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艺术文学院 编辑

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

鲁迅艺术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40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鲁迅艺术学院

创办时间:1938年410日

地址:延安东北5公里桥儿沟(旧址)

学院设置

编辑

建立初期

鲁艺初期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后增设文学系。各系除设置专业课外,以政治和文艺理论为共同必修课。各专业的学制最初规定为6个月。1940~1941年期间,学校加强专业化学习,各系一律延长为3年(实习除外),并且注意提教学质量。为了紧密联系实际,鲁艺设有文艺工作团、实验剧团、歌舞团、美术工作团以及其他科研组织。鲁艺当时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有志于文艺事业的革命青年。曾在鲁艺任教的著名文学艺术家有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陈荒煤齐燕铭庚、吕骥周立波、王朝闻、严文井。各系研究室和附属剧团也集中了一批著名文艺工作,如王大化、袁文殊、华君武、孙犁、鲁藜、严辰等。

抗日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鲁艺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文艺方针,把学习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学习、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贯彻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的一个重要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党的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在1938年4月至1945年11月七年半的时间里,鲁艺共开办了文学系四届,戏剧、音乐、美术系各五届,培养学生685人,其中文学系197人,戏剧系179人,音乐系192人,美术系147人。穆青、贺之、冯牧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时乐蒙、于蓝、秦兆阳、钢、康濯等文学家、艺术家、记者均为鲁艺学员。鲁艺还创作了诸如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院系介绍

编辑

音乐系

音乐系的主任是著名音乐家吕骥。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音乐系的办学采用短期培训的方式。自1938年至1945年共办学五期,每一期以三个月至两年不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其最大的办学特色。强调课堂教学与深入群众相结合,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与参加生产劳动、创作演出与开展群众音乐活动相结合,逐步积累了适应于战争环境和革命根据地条件的专业音乐教育方式和经验。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并输送大批音乐人才。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等都是由该系师生创作演出的。1939年3月该系成立了“民歌研究会”(后更名“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料,如陕北民歌、秦腔音乐等等。

山药蛋派作家烽、西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革命文艺工作者都曾在鲁艺学习过。

当时全延安唯一的一架钢琴,是大后方一位爱国民主人士赠送给周恩来的,1941年转赠到鲁艺。

戏剧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革命地延安,为进行抗战的宣传教育,从1937年冬开始编演京剧现代戏。最先编演京剧的是西北战地服务二团。继续进行这一工作的是鲁迅艺术学院(后改称艺术文学院、文艺学院,简称鲁艺)。

延安鲁艺没有京剧专业,初期也没有京剧“内行”;可是在教职学员中,主要是戏剧系教员和学员中有少数是在到延安之前曾登台演唱或演奏过京剧的“票友”,还有些虽没登过台、却也会唱或会拉几段京剧的“戏迷”。鲁艺就是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在抗大等其他院校学员中同样的人们协助下,进行京剧工作的。

鲁艺第一出京剧

鲁艺的第一出京剧是在该院成立后三个月为纪念抗战一周年编演的现代戏《松花江上》。剧本是由戏剧系教员王震之以京剧传统戏《打渔杀家》为模子改编的。(过去有些文章和图册把剧名写成《松花江》,有的写王震之、阿甲编导或写阿甲创编,都与历史不符)内容反映东北松花江上渔民的抗日反奸斗争。剧中相当于萧恩的赵瑞由阿甲(原名符律衡,美术系学员)扮演,相当于桂英的赵女由江青(女生生活指导员)扮演,相当于李俊和倪荣的张恩和武分别由李纶和张东川扮演,相当于丁员外的汉奸团总由崔嵬扮演(后由张冶接替),相当于教师爷和丁郎的大小狗腿子分别由金仲明和成荫扮演。

鲁艺成立后四个月,组建了以王震之为团长的既演话剧和歌剧、也演京剧和曲艺的第一个实验剧团。上述演员除江青、崔嵬外,包括阿甲、张东川在内,都进入了该团。在该团成立晚会上演出了第一出由自己创作的京剧现代戏《松林恨》。王震之编剧,阿甲饰人,张东川饰游击队指挥员,薄平饰女儿。(有的图册漏写薄平而写任均,还写上石天,有的把薄平写为主演,这些都与历史不符)此剧情节虽然简单,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创作的还有京剧活报剧《学不够》(王地子编剧)和昆曲小戏《天快亮了》(罗合如编剧)。

