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清山 编辑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
三清山主体南北长12.2公里,东西宽6.3公里,平面呈荷叶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的怀玉山构造快体单元内。地处怀玉山脉腹地,属花岗岩构造侵蚀为主的中山地形。山势是东、南、西三面陡峻,北面稍缓。从山脚至山顶,水平距离5km,海拔由200m陡增至1816m。
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2373种高等植物、1728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
中文名:三清山
地理位置:江西省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
最高海拔高度:1819.9米
最高峰:玉京峰
地位: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
门票:成人门票:120元/人次。半价门票:60元/人次。
三清山的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理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10亿年前,三清山地区成为华南洋中的一个岛弧,9-8.5亿年前后,洋盆消失、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三清山地区恰处于古板块结合带。中生代以来,陆内A型俯冲与陆内伸展奠定了地质构造和地理格架,为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的形成、生物的繁衍以及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质环境。
约9亿年前后,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对接,并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留下了珍贵的古洋壳残迹即蛇绿混杂岩带(9.68亿年)和兰闪石片岩(8.66±0.14亿年),是古板块对接和晋宁造山运动的重要见证。8.3~8亿年前进入裂谷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三清山位于扬子大陆板块与华南裂谷海盆之间的过渡带,形成了海相磨拉石—复理石和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南华纪早期,区内处于滨海—陆表海的沉积环境中,以碎屑建造沉积为主;随之“雪球事件”出现,留下了古冰川活动的遗迹—南沱组冰碛岩。震旦纪,陆壳基本固结,气候转暖,冰雪消融,到了震旦纪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沉积了一套浅海相泥硅质和碳酸盐建造。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浸,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2亿多年前,三清山结束了长期的海洋历史,开始进入内陆发展的新阶段。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构景的地质基础。中生代是三清山花岗岩成岩、成山的重要时期,也是花岗岩地质、花岗岩地貌、花岗岩生态的奠基时期。此后,又通过新生代的变化,才造就了现今的奇特的花岗岩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三叠世印支运动之后,三清山及其相邻地区为陆内地势相对较低的复式向斜。此后,才逐渐形成今日所见的盆岭地貌格局。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岭雏形期,由于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区内发生了强烈的燕山期陆内造山动动,随着赣东北深断裂的陆内俯冲作用,形成了北东向三清花岗岩基,怀玉山脉开始呈挤压型“坳中隆”式低缓隆起,并逐渐发生弱剥蚀,两侧出现陆相盆地。当时,包括三清山在内的古欧亚大陆与古北美古大陆曾是相连的。
在晚白垩世盆岭伸展成型期,进入喜马拉雅期,地壳于造山后,强烈伸展,发生大规模断块作用。怀玉山脉急剧隆升,强烈剥蚀,花岗岩体暴露地表,估算剥蚀厚度约4000~5000m。山脉两侧作不均衡断陷,形成红色碎屑岩断陷盆地,北侧盆地规模较小,南侧信江断陷盆地规模大,堆积红色碎屑岩厚度2000~3000m。山体与盆地存在巨大反差。是怀玉山脉主要的形成期。欧亚古大陆与北美古大陆开始分离。在古近纪至新近纪盆岭缓变期,为地壳强烈伸展后的相对休眠期,山体剥蚀微弱,盆地萎缩,缺失沉积。
