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

中国上海市境内公办高校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10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和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闵行、普陀2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馆藏文献总量495.29万余册;设有4个学部、33个学院(系),开设85个本科专业;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914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952人,硕士研究生17719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551人;教职工4418人,其中专任教师2412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华东师范大学

外文名: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

简称:华东师大、ECNU

创办时间:1951年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师范类(综合类)

学校特色:双一流(2017年、2022年)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985工程(2006年)211工程(1996年)2011计划(2014年)展开学校特色:双一流(2017年、2022年)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985工程(2006年)211工程(1996年)2011计划(2014年)111计划(2008年)研究生院(1986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2019年)强基计划试点高校(2020年)收起

历史沿革

编辑

前身史略

  • 大夏大学

大夏大学校徽大夏大学校徽

1924年,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来到上海,王伯群与欧元怀、王毓祥等人应失学青年要求,捐创办大夏大学,校名取“光大华夏”之意。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王伯群是大夏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大夏大学先后担任董事长、校长,集多年努力,使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大夏大学是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和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良好的办学实力和声誉,使得学校获享“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

大夏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倡导苦教、苦干、苦学的“三苦精神”。君武、王伯群、欧元怀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郭沫若厉麟似、田邵力子、何炳松、曾昭抡、石岑、艾伟、吴泽霖、王蘧常、马宗荣、夏元瑮、谢六逸、吴泽、周昌寿、姚雪垠、程湘帆、邵家麟等著名学者曾在大夏大学任教。

大夏大学共办学27年,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近20000名,完成学业毕业6000余人。刘思职、郭大力、周扬、陈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刘伯里、熊映楚、王元化、罗俊、江景波、雷经天、陈国柱、马承源、姚雪垠、陈旭麓、孙亢曾、陈伯吹、任溶溶、戈宝权、陈庭、吴亮平、冯白驹、杜星垣、陈赓仪、叶公琦、华联奎、徐惟诚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大夏。

光华大学校徽光华大学校徽

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572名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教育家、文献学家、财政经济寿镛是光华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光华大学终身担任校长和董事长期间,将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校名寓“光我中华”之意,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光华以“知行合一”为校训(1930年改为“格致诚正”,1949年11月恢复原校训),以“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提倡“读书运动与爱国运动并进”。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先后担任光华大学校长,并延聘胡适、厉麟似、钱书、徐志摩吕思勉钱基博、容启兆、张歆海、颜任光张东荪、谢霖、蒋维乔、韩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罗隆基、王造时章乃器、朱公谨等著名学者执教。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共14000余人,毕业生总计4000余人。张青莲、邓拓、周熙良、林华、周有光、张芝联、杨宽、张允和、周而复田间穆时英赵家璧、储安平、乔石、姚依林、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辛白、汪涵、黄鼎臣、徐僖、夏鼐董纯才、邵洛羊、杨小佛、张承宗、吕翼仁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光华。

建校初期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

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教育学科成为新校基础。

8、9月间,同济大学动物系、植物系,复旦大学教育系,沪江大学音乐系以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陆续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0月16日,学校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

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系、理学院(包括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部分)和浙江大学地理系、沪江大学教育系、大同大学教育系、震旦大学教育系并入学校;又从交通大学(数学、物理、化学3系及国文科、英文科)、同济大学(数学、物理、化学3系)、浙江大学(化学、生物、中文3系)、沪江大学(化学、生物、会3系)、大同大学(物理系)、复旦大学(史学系的地学人才)等校调入多名教师。之后江苏师范学院音乐专业、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系分别于1953年、1958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之初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人数为最多。

1952年,华东师大师生热烈欢迎前来报到的圣约翰大学等校师生 1952年,华东师大师生热烈欢迎前来报到的圣约翰大学等校师生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

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

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开拓奋进

1952年起,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

1956年起,在江苏、浙江两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

文史楼(群贤堂)文史楼(群贤堂)

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今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和河口研究室(今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化教学小组。