后来,以传统戏为模子改编的京剧现代戏,又编演了三出:一是《刘家村》,罗合如以《乌龙院》为模子改编,阿甲、方华主演;二是《赵家镇》,李纶以《清风寨》为模子改编,张东川主演;三是《夜袭飞机场》(曾名《夜袭阳明堡》),陶德康以《落马》为模子改编并主演。

根据现实生活自行创作成功的京剧现代戏还有一出为纪念九一八事8周年而编演的《钱守常》,内容是写敌占区一个老知识分子,不堪日寇压迫而奋起抗争并投身游击队。阿甲编剧并饰钱守常,任均和王一达(都是戏剧系学员)分饰钱女和汉奸地主,石天(美术系学员)饰狗腿子,任桂林(音乐系学员)饰游击队长,罗合如饰日本军官。此剧剧本创作和演员演都创新较多,因而评价较高。

1937年初鲁艺在内部演过以现代人的装扮表演古代人的两出京剧传统戏。一出是戏剧系演的《鸿鸾喜》前两折,任均饰金奴,石畅饰金松,展宇饰莫稽;另一出是实验剧团与戏剧系合演的《打渔杀家》,阿甲饰萧恩,任均饰桂英,石畅饰教师爷。这样演法,不伦不类,可是观众也感兴趣。

演出京剧现代戏

鲁艺演出京剧现代戏,受到党中央的重视。为了也能演出古代戏,中央决定拨款两千元给鲁艺购买“戏箱”。那两千元是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领导人担任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所得车马费上缴中央的。鲁艺派阿甲、任桂林去西安买到了一付“三水”、“戏箱”。虽然所需的服装、具还缺很多,但是一般的古代戏也能勉强演出了。

延安演出京剧传统戏的“头炮”是在1940年初打响的。剧目是全本《法寺》,阿甲饰赵廉,任均饰宋巧姣,石畅饰刘瑾,王一达饰贾桂。此剧是与首次在延安公演的国民党统治区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的话剧《日出》轮流公演的。自元旦开始,这两剧在中央大礼堂轮换演出,每轮连演四次,轰动延安,盛况空前。从此,京剧古代戏暂时取代了现代戏。后来接着公演的传统戏有两出:一是《棒打薄情郎》,任均饰金玉奴,陶德康饰莫稽,王一达饰金松;二是《群英会》,阿甲饰鲁肃,陶德康饰周瑜,罗合如饰诸葛亮,石畅饰黄盖,张东川饰曹操,王一达饰蒋干。

继这三出传统戏之后,鲁艺也开始演出了京剧新编历史剧。先演的三出戏都是采用国民党统治区剧作家创作的剧本排演的。第一出是《梁玉》,欧阳予倩编剧,陶德康导演,任均饰梁红玉,陶德康饰韩世,张东川饰金兀术。第二出是《陆文龙》,徐筱汀编剧,陶德康导演并饰陆文龙,阿甲饰王佐,张东川饰金兀术,王一达饰乳娘。这两出戏都是有文有武,因为除陶德康外,其他演员没有武功,“开打”是新学会的,所以都是文场子的戏好而武场子的戏差。《岳母刺字》在演出当时也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因岳飞的扮演者不是鲁艺的演员,故没有成为保留剧目。

鲁艺多次演出京剧现代戏和两次现代人装扮演出传统戏时,乐队人员有:卜三、王久晨司鼓,王震之、李纶操琴,金紫、刘沛奏二胡,邓玉成、刘炽、刘介之、陈叔亮分掌打击乐器。开始正式演出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时,乐队人员是:陈冲司鼓,华君武操琴,张东川曾为《吴三桂》操琴,樊清璋、刘炽、陈叔亮分掌打击乐器,等等。除卜三、王久晨、李纶、陈冲、张东川曾较长期或一度从事专业京剧工作外,其余都是业余京剧爱好者。在他们中间,后来有几位分别是著名戏剧家、音乐家、美术家和书法家;另外几位是不同岗位上的领导者。

