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编辑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是1927年6月至1928年2月在中国南京办学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当时中国五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由原国立东南大学及其衍生出的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及其他几所专科以上院校合并组建,合并后初设九个学院,即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及附属实验学校。1928年2月,因校名易致混淆且不合常规改为“国立江苏大学”,4月5日开始只称“江苏大学”,1928年5月更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8月更名“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定名“南京大学”。
外文名:National4thZhongshanUniversity
简称:四中大
创办时间:1927年6月
办学性质:综合性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
主管部门: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
地址:南京
所属地区:中国南京
主要院系: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等
更名时间:1928年2月
时任校长:张乃燕
1927年6月9日,北伐军攻下南京后,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将原国立东南大学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是当时中国四个中央级的中山大学之一,是当时中国院系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名片图片资料来源)
四中大成立之后,随即开始招生。招生工作以甄别9校学生为中心内容。学校规定裁并改组各校的办法是:东南大学、上海商大、河海工大、江苏法大、南京工专、苏州工专和上海商专7校的学生经审查合格者,一律入学试读一学期,再行甄别,合格者即为四中大的学生。
对江苏医大、南京农校学生则按下列原则办理:(1)照原校规定课程,一年内可修完者,准其修习未了课程,以原校名义给予毕业证书;不愿毕业者,可以学习四中大所规定的课程,听候改编。(2)医科大学原有本科学生归并同济大学,预科学生并入四中大。至于东大特别生及其他附读生,则补行入学考试,及格者与合并各校旧生享受同等待遇。而预科(四中大学生分本科生和预科生两类)入学资格以新制中学毕业生为标准,但旧制中学毕业生也可参加预科招生考试。
1927年8月8日,四中大开始审查裁并各校及格生和招考预科生。8月19日学校规定了对国立东南大学等校旧生入学资格审查方法:(1)由于战争原因,有的学校停课长达数月之久,缺课太多,故该学年暂以原来班次编列,待功课补足后再行升班;(2)分院审查,以平均60分为收录及格标准,平均为60分而主要功课不及格者,应补读或转学他种科目;(3)旧预科生以平均60分为收录及格标准,如有不及60分的功课,要和新预科生同班补习;(4)平均分数在60分以下的学生,不能录取。
考虑原来各校特别生及附读生较多,四中大决定补行一次特别入学考试。同时考虑国内各大学也有不少学生要求转入四中大,学校又决定补行特别转学考试,与特别入学考试一并举行。考试科目有三民主义、国文、英文、算学(代数和平面几何)、常识(公民史地、理化、博物)和口试。并就各生原来学习的科目中酌行笔试或口试,即“选试”。
1927年9月1日学校如期开学,但由于战事,交通中断,该月没能上课。10月7日补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时全校共有教师290人,职员150人,学生1421人,开课367门。1927年虽是四中大建校第一年,但由于它是由国立东南大学等9所完整大学组合而成的,故仍有学生毕业离校。经过统一考核,共有170名学生毕业。易名
1927年11月间,教育界人士有了更改第四中山大学校名之议。更名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中山大学不止一处,次第名之,不易辨记,当时正在试行“大学区制”,建设更多的中山大学亦在酝酿之中;但已出现致甲中山大学的函件却误投乙中山大学的情况,若全国增至二三十所中山大学,其混乱情形不难想象;保留广州的中山大学,已可表达对总理(孙中山)的纪念之意;各省的大学,宜以省为名。
1928年2月29日,大学院(由教育部更名而来)大学委员会通过了更改校名的办法,并发布了165号训令,要求第四中山大学依令更名“江苏大学”。