在第四纪盆岭改造期,地壳作波浪状缓慢抬升,在怀玉山脉上部和近山麓地带的三清湖喀期特峰林都保留有3级夷平面,信江河谷形成3级阶地。从怀玉山山脉、山麓至信江盆地,地壳隆升幅度依次降低。同时沿部分断裂,发生差异升降作用。三清山受周边所围绕的3条正断裂控制,再次缓慢抬升,在怀玉山脉隆起的背景下,形成“隆上隆”,成为怀玉山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三清山峰林景观的造景时期 。
区域地层
三清山区域地层自元古宙至第四纪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包括有中新元古界的张村群、河上镇群、南华系、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等。
中新元古界的张村群,分布于三清山北部地带,为洋盆岛弧型蛇绿混杂岩,岩石组合有浅变质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火山凝灰质-泥砂质浊流沉积,混杂大量蛇绿岩块体。新元古界主要分别于三清山的北部地区,其下部为河上镇群,以浅变质的砂岩、板岩为主夹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流纹岩),不整合于张村群之上;中部为南华系海相碎屑岩、冰碛泥砾岩夹灰岩;上部为震旦系硅质岩、碳酸盐岩。古生界主要分布于三清山山体周围及周边地区,寒武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硅质页岩,底部为黑色页岩;奥陶系以页岩为主夹瘤状灰岩,产丰富的笔石动物化石;志留系为泥砂质碎屑岩;泥盆系为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往往不整合于前泥盆系之上;石炭系与二叠系为碳酸盐岩。中生界以侏罗系和白垩系为主。
三叠系局部分布,中下部为碳酸盐岩与页岩、上部为含煤碎屑岩且往往不整合于早期地层之上;侏罗系出露于三清山外围的中生代盆地的边缘地带,下部为浅色砂岩、中部为杂色砂页岩并产有硅化木化石、上部为陆相火山杂岩;白垩系分布于三清山外围的中生代陆相盆地内,以红色及杂色碎屑岩系为主,下部为陆相火山碎屑岩,上部产有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新生界仅发育第四系,且分布局限,主要分布于沟谷凹地和平地,以冲洪积粘土、亚粘土、砂砾石层或碎石粘土层为主 。
岩石构成
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断裂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其次为北北东向、北西向,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北东向断裂最早形成,其次为北北东向,而北西向断裂带最晚形成。主要断裂构造有正断层、逆断层等。主要断层为枫林—紫湖镇断裂带、小坑—芭蕉坞断层、芭蕉坞—下西坑断层,它们均以正断层性质为,形成断层谷并把三清山主体部分切割成了一个“三角形断块山”。
(1)枫林—紫湖镇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东南部,由数条呈北东50°~60°延伸断层所组成,倾向南东,倾角60°。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沿断层见有早期剪切活动形成的劈理化带、片理化带和后期活动形成的断层角砾岩带,宽10~40m,为一多期活动断裂,沿断层为沟谷水系。如线状冲沟、“膝”状延伸的水系等。
(2)鹅公岭—下西坑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东—北东部,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5°~70°,其南西盘上升,北东盘下降。断层面发育片理化花岗岩、构造角砾岩,岩石强烈硅化,矿物重结晶,见石英晶簇和玛瑙。沿断层形成断层谷地貌,在其南东段还断断续续可见硅化带形成的断层崖。
(3)小坑—芭蕉坞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北西部,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切断了北东向断层,其南东东盘上升,北西西盘下降。顺断层发育构造角砾岩、硅化岩、碎裂岩。沿主断层走向形成断层谷地貌 。
地貌类型
三清山的山势是东、南、西三面陡峻,北面平缓,地势高差很大。从整体看,东坡从金沙至玉京峰,西坡从横坦、汾水至玉京峰,恰为两个相靠的凹球面,它们与南部的凸球面合成高耸入云、层峦叠峰的奇特地貌。东坡比西坡平缓,南坡又比东坡平缓。组成三清山主体的岩石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其中边缘相和过渡相的花岗岩是构成三清山峰峦的主要岩石,近谷底则多为内部相的中粗粒斑状、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因其极易风化剥蚀,故多形成稍缓地形。
地貌形态