实验剧团成立

鲁艺最初演出京剧是临时组织艺术创作班子的。实验剧团成立后,本团人员为主,团外人员参加,共同进行艺术创作。该团被派往前方(敌后)工作后,曾先后组建以编演京剧为主要任务的实验二团和旧剧研究班。前者以敬之为团长,后者以罗合如为艺术指导员、张东川为行政班长。这两个组织都存在不久。直到1940年4月5日鲁艺院部发出“艺字第7号公告”,才建立延安第一个专业京剧研究和表演团体。“公告”如下:“为集中旧剧人才,从事旧剧之研究与改革工作,本院决定成立平剧团(先从平剧着手),以符律衡同志为团长。其内容组织与干部配备如下:(一)研究科——科长符律衡兼任;(二)教练科——科长陶德康;(三)演出科——科长罗合如;(四)指导科——科长陈冲。”当时北京称北平,所以把京剧叫平剧。本文中除名称外,都写京剧。鲁艺平剧团的成立,标志着延安的京剧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许多文章都写成“鲁艺平剧研究团”,是与历史不符的。该团成立一年后,罗合如改任副团长,演出科科长由石畅继任;阿甲的兼职免去后,研究科科长由李纶继任。

实验剧团编制

该团成立之初,只有三十人左右,少数人是从院内其他部门转来,多数人是从院外其他单位调进。两个月后,鲁艺第3期学员结业,戏剧系学员石畅、任均、展宇和美术系学员石天、徐特被分配来团工作,艺术力量得到加强;但某些剧目仍需王一达、张东川等协助演出。鲁艺唯一的京剧“内行”任桂林在1941年11月重返延安后被安排在平剧团工作。王一达是在1942年4月才从鲁艺实验(话)剧团转入平剧团的。到这时全团才有四十二人。不过,艺术力量已进一步加强,完全可以独立演出了。

鲁艺平剧团人物

鲁艺平剧团的任务是“从事旧剧之研究与改革工作”。团部提出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这个任务的计划:第一阶段重点学习京剧技术,时间约三年;第二阶段着重研究;第三阶段进行改革。每个阶段都与演出结合。事实是该团只有两年的短暂历史,因此按照计划只结合排演传统戏,重点学习京剧技术。除建团以前已经演出的《法门寺》《棒打薄情郎》《群英会》外,排演的传统戏共有三十余出。其中,很受欢迎的戏有:《打渔杀家》《击鼓骂曹》《审头刺汤》《坐楼杀惜》《十三妹》《三堂会审》《宇宙锋》《四进士》《连升店》《坐宫》《奇双会》等。除本团演员外,鲁艺院内院外的业余京剧爱好者曾有多人来团“客串”,并有几人担任主演之一。如抗日军政大学学员金毅夫曾饰《岳母刺字》的岳飞,中央党校学员于陆琳曾饰《审头刺汤》的雪艳,八路军某团团长张仲瀚曾饰《空城计》的诸葛亮和《四进士》的宋士杰。鲁艺平剧团还曾与“女大”一些京剧爱好者合演《四郎探母》,“女大”学员李岩饰铁公主、甘露饰萧太后、章巍(后改名乌兰)饰国舅等。

虽然计划第一个阶段只重点学习京剧技术,但实际上也开始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改革工作。在1941年内,先整理并演出了《一捧雪》,阿甲整理并饰莫成,任均饰雪艳,王一达饰汤勤,孙震饰严世藩;后改编并演出了《宋江》,阿甲、李纶、石畅改编,陶德康、陈冲、石畅导演(有的图册写的是阿甲、张梦庚编导,不符历史),阿甲饰宋江,方华饰阎惜姣,朱革饰张文远,张梦庚饰马二娘,石畅饰刘唐,王铁夫饰戴宗,张东川饰蔡九,王一达饰黄文炳。1942年初,又改编并演出了《玉堂春》前半部,石畅改编,王一达导演,任均饰苏三,简朴饰王金龙,张梦庚饰鸨儿,孟刚饰金哥,周聘雪饰沈延林,阿良饰皮氏。

鲁艺排戏

鲁艺排演现代戏时是集体导演,排新编历史剧,开始有个人导演。排《宋江》时,试图建立导演制度,未得实现。排前半部《玉堂春》,采用了新手法,正规地进行导演,并从此建立起导演制度。