但此令一出即招到了四中大广大师生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更名“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高教之规模”。师生成立代表团恳请大学院收回成命,改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因为这样有许多好处:第一,具有国际性。东西文明各国都有一所京都大学,如英国的伦敦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都是学术粲然有数十或数百年历史的著名学府。而“吾国金陵文物,冠冕南朝;明代国学生徒,数以万计”,如欲恢复旧观,重振雄风,与东西各国首都大学并驾齐驱,最具有国际性的校名便是“南京大学”。第二,具有永久性。政治变化,兴荣无常,要想使校名一成不变,而与世界各国古老大学相媲美,最具永久性的就是“南京大学”。第三,具有权威性。《大学区条例》由国民政府议决颁布,按照该条例,改称南京大学,更是毋庸置疑。即使为全省教育行政便利起见,也应以一省之名名大学区,而以所在地之名名大学。况且时值军政时期,中央威信首应树立,若一定要改名江苏大学,“将置国民政府威信于何地?”第四,具有全局性。改称“南京大学”,可与北京大学遥遥并峙,南北二校便是中国大学的象征。可惜这一建议当时未被采纳。 国民政府执意改称江苏大学,更名未能成功。
1928年2月23日,四中大依令更改校名为“国立江苏大学”。4月5日只称“江苏大学”。1928年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了“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的决议。校名风波始告平息。院 名 | 系 、 科 |
自然科学院 | 算学系、物理学系(附天文)、化学系 |
社会科学院 | |
文学院 | |
哲学院 | 哲学系 |
教育学院 | 教育学系、体育专修科、师资科、艺术专修科 |
工学院 | 土木工程科、电机工程科、机械工程科、建筑工程科、化学工程科 |
农学院 | 农作物门、园艺门、畜牧门、蚕桑门、农产制造门 |
森林组、昆虫组、农艺化学组、植物病理组、农业工程组 | |
商学院 | 银行科、会计科、工商管理科、国际贸易科 |
医学院 | 基本医学科、临床医学科附设护病专修科 |
校务会议
由校长、秘书长、高等教育部(处)长、各院长、图书馆长等当然成员与教授代表组成。教授代表必须是学校的专任教授或专任讲师,于每学年开学后二周内投票选举产生,任期一年,连选可以连任,选举办法有两种,一是由各学院推选,选举名额为每学院1人,但如果专任教授和专任讲师的总数超过15人,可以增选1人,超过25人可增选2人,以此类推;二是由“教授会”推选,教授会由全体讲师以上的教师组成,可以不分院系地选出10人。各学院选出的代表,若在“教授会”再次当选,则由其所在学院另行推选代表。这就使得校务会议的组成人员,约有2/3是经民主选举而产生的,因而使校务会议的决策具有很强的民主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校务会实际上是全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学校一切重要事务均由它决定。校务会主要行使如下职权:制定教育方针;负责全校风纪;决定系科的增设与变更;与各学院相关的课程事项;考查学生成绩;提出并复核各学院预算;以及关于各学院的共同事宜。校务会每两周开会一次。
常设委员会
校务会议下辖9个“常设委员会”,分别主管校内各项事务。各委员会委员由校务会在全体教职员中选出。这9个委员会是:(1)群育委员会;(2)政治训育委员会;(3)招生委员会;(4)出版委员会;(5)卫生委员会;(6)体育委员会;(7)稽核委员会;(8)图书委员会;(9)校景委员会。学校选出的出席大学区评议会的教授代表为孟宪承、萧纯锦、张天才和竺可桢。此外,遇有调查、审核、规划、起草及执行等事项,校务会还可以设立各种“临时委员会”。
校长
1927年6月9日,国民政府任命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张乃燕为四中大校长。
张乃燕(1894~1958),字君谋,浙江吴兴人,张静江之侄,时仅33岁。他于1913年赴欧留学,先后在英国伯明罕大学、伦敦皇家理工大学和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化学,获得日内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赴美、日考察教育,1919年返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教授。著有《有机染料科学》、《药用有机砒化合物》和《欧战中之军用化学》3书。1923年当选浙江省教育会会长。1924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参议。1925年任上海光华大学科学史教授。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称中山大学)工科学长,同时被国民政府特派为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1927年,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他在史学方面亦颇有研究,著有《世界大战全史》,包括《希腊史》、《罗马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