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校园内的毛主席雕像校园内的毛主席雕像

1959年3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

1960年10月23日,成立学校第一个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

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学校“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1965年,还招收首批来自南的留学生210多名,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

文革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自1966年到1969年,华东师范大学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文革期间,作为“上海师范大学“的华东师范大学。

文革期间,作为“上海师范大学“的华东师范大学。

1972年5月,学校受文革影响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不少科技人员,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了种种困难,继续对一些基础问题及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1970年,华东师范大学“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改革发展

思群堂思群堂

1980年8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被列为联合国援助的20所重点大学之一。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授予单位,12个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51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 数学系研究生王建磐是华东师范大学培养的第一名博士,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

1984年9月,学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设立研究生院(试办)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

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

1996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

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

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馆是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排球、手球比赛场馆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馆是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排球、手球比赛场馆

1997年8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划归华东师大管理,9月与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心理系特殊教育专业合并组建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改为开放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6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到华东师大物理系工作,成为学校第一位院士。

1999年12月,河口海岸研究所陈吉余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学校第一位当选院士的教师。

2000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确立为首批22个国家级华文教育基地之一。

2001年,学校成为中国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高校。同年,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

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8年,成为首批获得开设MBA教育的师范院校。同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学校成立国内第一个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2011年3月,由学校携手纽约大学建设的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基。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学校首设教学贡献奖。同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15年3月,学校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学校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的“亚欧商学院”正式成立。

2016年4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分别签署合作协议,联合举办物理学、化学和微电子专业菁英班。5月,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月,作为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联合共建的涉海高校,华东师大成立海洋科学学院。

2017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庄长研究所”成立;同月,学校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2018年6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7月,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19年4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同月,学校与长宁区人民政府举行区校合作共建推进会暨附属医院签约仪式。7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月,被教育部评为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月,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5月,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成立,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直属附属医院。9月,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同月,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落地华东师大。 2020年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

2021年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 7月5日,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建校70周年,华东师大中山北路3663号校门修缮后正式重新启用; 11月,华东师大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新增2个学位授权点; 12月,华东师范大学-百度AI人才培养合作签约仪式圆满完成。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6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作为虚实结合的平台单位,挂靠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7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作为虚实结合的平台单位,挂靠传播学院; 8月,加入全球中文学习联盟; 8月31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顺德美的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9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邗江实验小学正式揭牌 ;10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揭牌成立。 11月,华东师范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1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揭牌,同日,华东师范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水产科学与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12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上线校俄文官方网站 12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蓝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3663号校门

丽娃河 丽娃河

办学条件

编辑

师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

截至2022年9月,学校现有教职工4418人,其中专任教师2412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2101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9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45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何积丰、褚君浩、张经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9月,学校设有4个学部、33个学院(系)、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研究院,另设有4个书院,开设85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医学等11大学科门类

华东师范大学院系专业一览

学院(部)

系(学院)

本科专业(类)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

语言文学(师范)

汉语言文学(国家优师专项)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英语

英语(师范)

英语(国家优师专项)

英语

翻译

翻译

翻译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可授予22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

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学校A类学科12个,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19位;学科优秀率30%,并列全国高校第16位;A档及以上学科7个,并列全国高校第12位。

根据2019年3月公布的ESI数据显示,在ESI统计的22个学科中,华东师范大学的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等1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ESI排名中国内地高校第37位(1%学科数并列第18位)。在2018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包括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学校综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123名,其中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59位。

学校着眼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优化学科布局,继续支持“2+5”重点学科(群)冲击一流。 结合教育部认定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及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统计学、软件工程等5个特色学科率先冲击一流。 同时,依托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推进教育学、地理学、屿大气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统计学六个高峰学科加快发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美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美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法律、新闻与传播、金融、应用统计、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艺术、体育、国际商务、保险、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翻译、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出版、汉语国际教育

资料来源:

重点学科

学科类别

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教育学、地理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基础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光学、生态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中国哲学、世界史、动物学、运动人体科学、系统分析与集成

上海市重点学科

中国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光学、物理化学、人文地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