党中央对京剧工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人时常观看京剧的演出。首演《法门寺》时,当时在延安的中央领导人都观看了。毛泽东主席一连看了四次,每次都非常欣赏。他几次在演出结束后,与全体演员会见并共进夜餐。他还在1941年春的一个星期日,邀了鲁艺平剧团的阿甲、罗合如、陶德康、陈冲、任均、方华、石畅、李纶和当时还在实验(话)剧团的王一达以及业余京剧爱好者于陆琳去到他家作客(有篇文章写只有六人应邀去作客,漏写罗合如、陶德康、陈冲,多写了当时不在延安的任桂林,与历史不符)。毛主席与大家亲切交谈并共进午餐,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使大家受到极大的鼓舞。周恩来副主席当时被党中央派到国民党统治区工作,每次回到延安,必定观看京剧。1940年3月,他在苏联治疗臂伤之后回国,停留延安时,正巧观看了平剧团演出的《棒打薄情郎》。他在致任均的亲笔信里写道:“前晚看到你的拿手戏,赞佩不已。”(见《周恩来书信选集》第179页)这是对此剧主演的赞许,也是对全体演员的鼓励。朱德总司更是常看京剧,也曾单独或与毛主席一起在演出结束后会见演员并共进夜餐。他们对京剧工作如此重视,对京剧演员如此关怀,使曾不安心于京剧工作的人安下心来,使本来安心的人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

1942年4月,遵照党中央的决定,鲁艺平剧团与八路军120师战斗平剧合并,组建延安平剧研究院。鲁艺领导的京剧工作至此结束。

鲁艺的贡献

鲁艺为延安的京剧工作作出了三大贡献:一、创作并演出了一些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京剧艺术在当时抗战中发挥了特有的效能;二、建立了延安第一个专业京剧团体,开始接受了京剧艺术遗产,初步进行了研究与改革;三、培养了以阿甲为代表的一批京剧艺术家和组织家,他们在京剧改革与繁荣的事业中立下了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学院旧址

编辑

鲁迅艺术学院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一座中世纪城堡式样的大礼堂,每到新年之际这里都举办稀奇迷人的化装舞会。现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窑洞数十孔。属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院现状

编辑

鲁迅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创建。毛泽东同志为学院书写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1998年,江泽民同志为学院题:“弘扬鲁艺传统,培育艺术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院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领先的办学实力。

经过70年的发展,鲁迅美术学院现已成长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齐全,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等艺术学府。

学院现有沈阳大连两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464181平方。沈阳校区地处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坐落在著名的高新产业——三好街,被誉为“城市中的花园”;占地面积82181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70044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现藏有36.5万册图书,并藏有国内历代书画真迹、碑帖拓片和文物计3000余件。美术馆建筑面积4340平方米。大连校区地处中国浪漫之都,建设在美丽的国家风景旅游度假区金石滩,将成为“花园中的城市”;占地面积382000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00000平方米,其中教学区建筑规划面积150000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国内一流的艺术校园。

学院现有11个系:中国画系、版画系、油画系、雕塑系、摄影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美术史论系、文化传播与管理系和一个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设有21个专业及方向:中国画、书法、版画、水彩、油画、雕塑、摄影、影视摄影、平面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纤维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美术史论、文化传播与管理。大连校区还设有16个专业工作室: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装饰艺术品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商业摄影、陶瓷艺术、二维设计、三维设计,UI界面设计、动漫产品系列开发设计、网页互动设计、虚拟现实及游戏设计。学院各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和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各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为辽宁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好、能力强、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395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112人,讲师183人,助教56人。

学院既是著名的学府,同时又是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历届美展中获总数位居前列。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藏有数量颇多的鲁美教师和校友的作品。学院在大型艺术、历史题材创作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全景画是学院大型艺术创作的整体实力的标志。设计学科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为代表的遍布全国的重大工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参与创作设计施工的重大工程中有12项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继承鲁艺传统,坚持开拓创新,是学院的立校之本。坚持社会主的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时代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美术专门人才、设计专门人才和艺术理论研究专门人才,是学院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上,学院坚持具象写实为主,坚持强化基本功训练,构建严谨的教学体系:创作教学以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变革为主体,鼓励学生对当代艺术思潮的研究与实验,提倡富于个性和当代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在学科建设上,强调人文学科造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渗透和互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受到社会广泛欢迎的艺术人才。1958年至今,为国家培养了13000余名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中国美术界的著名艺术家和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并以其鲜明的创作特征为中国美术界所瞩目。现有各层次在校学生4718人,其中本科生3475人,研究生301人,艺术硕士54人。另有外国留学生42人,成人教育学院现有在校学生720人。