三清山地貌基本形态可分为山地和丘陵两种类型,其中的山地又可分为中山和低山两个亚类,丘陵又可分为高丘和低丘两个亚类。
成因类型
根据地貌发育的主营力,三清山地貌成因类型为构造侵蚀和流水侵蚀地貌,又可分为4种类型,即构造侵蚀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低山地貌、流水侵蚀剥蚀高丘地貌、流水侵蚀剥蚀低丘地貌 。
单元区划
地貌形态类型单元区划
三清山道教始于晋代葛洪,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遗迹。尤其是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
唐朝道教大兴,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朝山香客络绎不绝。道士们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此观被称为“三清福地”)。北宋皇帝笃信道教,带动了社会崇信的风气,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其中包括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还有福庆观、灵济庙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元时,三清山上出现了信奉全真派的道士,但更多的还是正一派道士。据元人鲁起元在《游三清山记》中说,此时三清山正在大动土木,扩建三清观。观内供奉石刻三清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等。当时三清山的兴盛可见一斑。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张天师为全国教主,贵溪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道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进行。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道士和信徒在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
明朝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
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近在咫尺,传教、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进行的,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兴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明朝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明代的宫宇建筑十分独特:前后两进,座北朝南,以山上花岗岩雕凿干砌而成,石梁石柱,四周配以石墙,内供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石雕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题刻45处 。
道教古建筑
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群气势恢弘,与三清山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三清山自玉京峰向北以下
三清宫位于玉京峰北面,居少华山龟背石上。地势高爽,背南朝北,总体建筑面积518平方米,周围占地2300平方米。正殿三间两进,就山势而建,前低后高,歇山屋顶,梁柱和外墙均为花岗岩结构。正面有三樘大门,中门上挂有青石竖匾,上书“三清福地”四个大字。大门两边刻有“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的对联。大殿正中神龛奉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三尊神像,大殿后面是观音堂,中间奉有观音,两侧供有十八罗汉塑像。三清宫为宋王霖始建,明景泰年间王祜在其先祖三清观旧址复建三清宫、两廊、后阁、门楼、牌额及圣像,且延请全真道士詹碧云住山治观。三清山从此被称为道教“无双福地”。
演教殿
位于九龙山北侧,三清山后面的松林里。殿宇4拼3间,顶中间高为悬山式,左右两间低为半边歇山式,全部花岗岩结构。内有石雕神像18尊,中间门坊上刻有“演教殿”三个字,两边石柱上刻有“法本自然演玄源之正教;经由元始阐道德之冲科”的楹联。
纠察府
纠察府位于三清宫东北150米处的塍冈西侧。岩石结构,歇山屋顶,正面额枋上刻有“纠察府”三字,庙里有石刻神像6尊,庙前两旁各有石雕武士像1尊,姿态各异,庙后南侧有巨岩,上刻王永椟书题的“螣冈”两个大字。
龙虎殿