教育学、世界史

上海市II类高峰学科

地理学、统计学

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崇明生态研究院(牵头单位)

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

教育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

哲学、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

资料来源:

合作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截至2022年5月,学校先后与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4所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

附属学校

截至2020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拥有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47所(正式招生办学)。

附属学校(不完整名单)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澄实验中学

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杨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

上海民办华二浦东实验学校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

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宝山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弋阳实验学校

上海民办华二宝山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济南实验学校

上海民办华东师大二附中紫竹双语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芜外国语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弋阳实验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重庆中旭科创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阳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上饶实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

附属医院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5月,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2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中国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7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6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4个上海高校智库,10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

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

机构类别

机构名称

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建设研究基地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可信软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纳光电集成与先进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可信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教育部软科学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创新战略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

美国研究中心

白俄罗斯研究中心

周边国家研究院

东欧研究中心

中亚研究中心

-

其它教育部所设研究机构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研究部

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多维度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智库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

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电竞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

-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上海高校统计应用与理论研究重点实验室

-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空间信息与定位导航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金融风险定量计算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金砖国家合作与全球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可信物理网软件协同创新中心

-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方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张永岳工作室(方向:房地产与城市管理政策研究)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余南平工作室(方向:国际战略与上海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吴瑞君工作室(方向:上海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方向)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冯学钢工作室(方向:都市旅游与服务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汪荣明、殷德生工作室(方向:大数据统计与金融风险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方向:城市与区域创新)

-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上海市"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市"青少年体育教育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市"教育强国的教育公平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心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生命科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信息科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通用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

其他上海市教委所设研究机构

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

-

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水产科学与鱼类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

实体研究院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城市发展研究院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

崇明生态研究院

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

-

资料来源:

科研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大师石”华东师范大学“大师石”

2013年,该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九;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5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17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根据“自然亚洲”(natureasia)网站2013年6月发布的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 Index:NPI)”中国排名,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过去12个月在《自然》(Nature)及其系列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篇,总贡献点数(Corrected Counts:CC)为2.14,在内地高校中列第十二,在全国科研机构中列第十五。

2013年,该校何积丰院士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资料来源:2014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2019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集中受理期申项目评审结果,华东师大共有164项获得资助,获批直接经费9346.7万元。获批项目包括面上项目10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

2021年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集中受理期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华东师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有179项获得资助,获批直接经费11717.7万元,连续三年实现立项和经费双增长。2021年获批项目包括面上项目9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重点项目10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闵行校区图书馆闵行校区图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由闵行校区图书馆和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藏资源包括古今中外各类印刷型文献和数字文献。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等学科领域,尤以教育学、地理学、文史哲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 截至2021年底,图书馆拥有实体馆藏文献总量493.86万余册,其中图书407.86万余册,期刊合订本41.28万余册,古籍文献33.48万余册,学位论文5.79万余册,非书资料5.1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64个(466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8.02万余种,电子图书220.16万余种,学位论文789.0万余篇。

  • 学术期刊

截至2022年5月,学校主办、承办和合办各类中文期刊23种、英文期刊7种。

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和承办的学术期刊、集刊(不完整名单)

ECNU Review

(华夏学术)

ECNU Scientific Reports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俄罗斯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城市研究》

《应用概率统计》

Statistical Theory and Related Fields(统计理论及其应用)

《地理教学》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中国文字)

《中国文字研究》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知识分子丛论》

《心理科学》

《现代中文学刊》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全球教育展望》

《生物学教学》

《世界地理研究》

《思想政治课研究》

《思想与文化》

《数学教学》

《历史教学问题》

《基础教育》

《化学教学》

《物理教学》

学》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诸子学刊》

《中国美学研究》

《辞书研究》

Anthropocene Coasts(人新世海岸)

《冷战国际史研究》

《边疆与周边问题研究》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地球科学前沿)