创办于1980年的学报《美苑》(双月刊),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学报每年进行一次全国美术院校应届毕业生作品、论文“美苑杯”评奖,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国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师作品“鲁艺杯”评奖,并在刊物上集中反映,使《美苑》成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信息交流平台。

学院与国外20余所著名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正在努力成为一所国际化的高等美术学府。

沈阳音乐学

【英】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沈阳音乐学院坐落在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104,000平方米。学院隶属辽宁省教育厅,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传统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

学院历史缘起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多年来,学院不断发展壮大。迄今已经建立了由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所构成的完整的音乐、舞蹈教育体系。1999年我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主校区为中心,南校区、桃仙校区、大连校区为支撑的办学格局。

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2月,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往东北。1996年,延安大学恢复重建鲁迅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自恢复成立并入延安大学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年办学实践和不懈努力,学院较快实现了由专科向本科、本科向研究生办学层次的提升。继承“鲁艺”光荣传统和办学经验,立足陕北,注重地域文化世界艺术潮流的融合,为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培养优秀艺术人才。

作为综合型大学的艺术学院,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发展机遇,鲁艺学院树立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下设音乐系、美术系,现有音乐学、舞蹈、美术学、艺术设计4个四年制本科专业,6个教研室。2006年,陕北民间音乐、音乐课程教学论、美术课程教学论等3个硕士生研究方向获准招生。全院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管理人员6人,在校学生754人。各类图书2270册、音像资料534盒,艺术设计实验室一个,脑93台,画室23间,琴房60间,钢琴60架。正在修建的星海音乐楼总面积9800平方米,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将极大改善学院办学条件。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院,于1950年4月由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美术系合并成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18年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积极倡导下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华北大学美术系的前身是1938年创建于延安的"鲁艺"美术系。

其他相关

编辑

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倡议在延安成立一所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艺术学院。3月,鲁迅艺术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在延安北关云梯山麓的文庙台一带(今延安军分区和延安机械厂一带)开始上课。4月10日,举行成立典礼。

鲁艺院长康生,副院长赵毅敏、沙可夫。院内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从1938年8月起,增设文学系,以后又成立了一些研究室和实验话剧团等。

1939年8月,鲁艺迁至桥儿沟。11月18日,吴玉章任院长,周扬任副院长。

1940年5月,毛泽东题写了“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新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八字校训。

1941年6月,鲁艺确立正规学制,成立戏剧、音乐、文学、美术4个部。

1943年3月,鲁艺命合并到延安大学,成为延安大学文艺学院。由延大副校长周扬兼任文艺学院院长。

1945年8月起,鲁艺师生先后奉命陆续离开延安,前往华北和东北地区。11月,周扬率鲁艺离开延安,到达河北张家口1946年5月,在东北改称鲁艺文工总团,下设牡丹江、合江、松江、通化4个鲁艺文工团同年9月,鲁艺一部分师生来到黑龙江佳木斯,成立东北大学文艺学院,肖军任院长。延安鲁艺工作到此结束。

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办的第一所培养各种高级和中级文化艺术人才的学院。鲁艺先后编排上演了《白毛女》等歌剧,《兄妹开荒》等秧歌剧,《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并编辑出版了《文艺战线》、《草叶》等文艺刊物,组织了多次有影响的美术作品展览。鲁艺是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基地和摇篮之一。据统计,从1938年3月至1945年11月,鲁艺共毕业学员685人,其中文学系197人,戏剧系179人,音乐系162人,美术系147人。

鲁艺在桥儿沟旧址,即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现存教堂一座,即鲁艺礼堂。鲁艺各系及工作人员住过的石窑洞52孔(包括2个过洞),瓦房15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