觉或不自觉地行动起来,或在诗歌革新理论方面,或在诗歌的创作实践方面,率先进行改革、探索的尝试,使诗歌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迎来了诗歌发展的盛唐时代,由此进入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

在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历史进程中,陈子昂、杜审言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们为唐代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联结、过渡作用。

就杜审言来说,其历史贡献更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宫体诗题材内容的丰富、改造与气势的提升,使之显示出开阔与浑融之美。也有对边塞风的大笔涂抹,或描绘波澜壮观的战斗场景,或反映唐军将士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直开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慷慨激昂、雄壮奇丽诗风之先河;既有对祖国奇山秀水的热情讴歌赞美,其雄奇、警拔、俏丽之诗风,对盛唐李白、杜甫山水诗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又有着对诗歌表现艺术的诸多发展。应该说,诗人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重要的历史贡献。

历史评价

编辑

唐代诗人宋之问:言必得俊,意常通理。其含润也,若和风曙,摇露气于春林;其秉艳也,似凉雨半晴,悬日光于秋水。(《祭学士杜审言文》)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杜司户炳灵翰林,研机策府,有重名于天下,而独秀于朝端。徐、陈、应、刘,不得劘其垒;何、王、沈、谢,适足靡其旗。而载笔下寮,三十余载。秉不羁之操,物莫同尘合绝唱之音,人皆寡合。(《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

唐代诗人杜甫: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

旧唐书》: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

新唐书》:①恃才高,以傲世见疾。②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南宋书家陈振孙:唐初沈、宋以来,律诗始盛行,然未以平侧失眼为忌。审言诗虽不多,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

明代诗论胡应麟:①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初唐律体之妙者杜审言《大酺应制》、沈云卿《古意》,……皆高华秀赡,……唐五言律起句之妙者“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②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五言则“行止皆无地”(即《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独有宦游人”(即《和晋陵陆承早春游望》),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即《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北地寒应苦”(即《赠苏味道》),七言则“季冬除夜”(即《守岁侍宴应制》),“毗陵震泽”(即《大酺》七律),皆极高华雄整少陵继起,百代楷模,有自来矣。(《诗薮·内编》卷四)

明代诗论家许学夷: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诗源辩体》卷一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始叶于度。(《姜斋诗话》)

《洛阳日报》:杜审言职位不高,且被贬两次,唯文坛成就突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轶事典故

编辑

当初,杜审言病重,宋之问、武平一等探病,杜审言答说:“很为命运小儿捉弄而受苦,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过有我在,使各位久受压抑,现在快死了,固然大可慰藉,只是遗憾没见到能接替我的人。”

人际关系

编辑

家族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杜渐

南梁边城郡守,根据孙女杜柔政墓志可考)

杜叔毗

北周陕州刺史

杜廉卿,隋朝淮南郡守,庐江县公

杜柔政,嫁唐朝名相王珪

杜冯石

杜安石

杜鱼石

(隋朝获嘉县令)

杜依艺

(唐监察御史、巩县令)

杜审言

(修文馆直学士,配薛氏、继娶卢氏)

杜闲

(京兆奉天县令,配清河崔氏,清河崔氏母亲李氏,李氏之父义阳王李琮)

杜甫

(诗圣,配司农少卿弘农杨怡之女,育有三子二女,杜宗文、杜宗武,另一子安史乱中饿死)

杜颖,居山东

杜观,居兰田

杜占,居江州

杜丰,居杭州

杜丰,嫁钟离韦姓

杜并

杜专(开封县尉)

杜登(武康县尉)

杜氏,嫁蜀县丞钜鹿魏上瑜

杜氏,嫁济王府录事河东裴荣期,封万年县君

杜氏,嫁平阳郡司仓参军范阳卢正均

杜氏,嫁硖石县尉京兆王佑

杜氏,嫁常熟主簿会稽贺酰

夫人

薛氏

卢氏,出自范阳卢氏南祖,隋朝吏部尚书、容城侯卢柔五代孙女,渭南尉卢元懿的孙女,庐州慎县县丞卢元哲之女。

子女

长子:杜闲(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甫之父)

次子:杜并

三子:杜专(开封尉)

四子:杜登

杜氏:嫁蜀县丞钜鹿魏上瑜

杜氏:嫁济王府录事河东裴荣期

杜氏:嫁平阳郡司仓参军范阳卢正均

杜氏:嫁硖石县尉京兆王佑

杜氏:嫁常熟主簿会稽贺酰

主要作品

编辑

杜审言著有《杜审言集》十卷,已佚。宋刻本存一卷。明代嘉靖活字本《杜审言集》和张逊业刻本各收二卷。清代席启寓刻本一卷,《全唐诗》编杜审言诗亦为一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徐定祥《杜审言诗注》,收诗四十三首,附录传记、历代诗评摘要和有关序、跋。杜审言文章在《全唐文》中未见收录。

后世纪念

编辑

杜审言墓在今洛阳市偃师市城关镇后杜楼村北,国道310可达。该墓始建于唐代。墓葬北临北覆舟山南麓坡地。墓冢原高2.5,面积40平方米,现不存。现有今立墓碑,书“杜公审言之墓”,立于城关镇第三中学院内的杜甫墓园中。据清乾隆年间《偃师县志》载,此为杜审言与继室卢氏之墓。

史料索引

编辑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上·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上》

《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

人物争议

编辑

杜审言的生年无史料记载,普遍认为他卒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据《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上·杜审言传》云“杜审言年六十余卒。”闻一多的《唐诗大系》定为生于贞观十八年(644年),傅璇琮认为他大约生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前的几年之内。

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陈钧则依据杜审言的《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诗,认为该诗最早也应该写于景龙三年(709年)“岁夜”,则杜审言大约卒于景龙三(709年)、四年(7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