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舍 编辑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中文名:老舍
外文名:ColinC.ShuLauShaw
别名:老舍、絜青、鸿来、非我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99年2月3日
逝世日期:1966年8月24日
职业: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品: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茶馆、正红旗下、文学概论讲义
主要成就: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字:舍予
性别:男
原名:舒庆春
小说合集
仅收录发行单行本的篇目
长篇小说 | ||||
赵子曰 | 火葬 | 二马 | 我这一辈子 | |
猫城记 | 离婚 | 蜕 | 文博士 | |
小坡的生日 | 骆驼祥子 | 正红旗下 | 牛天赐传 | |
无名高地有了名 | 鼓书艺人 | 四世同堂(包含《惶惑》《偷生》《饥荒》三部长篇) |
以上资料整理自
文艺合集
仅收录老舍在世时发行单行本的集子
短篇小说集 | 文学理论集 | 中篇小说集 | |
樱海集 | 蛤藻集 | 文学概论讲义 | 月牙集 |
贫血集 | 东巴山集 | 杂感集 | 汉语教材 |
赶集 | 火车集 | 老牛破车 | 灵格风汉语教材 |
文学语言论集 | 通俗文艺集 | 小花朵集 | |
出口成章 | 三四一 |
以上资料整理
诗歌作品
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舍予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
“舍予是尽了他的责任的,要他卖力的时候他卖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时候他委曲求全……特别是为了公共的目的而委屈自己的那一种努力,就我目接过的若干事实说,只有暗暗叹服包在谦和的言行里面的他底舍己的胸怀。”
老舍之子舒乙:“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个人经历
1899年2月3日,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宗月大师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在英国期间,老舍曾使用Colin C. Shu这个英文名字(应为其基督教教名)。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
1938年,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并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随文协西迁重庆。
1939年,老舍翻译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伦敦出版,译名为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为西方比较权威的《金瓶梅》译本,先后发行四次。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1949年,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决定回国,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
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1966年8月24日,“文化大革命”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婚姻家庭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该故居是老舍解放后居住的地方,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老舍在此创作了《茶馆》等20余部剧作。
该故居1984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老舍夫人回国捐献了部分老舍的字画、古董,同年有偿捐献了老舍故居予国家,第二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在故居的原址正式建成老舍纪念馆。
重庆故居
位于重庆天生新村63号,1943年刚动完盲肠手术的老舍与一家人开始在此定居,老舍在此完成了《火葬》《惶惑》和《饥荒》等长篇小说。八年抗战老舍几乎全是在重庆的这所房子里。2012年,该故居正式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面向社会开放。
山东故居
山东济南故居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南新街54号(今南新街58号),是济南最著名的老舍故居,其间生下了大女儿舒济。在这间小屋里,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离婚》《牛天赐传》,以及收录在《赶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
山东青岛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黄县路12号,2010年改建为“骆驼祥子博物馆”,1936-1937年间,老舍在此居住,并在此完成了他“写作生涯的第一炮”——《骆驼祥子》。
文艺影响
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的作家,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这对我国的话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
在创作题材的角度看老舍的文艺影响,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从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
因此,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老舍的小说有序和完整的构建了一个艺术上的“北平世界”,同时小说中的小吃、建筑和语言都是现如今挖掘和开拓北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在批判国民性的道路上,老舍也有自己的开拓,比起鲁迅对国民心理机制的发掘,老舍对中国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及描写不免失至肤浅,但也有鲁迅所不及之处显示出老舍自己的特点---既有原有的纯中国环境中中国人的缺点,也有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的心理和行为的病态和适当,后者是老舍独有的开拓,这种方式在以后批判中也是鲜见的,这种批判因此也构成和补充了一部完整的现代国民性批判史,对后来的批判具有借鉴意义。
政治影响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领导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老舍在担任总务部主任期间团结了全国的抗战文人,使这一时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文艺界团结得最好的时期之一。
文学奖项
为纪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励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了老舍文学奖,该奖项主要奖励北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和发表的优秀作品,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
后世纪念
1978年6月3日,北京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邓小平特意送了花圈。
纪念故居
老舍故居共有3处,分别位于北京、重庆、山东。
北京故居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该故居是老舍解放后居住的地方,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老舍在此创作了《茶馆》等20余部剧作。
该故居1984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老舍夫人回国捐献了部分老舍的字画、古董,同年有偿捐献了老舍故居予国家,第二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在故居的原址正式建成老舍纪念馆。
重庆故居
位于重庆天生新村63号,1943年刚动完盲肠手术的老舍与一家人开始在此定居,老舍在此完成了《火葬》《惶惑》和《饥荒》等长篇小说。八年抗战老舍几乎全是在重庆的这所房子里。2012年,该故居正式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面向社会开放。
山东故居
山东济南故居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南新街54号(今南新街58号),是济南最著名的老舍故居,其间生下了大女儿舒济。在这间小屋里,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离婚》《牛天赐传》,以及收录在《赶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
山东青岛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黄县路12号,2010年改建为“骆驼祥子博物馆”,1936-1937年间,老舍在此居住,并在此完成了他“写作生涯的第一炮”——《骆驼祥子》。