《大众心理学》

《师大法学》

企业合规论丛》

《中国美术研究》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问学——思勉青年学术集刊》

《中文自修》

《上海学生英文报》

-

-

-

资料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杂志,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三种期刊。三刊均已连续多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研究评价中心(CSSCI)、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等单位确定为各类“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十年动乱”期间被迫停刊,后于1978年复刊。该刊以致力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2001年,该刊被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2004年,该刊“世界史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学报名栏”;2006年,该刊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复刊于1978年。该刊主要刊登华东师大师生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同时适量刊登历届校友和海内外科研人员的优秀论文,以及反映有关科研课题最新研究进展的学术简报;其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该刊多次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高校中第一本教育科学专业类学报。该刊开设了教育理论、教育改革、教育史、心理学等栏目以及如“海外来稿”、“专题讨论”等特色专栏。该刊已连续多次被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新闻出版局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的称号,曾多次获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的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所获荣誉

编辑

2020年9月1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篆刻。

2021年7月,中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工支部委员会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1年9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公布,华东师范大学入选特色基地(教育)。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领导

编辑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梅兵

党委副书记、校长

钱旭红

常务党委副书记、常委、委员

王宏舟

党委副书记

朱民、杨昌利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友谊

党委常委、副校长

孙真荣、雷启立、周傲英

副校长

戴立益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姓名

在任时间

孟宪承

1952.1-1966

刘佛年

1978.8-1984.6

袁运开

1984.7-1992.12

张瑞琨

1992.12-1997.1

王建磐

1997.1-2005.12

俞立中

2006.1-2012.7

陈群

2012.7-2018.01

钱旭红

2018.01-

资料来源:2018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

在任时间

周抗

1952.2-1953.5

胡友庭

1953.5-1955.12

常溪萍

1954.6-1965.8

姚力

1965.10-1966.7

魏进

1970.12-1975

陈准堤

1977.6-1978.2

施平

1978.8-1984.6

王璞

1984.7-1986.7

严凤霞

1986.7-1989.9

徐豫龙

1989.9-1993.10

陆炳炎

1993.10-2000.10

张济顺

2000.10-2011.7

童世骏

2011.7-2019.12

资料来源:2015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知名校友

编辑

2015年圣约翰大学校友在华东师范大学合影2015年圣约翰大学校友在华东师范大学合影

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调整后,许杰、徐震堮、施蛰存、徐中钱谷融、程俊英、周子美、余振(李毓珍)、万云骏、史存直、彭鹏、林祥楣等一大批一流学者均执教于华东师大。从钱谷融先生引发全国讨论的“文学是人学”命题、王元化先生撰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著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研究方法论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等,中文系都在学术界赢得了巨大声誉,获得了“中国批评家摇篮”的美誉。70年代,华东师大西语系(今外语学院)还有一个号叫“大使培训班”,言下之意是出过许多大使,同时,这个系也有意为国家的外交战线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

学界

姓名

荣誉\职务

马钦荣

上海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2004-2012)

王行愚

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1994-2004)

王建磐

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1997-2006),中国首批自主培养的十八位博士之一

王小明

上海科技馆馆长

江景波

同济大学原校长(1983-1989)

陆善镇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游旭群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孟宪承

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国家确定的十八位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之一

刘伯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崇惕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匡定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大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永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席南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院长

乔登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陈吉余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何鸣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何积丰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终身教授

麻生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张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程正迪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陈国平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袁振国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俞新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台湾研究会会长

龚晋慷

美国太平洋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

孟宪勤

上海大学首任党委书记(1984-1993)

杨德广

教育家,曾任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海燕

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院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校长、上海商学院院长等职

肖刚

时为国内最年轻教授(34岁)

郑伟安

时为国内最年轻博导(35岁),现为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汉臣

少将,博导,技术三级教授(享受军职待遇)

鲁白

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现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部副总裁

钱卓

世界“聪明鼠之父”

肖国镇

密码学家,中国现代密码学的开拓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元化

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

王养冲

历史学家

冯契

哲学家

陈旭麓

历史学家

苏渊雷

文史学家

吕思勉

历史学家,一级教授

郭圣铭

历史学家

薛沛建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党委书记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张志超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授,被行内尊称为“人民币汇率之父”