龙虎殿位于海拔1568米的龙首山之巅。建筑面积46平方米,庭院式布局,廊型结构,歇山式屋顶,全由花岗岩石砌造而成。殿前左侧石刻青龙盘踞,右侧石刻白虎雄视。
潘公庙
潘公庙位于海拔1557米的灵龟峰顶上。庙不大,全由花岗岩石叠砌而成,顶部庑殿式,庙宇四方形,简单古朴。九天应元府座落于九华山东南的坡地上,是一座亭式花岗岩小庙。基高一米,中部四面通风,顶上为歇山式,造型粗犷,正面额枋上刻有“九天应元府”五字,庙内供奉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石雕神像。
玉零观
玉零观位于三清山东北,龙泉桥至风门的中部。观内供奉道教玉枢火府天将。观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后毁于火,清嘉庆十八年重修,又遭火毁,今仅存残碑断柱。
西华塔
西华塔位于汾水至风门中间的庆云岭西华台。塔有七层,上4层为6角密檐实心,下3层为6角密檐空心,檐角翘起,每层由6块条形长石构成6面拱门,空间通透,塔的下部有两层很高的方形基座,基石上刻有“西华台”三字,宝塔全身不用粘结材料,制作粗放,造型独特,实为罕见。
风雷塔
风雷塔位于灵龟峰和龙首山之间的山口悬岩上。塔为5层,密檐6角,全塔身由一整石雕凿而成。塔虽不高,但建在突起的巉岩之上,从下仰视却有居高临下之势。塔原为王祜墓的附属建筑,当时堪舆观点为避山口之风而建,故名“风雷塔”。
步云桥
步云桥位于汾水村头,是登山的第一座古石拱桥。从步云桥开始沿石磴古道登山至三清宫5200米,至玉京峰6900米,步步登高入云,故名。
浮云桥
浮云桥位于千步岭上、百步岭下的冲虚门内,是一座石拱桥。桥的北面是冲虚门,南面是天门,东面是深渊。桥倚绝壁,跨越险崖,面临深谷,高架在海拔1500米的天门要隘上。
流霞桥
流霞桥是一座用石架的小平桥。上方是净衣池,下游是清华池。
登真台
登真台位于玉京峰北下方380米处,海拔1700余米,面积约20平方米。东南深整,峭壁悬崖,西北平缓,有路可上。台上有一岩,上书“登真台”三个正楷大字。台的南沿有两只大脚印,相传为方士羽化留下的足迹,旁刻有“履迹”二字。
尚书悟仙台
尚书悟仙台位于玉华峰顶西南侧,海拔1700米。有一方巨岩突起如台,高约4米,陡险难攀。台上有石雕神像一尊,头部已经风化,峭壁上刻有“尚书悟仙台”五字。相传明朝兵部尚书孙原贞曾游山到此,见台下云涛涌动,雾气飘忽自如,顿悟玄机,心身如入仙境。
飞仙台
飞仙台位于虎头山上,是一座塔式建筑。基部有两层大方脚,上层正面基石刻有“飞仙台”三个楷书大字。中部由4块大角石组成,平面为方形,每面有一小拱门。上部是圆形,比中部略小,亦由4块大石构成,四面拱门,中间空透,仅存半边。顶部为凸圆形,已倒塌。
岩壁浮雕
岩壁浮雕从风门至三清宫沿途有石像24尊,大小相近,高约1米,多为明代文职官员服饰,形态慈祥,工艺粗犷。雷神像一百步门岩壁上雕刻雷神像,尖嘴赤脚,身着盔甲,手执兵器,神态威武,雕工精细。
伏魔上相刻于涵星池堤坝北头岩壁上,神像宽袍大袖,头戴道巾,手握玉笏,垂目端坐。
龙虎雕像一龙虎殿前左右巨岩上,有石雕龙虎。石龙蟠于左,面积约4平方米,突眼扬须,张牙舞爪。石虎踞于右,高宽近1米,长约2米,蹲伏于地,昂首曲尾。
花岗岩圆雕
少华福地有石雕神像、石雕香炉等。三清宫、演教殿、纠察府、龙虎殿、九天应元府、少华福地和天府诸处有石雕神像30余尊。少华福地石坊前的左右神将,三清宫门坊神龛内的灵官、魁神,均系花岗岩雕成,高达1米多,雕工精细。石香炉高1米余,炉腿系兽头花纹,工艺精湛,古朴大方。詹碧云藏竹之所的平台栏干,设计朴实,雕工粗犷,栏于石柱上的石狮。
峭壁字刻
三清山壁刻,主要是峰名、景物和地名,共63处,如白石井、香葩笼、王家岩、登汉桥、挂冠岭、玉京峰、尚书悟仙台等字均刻揩书,笔力刚劲;雕工精湛,传字之神韵。
植物
三清山属于东亚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植物亚区中的华东地区,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垂直分布比较明显。已查明高等植物253科984属2373种,其中苔藓植物65科165属368种;蕨类植物34科71属179种;裸子植物6科22属24种;被子植物148科726属1802种,是中国亚热带地区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松科黄杉属的分布中心。该地区的菌类和地衣植物的分布也非常突出。三清山的植物不但物种丰富而且保存大量的珍稀品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19种,属于《中国植物红皮书》的有19种。不仅如此,三清山还保留了许多树龄在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树 。
常绿阔叶林是三清山的地带性植被,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400米的山坡沟谷;山地矮曲林是三清山植被的精华,主要由杜鹃花科的猴头杜鹃、黄山杜鹃、灯笼花和满山红等种类构成,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1800米的坡地沟谷;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米的风门和海拔1530米的三清宫及附近地段;山地草甸主要分布海拔1550米的九天应元府附近;沼泽分布海拔1530米的三清宫北部和山麓局部地区。