代数几何学家

蔡金星

数学家

林华新

算子代数学家

倪维明

数学家

谈胜利

代数几何学家

陈彪如

经济学家

星星

图论专家

政界

姓名

荣誉\职务

李源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韩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王沪宁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傅杰

中纪委原副书记

崔天凯

中国驻美国大使

何宪

人事部副部长

楼志豪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

殷一璀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云耕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杜家毫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代理省长、党组书记

王军民

山东省委副书记

张连珍

江苏省政协主席

杨新力

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吴德刚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施平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

范德官

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

杨定华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培生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吴汉民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沈红光

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张俊

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副市长

刘慧晏

云南副省长

王新奎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张帆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社科院院长

罗黎辉

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

刘运来

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

陈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华君铎

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

黄屏

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司长

江谟辉

国际劳工组织副总干事高级顾问

袁自煌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规建设司副司长

蔡玉贺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

宋永刚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

舒庆

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巩义市委书记

李逸平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

斯福民

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

金建

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

张恩迪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姚凯

上海市社团管理局副局长

成岳冲

宁波市副市长

陆军

宁夏石嘴山市副市长

雷云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委讲师团团长,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兼主席

商界

姓名

荣誉\职务

王佳芬

光明乳业总裁

鲁白

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部副总裁,1996年到2009年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儿童发育研究所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

王征

荣丰控股董事长

汤亮

奥盛集团总裁、上海市商会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副会长

江南

分众传媒创始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

沈习武

北京尚洋信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肖松林

美中上海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市侨商会副会长

黄俊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董事长

方洪波

美的集团总裁

陈琦伟

亚商集团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创业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査建渝

上海华侨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其他

姓名

荣誉\职务

刘翔

2004年男子110栏雅典奥运会冠军

董卿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林海

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

阎华

东方卫视新闻主播

吕宁思

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邱震海

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

许子东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锵锵三人行》嘉宾主持,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马洪涛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主持人

傅琰东

“中国魔王”傅腾龙之子,傅氏幻术第四代传人,现今国内学历最高的青年魔术师,美国IBM魔术师协会会员,中国魔术师协会理事

秦文君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男生贾里》、《生贾梅》、《小鬼鲁智胜》

何国卿

全美ESL教师大奖的唯一华人获得者

马革顺

合唱教育家、指挥家

刘雪庵

音乐家

王小

作家,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陈丹燕

当代女作家

姚雪垠

作家(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院长)

赵丽宏

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

赵昌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

黄梦乐

作家,前《时代华人》主编,现《御》主编

文化传统

编辑

学校标志

  • 校训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求实,汉语词语之一,其意思是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该词语出自于孙犁的《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

创造,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

为人师表,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校训碑 校训碑

  • 校标

学校校徽

关键词:华、东、水杉、树人、挺拔。

1.华东师范大学校徽以“华”、“东”两字以及校树“水杉”作为基础造型元素。

2.“华”、“东”在寓意“华东师范大学”的同时另含深意;

“华”:该校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名中均有华夏之意,旨在继承;

“东”:中国东部,世界东方之意。

3.“水杉”形象的融入,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标志以汉字作造型元素,立意凸显东方属性,寓意弘扬东方文明。

5.标志形态积极、向上、挺拔、健康,厚重而有内涵,符合大学属性。

6.深红色象征活力、理性、包容、大气。

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尚义桥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尚义桥

2003年12月3日,闵行区政府将尚义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文脉廊

华东师范大学文脉廊一角华东师范大学文脉廊一角

华东师范大学文脉廊,依樱桃河曲折而筑,以造型艺术展现华东师大几十年来的风历程,由杏坛、会通碑、梅苑、松坡、兰亭、竹巷以及华师门七部分构成。这是在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华诞而庆祝建造的。

吉祥物

师大狮师大狮

华东师范大学吉祥物为“师大狮”,其创意取自校名中“师”字谐音,以及作为“百兽之王”其蕴含的特征元素。

华东师范大学-南门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