三清山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境内原始森林茂密,植被以常绿针阔天然混交林为主,因而有效地保存了大量的草本类。
药用植物和木本类药用植物。早在1971-1978年,中国中药研究所和北京中医院中药系就派出了医疗队对三清山药用植物资源作过多次调查,其后又有其他的普查组对三清山地区作过多次调查。
三清山有药用植物349种,隶属于124科。其中兰类植物6科7种,地衣类植物2科2种,苔藓类植物2科2种,蕨类植物14科23种,裸子植物6科8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85科272种,单子叶植物9科35种。
从采集到的药用植物看,三清山上既有传统的中成药材,比如大血藤、厚扑、钩藤、杜仲、南沙参、前胡、括萎、细辛、麦冬、黄莲、黄精、何首乌、石耳、灵芝、忍冬、银杏、辛。
动物
三清山已知的动物种类同植物一样具有多样性,已知的野生动物1827种,其中有脊椎动物401种,昆虫1327种。在脊椎动物中,有兽类22科67种(或亚类),鸟类47科226种(或亚类),爬行类11科49种(或亚类),两栖类8科23种(或亚类)。
三清山野生动物不仅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而且还栖息有大量珍稀、特有的种类。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麂、云豹、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金斑喙凤蝶等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青鼬、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獐、鬣羚、鸳鸯、虎纹蛙等47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有10种,附录Ⅱ的有36种,附录Ⅲ的有10种。其中中华鼠耳蝠、藏酋猴等为三清山特有动物 。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
景区景点
三清山有十大分景区:1.南清园景区;2、三清宫景区;3、玉京峰景区;
4.西海岸景区;5、东海岸景区(阳光海岸景区);6、万寿园景区;
7.玉灵观景区;8、西华台景区;9、石鼓岭景区;10、三洞口景区。
十大分景区归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距离东钱湖有五公里。
十大景观
东方女神、巨蟒出山、猴王献宝、玉女开怀、老道拜月、观音赏曲位于南天门、葛洪献丹、神龙戏松、三龙出海、蒲牢鸣天(原名海狮吞月)。
特色景点
三清奇松、奇峰怪石、云海、杜鹃、高空栈道、日出晚霞、神光 。
交通信息
三清山自驾车线路
沪昆高速玉山出口下,约1公里,第一个红绿灯左拐,进了320国道直走3.5公里在左拐,进入三清山环山公路又直走45公里就到三清山景区了,左拐是去三清山南部外双溪索道,右拐是去东部金沙索道(婺源方向),一般是江浙沪广东一带的游客。
一般是上景婺常高速—德婺高速,从婺源的第一个高速路口上,到小关下高速,然后经小关收费站入三清山环山公路,大约再开个40分钟就能到达三清山金沙索道站,直走约30分钟到三清山南部外双溪索道。
第二条路是不上高速的,走国道,到直接到小关,再进到环山公路。
自助公共交通
自助交通中转站一般是首选在玉山县下,次选上饶市下。
(1)玉山县
坐火车到玉山或乘高铁至玉山南站,然后坐公交车、电动三轮子或出租车到玉山县汽车站,电动三轮子较多,约5元/人,半夜也有车的,稍贵,可以讲价,到汽车站约5-8分钟。去三清山有两种班车,分别是去东部金沙和南部外双溪的,票价16元/人,根据选择乘坐东部和南部索道,两边都可以上山。间隔40分钟一趟,需要一个小时到达,停靠地点都在索道附近。最早6:10,去南部班车最晚5:00,去东部的班车最晚是下午6:10,注:季节不同会有所调整。不过还有一趟上饶——三清山东部(金沙)—婺源的车子,上饶17:20出发,18:00到玉山汽车站门口会停。
(2)上饶市火车站或汽车站
因为上饶市与全国火车车次较多,缺点就是上饶到三清山的汽车班次较少,上饶市带湖路汽车站到三清山南部索道发车时间(7:30,13:30)。去东部索道只有17:20的一班车。
最常见的走法:从上饶市火车站下车,坐公交车1元或摩的5元约3分钟到320国道,在国道另一侧等,上饶市到玉山县班车(约20分钟一趟),看到中巴车上面标明(上饶——玉山)招手上车,车费15元/人,到玉山汽车站后转车见上,上饶市到三清山总计时间约1小时50分钟。如果在上饶火车站已很晚错过去玉山班车,可以选择坐公交车到上饶市区住宿,第二天早上到上饶市中央公园,打车司机都知道,中巴车6:00到18:00之前是15分钟一趟,之后转为晚班车,车次依次为:18:1018:4019:2020:00为末班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